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北京车展前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准。此次《规划》的内容,除了有业界早已预见的以纯电驱动作为汽车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之外,还有被业界专家普遍认为更偏“务实”的规划举措——当前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
与此相得益彰的是,在北京车展上,几乎所有汽车企业都推出了新能源车型,尤其是作为十年内最可能普及,且在国外已经被证明是购车者普遍接受的混合动力车型,更成为车展上各车企的主推产品。面对这个令人憧憬的未来市场,本田也在过去的4月,通过战略发布会和车展现场,连续强势发出在混合动力市场的声音,可见在这一市场的决心。
技术驱动混合动力发展 IMA助力本田前行
历经十余年的发展,混合动力以其现阶段相对更加“靠谱”的优势,获得了整个市场的认同,目前,混合动力系统主要有三种:即以发动机为主,电机为铺的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以电机为主,发动机为辅助的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以及单纯依靠电机行驶的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其中,作为主要技术流派的并联式混合动力代表企业则首推本田。
本田混合动力汽车采用的是其独有的IMA(Integrated Motor Assist)系统——包括一个传统的内燃机系统和一个电机驱动系统,两个系统既可以同时协调工作,也可以各自单独工作驱动汽车。本田将电机设置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这种设计使得IMA整体更轻巧、更紧凑,因此,本田的混合动力系统可灵活应用于在销车型,而且成本也相对更低,普及起来更快速。这也是本田可以接连推出Fit Hybrid、Honda CR-Z和Insight等多个车型的最根本原因。当然,除了IMA轻量化与小型化的优势之外,本田混合动力的另一傲人之处在于其享誉世界的i-VTEC发动机的应用。i-VTEC系统可根据车辆所处的不同行驶状况,通过对节流阀的控制,在为车辆提供强大的动力的同时,实现节油减排,保证了本田产品所特有的驾驶快感。也正是这一系列的优势,使得本田的混合动力车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消费者的关注,截止到2011年12月,本田混合动力车在全球的销量已经超过80万辆。
产品布局混动之争 本田全力开拔
为了在这个未来的市场上取得先机,本田在混合动力车型的开发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得益于IMA混合动力系统轻量、小巧的特点,本田不仅推出了独立车型品牌Insight,还快速实现了对现有畅销车型的改造,使得消费者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以满足不同需求。
紧凑型车Insight是最早诞生的混合动力车之一,随着IMA的换代升级,Insight的销量与口碑也是节节攀高;思域混合动力版的下线使得本田抢下了世界上第一款混合动力中型轿车的头筹;飞度混合动力版将是全球首部采用混动系统的小型车;而最为受人瞩目的混合动力轿跑Honda CR-Z则出色地实现了兼具节能环保与高驾驶性能的双重要求。除已在中国销售的思域混合动力版,本田在不久前的发布会和车展均明确提出还将于今年内引入Honda CR-Z、Insight、Fit Hybrid,以全面加强本田混合动力车型在中国市场的覆盖力度。
Honda CR-Z、Insight、Fit Hybrid的同时引进,被业内看成是本田发力混合动力的重要一步,也是本田重塑其在中国市场优势的关键一步,在这个被所有车企视为未来全球最大的混合动力市场中,本田要以丰富的混合动力产品铺路,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接触本田IMA混合动力优越的性能:在实现节能环保目标的前提下,不放弃传统汽油车能够带来的驾驶乐趣。
当然,要实现普及混合动力的愿望,价格是一个无法忽略的门槛,考虑到此,本田方面表示正在筹备混合动力的国产,届时,电池、电机等基础零部件都将在中国进行采购,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此外,本田还将逐步向中国投放适合中大型车的混合动力系统,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等,以完善其在中国的新能源发展布局。
“混合动力不是本田汽车动力总成技术的全部,我们现阶段的目标是:尽可能提升现有燃油车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在混合动力车市场做好积极准备;着力未来深入研发并实践电动车的发展。”本田中国相关负责人表示。正是基于这一核心思想,本田不仅在去年东京车展上发布了燃油车的新一代环保型汽车动力总成技术“Earth Dreams Technology”,将实现同级别中最好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并计划于2015年将在中国销售的所有Honda品牌车型都更新为这一最新系列的发动机;并同时在去年年底在广州进行电动车的实证试验,预计今年年底将实现量产并上市销售。
今年4月的中期战略发布会上,本田相关负责人曾明确表示,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一定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混合动力汽车市场,Honda不仅要在中国推广普及混合动力汽车,还要把在中国率先普及的产品及零部件推向全球。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2/06/0602572457246003677042.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