作者金永生系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
近几年,我国汽车销量稳居全球首位,汽车保有量也在迅速攀升,但随着汽车基数的不断增大,相关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一是汽车与能源消耗的矛盾,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由2001年的28.5%上升至2013年的58.1%,能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车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汽车与环境承载力的矛盾,2013年开始我国多地遭遇严重雾霾,各省市相继发布治霾措施,对汽车尾气排放的国标升级因而骤然加速;三是汽车与城市交通的矛盾,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最近几年以每年1500万辆左右的速度增加,随之而来的停车难、堵车问题日趋严重。
节能、环保、治堵已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阻碍,但新能源汽车发展较慢,混合动力汽车售价难降,而集经济性、灵活性、环保性于一身的小型车无论在节能减排抑或是交通治堵、解决停车难等方面都拥有一定的优势。
但从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我国车市橄榄形的消费结构中,小型车处在狭窄的最底部,2013年销量为181.6万辆,在狭义乘用车市场仅占11.2%。
小型车在我国遇冷有很多原因,消费观念不成熟为其一。我国消费者在购车时容易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工作团体的影响,将车当作身份的象征,因此,中庸、大气成为购车时十分看重的因素,而目前小型车市场产品更新慢,技术相对落后,配置低,外观不大气,自然不被选择。
实际上,小型车在日本、韩国、包括很多欧洲国家都处在金字塔消费结构的最底部,是最畅销车型。日本小型车每年的销量都占40%-50%,在销售排名前十的榜单上,本田飞度、丰田雅力士等均有不错的表现;而在欧洲市场上,小型车销量占到70%,前十的榜单上,福特嘉年华、东风标致207、大众POLO等小型车占据重要的份额。
其次,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小型车的鼓励政策力度也显得不足。
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政府对排放性能及节能性能良好的汽车,一直采取降低税率的政策,其中比2005年排放标准降低75%、达到2010年度油耗标准25%以上水平的汽车,机动车吨位税和机动车购置税分别减征75%,达到2010年度油耗标准15~20%以上的汽车,机动车吨位税和机动车购置税分别减征50%;法国政府对大排量轿车课以重税,燃油税标准相当于油价的300%,同时对购买小排量汽车进行补贴;意大利政府规定,家用汽车所交通行税的数额依照排量的大小决定;英国对大排量车进入市中心每次要收取25英镑的费用。在政策的刺激下,这些国家小型车都占据了市场主流位置。
在我国对节能车也有一定的补贴政策,例如,从2013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购买1.6升及以下节能环保汽车继续给予一次性3000元定额补助,约占小型车价的5%;对4.0升以上大排量车的消费税达到车价的40%,对3.0-4.0升排量的消费税达到25%,对小型车主流的1.0-1.5升排量,消费税为3%;燃油税汽油每升征收1元。相比之下,我国对小型车的补贴力度偏小。
2012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曾公开表示,在中国,绝对不能鼓励大尺寸、大排量豪华型汽车的发展,中国人多资源少,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不能走美国汽车路线。从政策来说,未来国家一方面会加大公共交通的发展,另一方面更会鼓励一些小尺寸、小排量、小型汽车的生产与经营。可以看出,从国家层面看,相关部门未来将会采取多种措施倡导节能环保,引导小型车市场的发展。
此外,除了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企业对小型车的重视及投入也尤为关键。2011年国内有6款小型车上市,2012年这一数字为5,2013年为8,在我国每年上市新车数量几十甚至上百款款车中,仅有几款小型车推出,这也是小型车市场不温不火原因之一。
新华信认为,国家应将发展小型车上升为国家战略,对节能环保的小排量汽车给予稳定持续、力度足够的政策支持,在研发、生产、税收、使用环节、政府采购等多方面全方位、持续地支持小型车的发展,特别是高品质自主品牌小型车的发展。
一部分企业已经嗅到了这种风向的转变,2013年开始包括丰田、福特、现代等车企都加大了对小型车的投放力度。但此小型车非彼小型车,小型车不再是档次低、技术落后的代名词,而变成了高技术、高品质、高性能的精品小车,是应城市发展而开发出的解决汽车与环境矛盾的集经济性、灵活性、环保性于一身的产品。比如近期相继上市的新嘉年华1.0T车型以及另两款入门级性能车嘉年华ST、速翼特SWIFT,使得涡轮增加和双离合等先进技术以及百公里加速时间低于9秒和百公里刹车距离小于37米等先进参数第一次出现在了小型车上面。
从长远来看,我国人多资源有限,不适合走美国的大车路线,小型车更符合国情。新华信认为,小型车发展需三方面共同发力:一是政府要有强力的导向,鼓励企业投入小型车的同时,正向引导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二是生产企业把小型车提到产品战略中,推出更多供选车型,提升产品品质。三是消费者消费观念理性化,只有消费观念转变,小型车才真正具有发展的根基。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4/06/09091227122760300189129.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