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科技平权:汽车生态整合进入2.0时代
  • 2025第六届软件定义汽车论坛暨AUTOSAR中国日
  • 2025第五届中国汽车人机交互与体验设计创新大会
  • 2025第三届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论坛
  • 2025第五届汽车计算大会
  • 2025第三届AI定义汽车论坛
  • 走进上汽提质增效&创新驱动论坛暨
  • 2025第三届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海高峰论坛
  • 第八届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系统国际研讨会
  • 2025第四届中国车联网安全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供应链 > 正文

2010年影响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8大事件

盖世汽车网 2011-01-20 10:01:49

NO. 1  我国汽车产销超过1800万辆

2010年影响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大事
 

事件:继上年高速增长后,我国汽车工业再次取得良好成绩:2010年全国汽车产销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44%和32.37%,产销再创新高,刷新全球历史记录。但由于2009年走势前低后高,而2010年上半年产销水平较高,造成2010年以来增速呈逐月回落态势,同比增长由年初80%回落至32%;与上年产销增长48.30%和46.15%相比,增幅分别回落15.86个百分点和13.78个百分点。

点评:

汽车市场的井喷以及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无疑给零部件行业带来了增长的机遇。但就配套市场而言,随着消费者对汽车质量越来越注重,本土零部件配套企业亟待在技术与质量上提升,缩小与外资零部件企业的差距。目前内资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在全行业中的比例还不到1%,大中型企业也不足15%,且内资零部件企业90%的市场份额和制造能力都集中在低端产品上,而其余10%涉足高端产品的内资企业绝大多数也都与外方进行了合资。至于售后市场,随着市场的规范以及消费者质量与品牌意识的加强,本土供应商目前所拥有的价格优势还会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消减。

 

NO. 2  对美轮胎特保案败诉

2010年影响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大事

事件:世界贸易组织(WTO)12月13日宣布,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采取的过渡性特保措施并未违反该组织规则。 对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出在2004至2008年间中国进口轮胎数量“迅速增加”导致轮胎行业受到冲击,WTO仲裁委员会认为这一说法成立。 仲裁委员会提出,对于证明三年特保措施过度的举证责任应在中方,但中方并未提出足够证据;美方并无义务解释为何特保措施需要持续三年,也无义务从定量角度说明进口增加所造成的伤害以及区分此种伤害是否由其他因素所致。

点评:

尽管中方对轮胎特保案中败诉感到意外,甚至商务部正准备上诉,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轮胎特保案发展到今天,不能简单地说是一个中美贸易争端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中美超级大国的员工失业、贸易保护,甚至会影响两国间今后的政治走向,其造成的后果,远远大于事件本身。我们对这起不公平的贸易争端,应继续用法律的路径来解决。但就目前而言,应跳出事件本身,站在宏观大局的位置,用超强的思维和公共管理理念,从轮胎行业、进口企业资质、贸易协调与沟通以及调整产业结构上,多角度宽视角来彻底反思轮胎特保败诉案件。

 

NO. 3  太平洋世纪收购通用旗下转向器公司耐世特(Nexteer)

2010年影响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大事

事件:美国当地时间2010年11月29日,北京太平洋世纪汽车系统有限公司在底特律宣布,已经正式完成对原通用汽车旗下子公司耐世特(Nexteer)的收购案,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海外最大的一项收购活动,交易金额约为4.2亿美元。据了解,耐世特原为通用汽车全资子公司,是全球最先进的汽车转向与传动技术公司,为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大众、丰田等整车企业配套,全球员工超过8000人,年销售额20亿美元,近两年一直保持盈利。

点评:

2010年7月12日,太平洋世纪收购Nexteer公司全球转向与传动业务在在美国底特律通用汽车总部举行签约。11月29日这家有着104年历史的通用子公司正式被中国公司收至麾下。今年早些时候,在一场小型的媒体见面会上,霍尼曼律师事务所商务、破产及重组部门高级合伙人韦罗博(Robert B. Weiss)透露,通用正准备出售德尔福汽车转向系统业务,也就是Nexteer公司。当时中国的神秘买家还曾被传是豫北(新乡)动力转向业务有限公司。

如同万向收购美国DS汽车转向轴业务、吉利收购沃尔沃和DSI、宁波韵升收购日兴电机、京西重工收购德尔福底盘系统业务,太平洋世纪此次成功收购Nexteer再度受到业界盛赞。原因之一就是这样的海外收购可以给国内在自主研发能力仍严重欠缺的零部件企业注入鲜活血液,填补在关键领域的技术空白,同时也给国内零部件产业的自我提升和获取核心技术提供了一条可行性途径(一些国内企业也正在积极寻求相关海外业务的收购)。在中国经济整体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国外一些类似资产也青睐于有经济实力并能得到政府支持的中国公司,这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当然,国内企业在完成收购后,不能仅满足于业务模式上的拓展,更要对被收购资产的技术进行有效消化,实现自我创新,这才是收购的根本价值。

