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
6月25日消息,2011年度全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峰会在北京国际饭店正式召开。本次大会由亚洲制造业协会举办,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先生、全国人大常委亚洲制造业协会会长陈佳贵教授等嘉宾出席了本次大会。金融界作为本次大会支持财经媒体,对本次峰会进行了现场报道。下午的回忆继续进行,在下午首先开始的节能减排专题圆桌会议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对相关问题做了阐述。
李毅中指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也是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汽车工业发展尤为重要,必须把汽车工业发展放在国民经济的全局来考虑。同时,李毅中主席说,回顾近十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快速的发展,汽车工业抵抗金融危机显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08年遭遇金融危机的时候,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正常,最为明显的就是低排量1.6升,含1.6升以下的乘用车购置税减半的政策。由于政策的拉动比较快的扭转了汽车工业下滑的严峻状况。09年产量达到了1379万辆,增长了48.2%。就产量来说,当年是世界第一,看起来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在世界各国汽车产量下降的同时,中国的汽车产量大幅度超常规的增长。
李毅中表示,现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国际汽车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为此我们需要加快和培育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要科学的确定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二是需要解决制约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几个技术难点,最重要的是电池的技术问题; 三,是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以下为李毅中的演讲实录:
主持人:各位嘉宾,今天下午第一个节间能减排专题现在开始。尊敬的李毅中部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上午的会议让我们对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未来以及政府扶持制度有了基本的认识。新能源汽车的确是一个美好的预期,但是谁也不能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时间表。因此,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传统汽车仍然是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流。下面,进行今天下午的第一个环节。
出席本环节的主要有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先生;麦格纳国际执行副总裁Herbert Demel先生;康明斯公司副总裁刘晓星先生;菲亚特动力科技研发中心发动机平台总监戚正刚先生。
下面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李部长发表演讲!
李毅中: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很高兴能出席这次论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也是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围绕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这一主题,我向就“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有关汽车工业的发展谈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我想谈三点意见:
第一,要深刻把握“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背景、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大家知道,党中央国务院已经确定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其中,调整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战略方向。而调整结构毫无疑问工业是主战场,当前中国工业加速发展,我们中国总体上是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历年来在42%左右。另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带动了城镇化,带动了农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可以说,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工业的主导地位是不会改变的。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着力解决环境资源不可支撑,投资消费出口拉动不平衡以及工业大而不强等这些突出问题。努力化解国际竞争压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工业化道路。在“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汽车工业发展尤为重要,必须把汽车工业发展放在国民经济的全局来考虑。
首先,汽车工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功不可没。近十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快速的发展。从02年到07年汽车产销量年均的增长在25%以上,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年平均下来,汽车的产销量增长率6.6%,但是全年没有出现负增长,增幅大幅度下降了。当年下半年,出现了负增长。现在回忆起来,在08年的8月、9月、10月出现了负增长。我记得在08年12月4号,温总理给我打电话,其中一个内容就是说当时美国政府用了300亿美金扶持三大汽车公司。德国出台一项政策,提前更新一台汽车补贴500马克。问我们中国有什么政策,当时总理最担心的一个是车市、一个是房市,一个是股市。让我们找发改委、财政部来想拉动汽车工业发展的政策。从那以后就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最为明显的就是低排量1.6升,含1.6升以下的乘用车购置税减半的政策。由于政策的拉动比较快的扭转了汽车工业下滑的严峻状况。09年产量达到了1379万辆,增长了48.2%。就产量来说,当年是世界第一,看起来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在世界各国汽车产量下降的同时,中国的汽车产量大幅度超常规的增长。一个是我们有潜在的市场潜力,第二个就是政策的拉动。
