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大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书桥经理
管理观念和技术观念上面存在的差距
在中国企业界,特别是汽车行业,在管理观念和技术观念上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我认为,在机关里面做干部要懂政治,而在企业里做领导则要首先懂技术,其次才是懂政治。而往往一些企业家在技术方面不求甚解,不注意技术上的自我发展,忽视了最为重要的技术业务能力。这是中国汽车业一直存在的问题,就是从观念上一直没有把技术作为主频率。
中国应该讲感性意识比较强,工业意识是讲究科学精神的,这与感性意识的随意性和凭感觉等是很不同的。我们古代有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古代中国诗人比较出名,也得到社会的认可,中国流传下来的很多都是诗歌之类比较感性的文化,而科学方面相比之文化则要逊色许多。这种科学精神正是支撑汽车行业的基石,我们在管理观念,尤其是技术观念上需要改进,这是我们能够超越竞争对手的基础。如果这些基本观念都不能做到改进,就根本无法实现所谓超越。
发动机是汽车四大核心技术的一块,而我们这块技术相比较是最弱的。大家认为在新能源上我们与世界各国都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我们没有输。但是从发展的情况来讲,我们还是输了。新能源还处于摸索阶段,大家都很茫然,不知道重点发展什么技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道路。
相比较而言,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技术路线就非常清晰,如在能源替代之前,先寻找到中间过渡路线。先对内燃机本身技术进行优化,然后就是发动机的柴油化,再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他能源。而日本则主要投入在混合动力研究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技术不只是纯粹的技术,还是一种观念上的技术。
另外,技术要从整个系统着眼,尤其汽车行业更要强调系统作用。局部强是没用的,关键要整体的强,达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功效。我们在考虑有些技术问题的时候,要找最适合的,而不一定是最好的。比如在一个短板上只有70分,那么其他地方在技术上就是要按照70分去考虑,没有必要考虑按照100分的要求去做这么高的参数要求。不然的话在产品设计上会带来后面的一些问题,导致后面的设备投入过高,工艺要求太高很难达到,成本耗费大等。
技术需要厚积薄发
在制造行业,在人才观念上,积累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国际上公认的人才发展的观念是:三年到五年只能培养出适合某一岗位的技术人员。七至八年才能真正使其胜任本岗位。而要在行业里面成为行家,必须要靠十三至十五年以上的积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积累的过程,厚积薄发。
比如,我们搞产品开发有很多需要数据支持的。国外技术参数是通过很多实验得来的,然后以此为基础再设计出图纸。我们国内这个方面是缺失的。即便车门这样的一个很基本的配件,其各方面的技术数据都要靠多年积累。
汽车行业是一个制造性的行业,从管理层到技术层都需要积累的过程。没有这样的积累过程,就没有办法超越竞争对手。超越是到了一个层次以后才能谈的。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来谈超越,如同空中楼阁,根本就是空话。
品牌的支撑就是品质
过去汽车行业对品牌意识不重视。品牌很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质量。大众在这个方面还是不错的,它比较强调品质方面。如今大众也开始加强销售意识。一味的讲销售策略也是不行的。只有做好了基础这块才能谈销售策略。因为一个企业靠的就是品牌,能够推动你往前走的就是品牌的东西。
汽车的品质是需要靠体验才能感受得出来的。比如有得产品使用一年没有问题,到两三年以后就问题百出。德国以及欧美特别强调汽车的安全性问题,而我们安全性意识就不是很高。这主要是因为造成人员伤亡后安全性界定是很难的。比如一个人开着一个车子出现意外,可能是自己开车不小心造成的,实际上有些是汽车的安全性问题造成的,然而难以界定。
现在很多女孩子喜欢买日韩的车,其实我觉得欧美的车更适合女性,因为安全性比较好。汽车跟衣服不一样,衣服追求个性化,汽车的安全性尤为重要。这也是个消费观念的问题。很多消费者始终认为,车像人们穿衣服一样,追求个性,追求漂亮,其实有点舍本逐末。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9/07/2709042742797371503.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