 

NO. 4  车联网与汽车电子革命

2010年影响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大事

事件:2010年12月8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上汽集团和中国联通协办的的“2010Telematics@China高峰论坛”在上海开幕。据该论坛上透露的信息显示,车联网项目将被列为我国重大专项第三专项得到中央资金的重点扶持,且其相关内容已经上报国务院,一期拨款有望很快到位。至于一期资金的规模,有关人士称将达到百亿元级别。

点评:

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下,电子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车联网概念的提出和市场普及预期的不断增强,也引发了汽车电子市场新一轮的变革。一些非汽车电子企业,如PC制造商正在雄心勃勃的着手准备进入汽车电子和信息技术产业,旨在在这一被普遍看好的市场占得先机。有数据显示,中国汽车电子支出占整车价值的比重约为一成左右,而国外则为26.2%,高端车更是接近达到40%。另据机构统计,中国汽车电子市场预计2013年将达到3750.5亿元,在2009年的基础上翻番。可见国内汽车电子市场蕴藏的潜力巨大,前景无限。

目前,汽车电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发动机、底盘以及车身控制,此外随着车联网概念的提出,汽车电子技术更是全面渗入到音响、通信、导航和电子控制等各个方面,尽管新一轮的技术变革将会创造更大的市场需求,但是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短板仍将是制约国内汽车电子产业的关键,因此当务之急我们应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能在技术上与外资企业相抗衡甚至是超越,而非简单地占领低端市场满足一时的利益需求。同时,觊觎这一市场的除了传统汽车电子企业,一些非汽车电子企业的鱼贯而入也使得整个产业面临混战的局面。因此,相关行业标准和准入制度亟待出台和完善。

 

NO. 5  中小零部件企业加速上市

2010年影响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大事

事件:2010年是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上市比较密集的一年。该年上市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包括万里扬(002434)、兴民钢圈(002355)、金固股份(002488)、中原内配(002448)、松芝股份(002454)、隆基机械(002363)、远东传动(002406)、双林股份(300100)、华伍股份(300095)、双环传动(002472)、杭齿前进(601177))、新朋股份(002328)等10几家企业。此外,星宇股份(601799)、西泵股份(002536)、海立美达(002537)、亚太科技(002540)、新联电子(002546)等零部件企业也将在2011年1月上市。顺荣股份等企业的上市申请也已在2010年底获批另有一批汽车零部件计划在2011年上市。

点评:

相比较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存在规模较小、研发实力较弱、品牌知名度较低等问题,而上市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历来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看重。而近10年来中国汽车市场相对稳定并快速的增长,尤其是2009年和2010年的井喷,使众多汽车零部件企业具备了上市的条件,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谋求更长远发展的需要,也使一些企业的上市需求更为迫切。而证券市场的更开放姿态(如创业板的推出)也为部分企业(如双林股份和华伍股份)的上市提供了便利。

2010年前三个季度,我国汽车零部件上市企业的净利率均在6.5%以上,在国际上属于较高水平。且除了第一季度我国零部件上市企业净利率低于整车企业外,第二、三季度其净利率均超过我国整车上市企业。

 

NO. 6  三大集团加速汽车零部件业务整合,提升盈利能力

2010年影响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大事

事件:东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2010年7月份已完成收购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5%的股份。这次内部资源的整合不仅使东风集团内部零部件资源更加集中,同时业内人士指出,东风科技可能成为东风零部件整体上市的平台。ST盛润A 10月公告称,公司与一汽集团下属富奥公司签订重组协议,拟采取新增股份换股吸收合并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式进行重大资产重组。重组完成后,ST盛润或将更名为一汽富奥。华域汽车(600741) 12月公告称,公司拟收购上汽集团持有的上海圣德曼铸造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和相关资产、上汽集团持有的上海萨克斯动力总成部件系统有限公司50%的股权以及上汽集团持有的上海幸福摩托车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收购后,华域汽车将继续改善三公司的经营状况。

点评:

上汽集团已借壳巴士股份(后更名为华域汽车)将其汽车零部件资产打包上市,并通过进一步整合,提升整体赢利能力。东风也成立了东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并通过控股东风科技等,加速零部件业务整合。一汽集团的零部件上市企业现有一汽富维、启明信息两个融资平台,富奥上市后,将成为第三个融资平台,一汽集团的零部件业务整合也将基本完成。三家上市零部件公司基本囊括一汽集团的优质零部件业务。

