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陈递红
观点:下半年市场应该好于上半年,但增长幅度不可能太大
陈递红表示,国家多项汽车节能惠民政策退出、部分城市汽车限购、以及日系车大幅减产等,都是影响上半年汽车市场的重要原因。今年下半年,随着汽车消费环境的转好,汽车市场也会相应回暖,今年车市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
陈递红同时指出,导致下半年汽车产业回暖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宏观经济层面看,通胀高峰将过去,未来货币政策可能松绑、国际油价下降等因素均将成为下半年车市的利好;此外,节能汽车补贴政策将加大力度继续实施,一定程度上拉动乘用车销量,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标准提高、过路过桥收费降低两大利好也将推动商用车市场回暖。下半年,随着日系车产能全面恢复,市场供应将更加充足。从消费市场看,国际平均水平也保持在每千人140辆的数量,而中国在经过几年高增长后,到2010年底,每千人拥有汽车的数量也仅有70辆,这与国际社会相去甚远,尽管消费者对车市前景的判断并不乐观,但购车需求仍然比较旺盛。可以说,未来中国汽车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下半年汽车市场走好。
上海市经委信息中心汽车产业研究室资深分析师朱君奕
观点:未来中国车市仍有潜力
朱君奕表示,上半年车市不能简单地称为“拐点”,虽然车市“高峰”过去,但现在人均车辆保有量并不高,未来平缓发展中仍有潜力。不过,受道路、油价、停车等社会因素的牵制,市场6月涨7月跌也可能随时出现。
朱君奕还对未来政府可能出台刺激政策的传言给予了否定,他指出,国家再出新的刺激政策是不现实,因为一、二线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愈加恶化,一系列交通、环境问题将制约政策的出台。
广汽丰田执行副总经理冯兴亚
观点:中国车市上行整体趋势未改
冯兴亚表示,经过连续两年的高速增长,未来增长必然是会更加趋于理性。这实际上是汽车市场经过一个高速发展后的市场调整期。汽车整体市场增速放缓的原因还在于今年部分鼓励政策的取消、油价上涨、部分城市限牌、日本地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冯兴亚同时指出,从长远来看,车市发展的大趋势并未改变。首先,2010年全国GDP达397983亿元,增速为10.3%。在未来五到十年内,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仍然是非常高。同时,消费者的购买力和需求依然强劲。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万元,增长11.3%。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也转化为日渐上升的购买力。201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热点消费快速增长,汽车类更是增长34.8%。再从汽车的刚性消费需求来看,据统计,2010年中国驾照持有人数为1.5亿,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2.4亿,增加的人数都将是未来的潜在消费者。从保有量上来比较,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56辆,约相当于日本1/10,美国的1/14,远低于世界平均值,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
汽车分析师贾新光
观点:下半年车市两极分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贾新光表示,虽然上半年汽车产销增速双双回落,但中国车市的基本面仍保持上行态势,尤其是宏观经济大势向好,使得居民汽车消费的刚性需求依然旺盛,这也将成为车企和经销商补足上半年亏空的最大动力。
贾新光同时指出,消费需求要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还有赖于政策的刺激和市场的引导。虽然不赞同取消北京限购、恢复小排量购置税优惠等“朝令夕改”的做法,但他强调用车环境必须改善,用车成本必须“减负”,尤其是稳定油价、放宽信贷、治理规范路桥收费以及优化交通配套管理等,都将直接激发人们的汽车消费热情。此外,他还预测,下半年车市两极分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其实,从6月份的数据已可看出端倪:以大众、通用为代表的欧、美合资车系继续占据产销领跑地位;随着产能逐步恢复,日系车企的销量及占有率也开始回升;而主打中低端市场的自主品牌的销量及份额则继续萎缩。如果没有重大的政策干预,照这一趋势发展下去,等到年底市场格局势必重新划分,强弱之势将更加泾渭分明。
J.D.Power亚太区市场总监曾志凌
观点:下半年中国车市反弹可期
曾志凌表示,下半年利好因素大于利空因素,首先,日系品牌第三季度已经强劲回复,政府也在强调减少税收,汽油价格从2010年4月到2011年4月涨了50%,但是下半年开始企稳,所以下半年车市会比上半年好,车市反弹可期。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1/07/14034300430346032952.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