2010年产销量同比增长了32%,超过了1800多万辆。汽车工业的快速、振兴、调整对我国工业较快的企稳回升起到了较快的拉动作用。2010年汽车工业总产值达到了4.34万亿人民币,增加值1万亿元,占了GDP的2.5%,占工业增加值的6%,汽车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
经过近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汽车产业日趋完善,汽车行业投资主体已经实现了多元化,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监测机构等分工协作的合作体系,实现了整车与零部件、汽车产业与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全国有4家企业产销量规模超过了200万辆,排名前十的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6%,有了一定的集中度。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了50%,去年,整车出口56.7万辆,并且已经开始打入了发达国家市场。一批企业走出了国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稳步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标准体系也基本建立了。
二,要清醒的看到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和矛盾。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随着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交通压力等问题进一步的凸显出来,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都经历了汽车快速普及带来了交通问题。在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居民增多,流动性大,城市规划落后,道路承载能力以及交通设施无法满足要求等等,都是造成交通拥堵的因素。特别是去年,北京汽车堵塞的情况,有人调侃说首都变成了“首堵”,而且说就是你们工薪部闹的。但是,我觉得不能把这归咎于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这不符合事实。我前面讲了,拉动经济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汽车工业是功不可没的,这一点不能否定,交通拥堵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所以,除了控制汽车销量和保有量快速增长以外,还应该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管理的能力,严格执法以及税费调节等手段来综合治理,逐步解决。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带来的能源、环境问题尤为突出。2010年,我国乘用车新车,我指的新出厂的车,平均百公里油耗7.7升,比09年欧洲的平均水平高了1.6升,比日本高了2.2升。当然,这个油耗是指的正常行驶,老堵车油耗就高了。另一方面,我国汽车工业自身发展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品牌综合竞争力弱,零部件发展滞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这些结构性的矛盾将会严重的制约汽车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加快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三,要准确的把握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未来五年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加速推进,人们对汽车的消费需求将会持续增长。截止到去年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7802万辆,我指的是汽车,没有包括农用车、拖拉机、摩托车。但是,我们千人汽车的保有量只有58辆,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汽车市场的区域发展也很不平衡,目前全国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超过15辆的只有北京、天津、浙江、广东和上海这五个省市。中西部地区的汽车市场刚刚发育,刚刚起步,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未来汽车消费不仅是首次购车,还会逐步向首次购车、更新购车双重需求转变。现在不少家庭两辆、三辆,有的车主车更新了几台。相信这种市场需求的潜力还是相当大的。
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国际汽车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发达国家一方面不断的严格油耗标准和节油法规,积极发展和应用汽车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另一方面,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把它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扶植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产业化。各主要汽车生产国采取了强化技术壁垒,加大对全球市场汽车市场资源的争夺,对汽车后发国家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十二五”时期是我们汽车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攻坚时期。我国汽车产业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坚定不移的推进传统燃油汽车的节能减排,加快和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大力扶植自主品牌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汽车兼并重组,推进企业走出去,打造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汽车产业体系,为建立世界汽车强国奠定基础。