对于这些大的汽车集团来说,推进零部件资产整合,是提升其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其整车与零部件事业、新旧事业、新旧生产基地“和谐”发展的一个关键,更可在对外合作时提升整体优势。在我国蝉联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市场进一步细分,结构变化暗潮涌动,企业竞争越来越充分之际,零部件业务整合和赢利能力提升更是这些大集团的战略要务。未来几年,我们还将看到更多的汽车集团采取类似的零部件资产整合方式。而上汽显然已经在供应链整合方面走在了市场前列。

 

NO. 7  锂电池等新能源车核心部件投资潮

2010年影响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大事

事件:2010年我国众多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投资项目宣布签约或开始建设,包括但不限于:青岛海霸能源有限公司和宏耐新能源两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分别在胶南、即墨开建,建设生产能力为10亿安时的动力锂电池;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每日产20万AH(安时)汽车专用锂电池新生产线8月份奠基开工;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将在重庆投资生产锂动力电池;内蒙古荣丰新能源有限公司锂电池生产项目10月开工;美国波士顿电池公司将在重庆投资电动车电池项目;上汽与美国A123公司合资布局锂电池产业;美国EnerDel公司将与万向在中国合资生产锂电池;博世拟与三星SDI和上海汽车在华合资生产锂电池。

点评:

除了锂电池及其材料,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的生产项目也在加速上马,充电桩充电系统也基础设施项目研发也取得一定进展。这些说明中外零部件和充电设备企业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有比较大的信心,并在为抢滩这一市场做生产准备。

不过尽管投资积极,真正投产汽车动力电池的企业尚屈指可数,更多的投资项目(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被看作炒作。归根结底,仍是新能源汽车尤其是中国鼓励的电动汽车市场何时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在这样的市场规模下,锂电池等核心部件企业能借助规模效应显著降低成本,实现赢利。而目前来看,单纯做锂电池及其材料近几年内还很难赢利,除非先从电动自行车等比较成熟的市场上获取利润,或者靠集团内其他业务来维持经营。现在已经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研发和生产上做了高额投资的新生企业,如果业务不够多元化,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初期很多可能不得不主动或被动地依附于某大企业,来维持生存。汽车锂电池可能是我国汽车零部件各主要行业中最早发生较大程度整合的,整合后剩下的锂电池大企业才是决定我国汽车锂电池竞争力的最主要力量。

 

NO. 8  云内动力轿车柴油机产能建设项目正式投产

2010年影响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大事

事件:2010年12月16日,云内动力全资子公司昆明雷默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举行正式运营典礼,标志着云内动力轿车柴油机产能建设项目正式建成达产。云内动力称,雷默的目标是打造中国第一乘用车柴油机企业。目前,该公司的柴油机已搭载江淮、柳汽、北汽、北汽福田、郑州日产及上海神马混合动力客车等,并与多家企业洽谈中,市场保有量1.5万台。2010年,雷默动力实现产销7000余台,公司预计2011年可达15000到20000台,2012年可达30000到40000台。

云内动力开发轿车柴油机始于2002年,公司与德国FEV发动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节能环保型D16TCI柴油机。2008年8月,云内动力自主研发的首台轿车用D19TCI柴油发动机正式投放市场。2009年8月,与德国FEV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德国FEV发动机高原实验室。

点评:

轿车柴油机在中国并不被看好,因为柴油轿车在中国的销量规模较小。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与中国的国情(如柴油品质、柴油优先应用于农用车和商用车等)和历史原因有关。曾积极在中国推广柴油轿车的大众,也不得不有所收敛。中汽协数据显示,2010全年,一汽大众(大众在华柴油机生产基地)柴油机产销量分别同比下降43.67%和35.60%。而云内动力的柴油机产销量也分别下降24.77%和6.22%。

云内动力的财报也显示了其生存的困境:2010年前三季度,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12.87%和24.65%,而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更已经是亏损5064.06万元。大众和云内动力的遭遇凸显了井喷的中国汽车市场中柴油轿车的冷遇。

云内动力一直强调的轿车柴油机,其实更应叫作乘用车柴油机。从其“轿车柴油机”客户来看,更多的是SUV和MPV企业,而非轿车企业。对于“轿车柴油机”企业来说,近两年SUV市场的高增长是其成长的一大推动力,未来成长潜力较大的SUV市场也将为其贡献较多收入。

对于“轿车柴油机”企业来说,仅有的比较欣慰的消息是,国家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推广实施细则中,将柴油乘用车列为鼓励发展对象。另外,目前我国每年安排的农资综合直补,也增加了柴油车的吸引力。但是,短期内这些鼓励政策还难以推动柴油轿车市场的高速发展。

2011年1月,云内动力已被长安汽车间接控股,这应该是其比较好的归宿,其“轿车柴油机”梦想也可在较充裕的资金支持下继续发展。而长安汽车此举应该不只是为了提升在国内柴油乘用车市场的份额,估计还有开拓欧洲市场的考虑。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1/01/2009050555281364600.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