为有效应对能源和环境的巨大挑战,必须加快和培育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一是要科学的确定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在去年年初,李克强副总理,一直强调要把中国新能源汽车节能的技术路线统一。我们把混合动力汽车分为两类,一类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另一类是非插电普通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具有一定的纯电驱动行驶里程,它可以从非车载装置中获取驱动车辆行驶的电能。在使用效果上更接近于纯电动汽车,因此,我们也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纳入到新能源汽车的范畴中,将普通混合动力汽车列入节能型的传统的内燃机汽车范畴。经过广泛深入的研究论证,社会各界对我国的节能和新能源发展路径的选择初步形成了共识,这就是纯电动汽车符合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使用阶段零排放,顺应汽车动力系统电动化的历史趋势,代表了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应以纯电动汽车作为我国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电动汽车产业化,持续的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研究。同时,大力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大力推进内燃机汽车的节能减排。目前,正在制定汽车产业的“十二五”规划。其中,关于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被列为重要的内容。
二是需要解决制约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几个技术难点,最重要的是电池的技术问题。当前,汽车用动力电池主要是以磷酸铁锂、锰酸锂为主作为原料,其性能、寿命等指标还不足以使纯电动汽车完全代替燃油汽车的所有功能。
我举个数据,我们目前的目前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只有100瓦/时,而现在我们电动车的充电能跑150公里,跑150公里消耗20度电,就是20千瓦/时。20度电,20千瓦/时,用每公斤100瓦/时一除,电池的重量是200公斤。200公斤重什么概念,差不多是四个人中国人的重量,女士们还在减肥,可能还没有50公斤。你说电池就200公斤,是节能,还是耗能,所以它不能满足纯电动车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更不要说它的成本很高,每瓦/时三块到五块人民币,很贵。所以,我们规划到2015年要达到150千瓦/时。到2020年,电池能量密度要达到250千瓦/时。据测算电池的能量密度要达到每公斤500瓦时以上时,纯电动车充一次电的虚时里程,才能和现在的内燃机汽车相当。
通过充电设施实现电力负荷的削峰填谷,这样就提高了风电、太阳能的时效性。但是目前这些分析,大部分还停留在谋划之中,还需要实践,而智能电网的改造还需要大量的投资。建立经济、方便、实用的充电网仍然需要统筹规划、逐步实现。
除了电池和充电设施以外,电机、电控方面,也有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目前主要还是采用交流异步电机、开关磁阻电机和永磁电机。交流异步电机和开关磁阻电机结构简单、成本低,运行可靠。但效率和功能密度都偏低。我们把铝铁硼用在永磁电机上,永磁电机高效率、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电耗低。所以,把它用在我们的汽车上是我们的优势。但是,要满足汽车产业化、商业化的要求,还是要进一步提高能量密度,降低成本。还需要稀土工业的支撑,电池管理、电机控制、整车控制系统,在提高可靠性、一致性,以及接口和网络通讯协议的标准化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所以,发展纯电动车,电池、电机、电控,加上充电,这“四电”的问题是需要攻克和解决的。
三,是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要组织行业技术攻关,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步伐。上午工信部的装备司司长介绍了规划,我这里简单介绍一个数,初步规划到2015年纯电动车的产量达到25万辆,听起来这个数字不小,仅占当年产量的1%。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快慢取决于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能不能取得重大的突破。现在现状是各地企业积极性都很高,但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难以突破。不瞒大家,金融危机这两年,我随总理到了26个省市去调查研究,每到一个地方都要看看汽车。汽车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高级管理者都如数家珍介绍他们在电动汽车方面的成绩,当然很好。说实话,是经不起推敲的。基本上在低水平重复上,因为单靠一个企业没有那么大的人力物力去攻克这个技术难关,必须要组织行业或者是跨行业的联合攻关。我给工信部的同志讲这要组织行业攻关,政府要出来引导,行业协会要出来组织,大家组织起来,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研制和产业化、商业化。
要根据技术水平的发展、不同使用范围和区域,分阶段、分步骤逐步推进。我这个观点大家可以研究,不一定大家都赞成。在动力电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前,新能源汽车更适合在城市内或者一定区域内短距离出行。我觉得这比较现实,首先应在城市的公交、出租、环卫、机场、物流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它一天活动的范围很小,十几公里、几十公里。充电一次比较经济,如果要跑出北京城到哪充电,全国8万个加油站是60年积累起来的。现在无论到戈壁滩,到拉萨,到西藏都有加油站。但是,现在不是到哪都能充上电,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所以,先从城市内、一定区域内活动的公交、出租、环卫、机场、物流,从这些行业和区域范围进行推广。
也可以开发适宜在农村或者乡镇行驶的低速电动车。山东省很积极,山东省政府谈了这个观点,我觉得他们还是有道理的,他们正在给工信部汇报。当然,有的同志担心,这不无道理。电动车低速60公里,跑到高速公路上,公路就更堵了。但是,我们有办法通过交通管理不让他上高速公路,过去管农用车,公安部就是这样管的。让它在乡镇,在县城规定的范围内跑。这样,它就有很大的市场,电动车首先在农村市场开拓,在使用中不断的提升改进。发展电动车,我觉得不能一蹴而就,不能一下子达到很高的水平。从实际出发,还是分阶段和不同的范围来发展。我觉得山东省的意见可以考虑,这些车辆行驶路线相对固定,路程较短,可以通过扩大来带动电动车的发展。
要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能长期依赖以补贴为主的培育政策。现在,花几万块钱就可以买到一辆汽车,当然安全性是首要的。说实话,这很便宜。加油、维修也很方便。再加上地方的配套补贴,价格仍与传统汽车有明显的差距。私家车买电动车,一辆补贴六万,这是中央财政的政策。上海说他们补贴十万,买一辆纯电动车可以补贴十万。但是和传统车的价格又有明确的差别,我知道有几个厂,他们说他们的车已经上市了或者是准备上市。我说一辆多少钱,他们说一辆二十几万,三十几万。我说我不相信你们,等到总理离开了,我就问他,成本到底多少?他说七十万,除非你是赔本卖,七十万的成本你卖二、三十万,国家补贴十万,你可能有市场。这种办法不行。
另外,恕我直言,财政补贴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失公平。你把国家的财政补贴,补贴到能买起纯电动车的用户上,那还有广大没有脱贫的农民,还有广大工薪阶层,他们怎么想。我不多加评论,这个政策我是完全拥护的,但是我觉得有失公平。关键是要通过技术创新,使新能源汽车大幅度降低成本,降低售价,才可能占领市场。当新能源汽车技术逐步成熟,产业进入发展期以后,财政补贴应逐步减少,以至于取消。一个行业,一种产品不能长期靠国家补贴去占领市场,还得靠自己的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应更多的发挥其他产业政策对市场和产业的调节作用。
比如说北京买车要摇号,买纯电动车是不是可以不摇号,这个存车费也提高了,电动车的存车费是不是可以不提高或者是少提高,用这些政策它是可以合情合理的。同时,要与法规约束相结合。对传统车的高耗能、高排放,要加速淘汰,退出市场,这样来引导产业持续的发展,建立一个长效机制。
发展新能源汽车必须以现由的汽车工业为基础,必须与内燃机改造提升优化相结合。我国的汽车工业确实够大,世界第一了。但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自主品牌、产品质量,以及整车技术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转变发展方式、调整汽车产业结构仍然是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一是节能减排为重点,立足于现有产业结构的基础,加大对传统内燃机技术的改造力度。提高汽车节能技术水平,目前我国每年要消耗2.5亿吨的汽柴油。除了铁路、民航、海运以外,多数还是路上跑的汽车。其中,中国大概每辆汽车一年要耗油2吨,在座的同志多数都有汽车,你可以算一算,这个数字很大。要充分认识到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传统汽车仍然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要对传统的内燃机汽车的节能减排给予高度的重视,对包括普通混合动力技术在内的各类汽车,节能减排技术都要支持。实现产业技术的新跨越,这是快速降低车用燃料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最现实,最有效的手段。
二是要继续落实好各项支持政策,要继续实行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不断更新完善产业政策。如以旧换新,报废更新,规范二手车市场,鼓励节油,鼓励再制造,发展循环经济等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现在还都在执行,有的力度还不够。像汽车下乡,像低排量车购置减半,它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市场。要继续加大小排量节能汽车的支持,去年6月起动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到今年2月份,节能汽车推广150万辆,这个政策还应该继续执行下去,节能的鼓励标准还应该进一步提高。
三是要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等关键技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与国外跨过企业集团相比,起点比较低,规模比较小,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汽车零部件企业还不具备与整车同步研发以至于超前研发的能力。品牌培育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但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潜在的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汽车企业的良好基础都是我国的优势。去年的3月份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国内外反响就很好。当时,在瑞典的哥德堡,我正随着习近平副主席在那里访问,正好遇到他们在哥德堡签字。后来派我去了一下,我们还是非常支持的。前不久,我又见到李书福,他高兴的说,这一年下来扭亏为盈了,渡过了金融危机冲击最困难的时候。这说明我们中国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还是有条件,有能力走出去的。我们必须坚定信心,下大力气攻关,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汽车的产品。
四是要统筹规划,有序发展。充分考虑能源、环境、交通、市场等多种因素,妥善控制汽车产量的过快增长。你像前年48%,去年42%,不可能,这是超常规应对危机的特殊时候的一种特殊政策,不可能长期这样。业界也在估计,我们“十二五”能不能保持每年10%、15%这样的发展速度。所以,我们企业家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量的增长上,应该引导企业把注意力集中到品种、质量、节能减排上来。要按照统一部署,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淘汰落后。继续实行项目核准备案制和产品目录核准公布制,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产能盲目过快增长。截至去年我国仅有的上汽产能规模超过了300万辆。我们的产能虽然在提高,但是比起跨国公司来讲,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像丰田,他去年是1000万辆,我们全国是1800万辆,所以我们的集中度还不够。但是,现在我们全国汽车整被企业有160多家,要继续推进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促进境外并购合作,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带动我国汽车产业的升级换代。
以上占用大家的时间,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谢谢各位!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1/06/26084517451710.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