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多项政策对小排量汽车的利好影响,从去年底一直到现在,小排量汽车的销售行情一直非常火爆。尽管期间因库存不足,部分经销商对小排量汽车出现"提价"现象,但也难遏止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加上近期内媒体对1.61L排量及以下的小车予以了极高的关注度,媒体舆论的导向对消费者在车型的选择上多少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在路面较好的城市街道上,开1.61L排量还是1.8L排量实质上并无多大区别。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来占据市场中坚的中高级汽车由于排量大都在1.8L及以上,开始被大众消费者所冷落。
据不完全统计,购买一款价格在10万元左右的车型,一辆车少交的税在5000元左右,而5000元的税收降幅将直接影响到中级车消费者的购买选择。此外,购买小排量车还可以在油耗上节省一部分开支。在当前的低迷的经济形式下,这些优惠已足以打动一个徘徊在"购买1.61L排量还是购买1.8L排量"十字路口的消费者。
根据中汽协数据统计,1月份国产乘用车共销售61.06万辆,环比增长4.44%,同比下降7.76%。乘用车1.6L以下品种产销环比呈现较快增长,尤其是小排量的交叉型乘用车产销环比和同比呈现双双增长,明显好于其他品种。此外,在1月前十位单一车型销量排名中,排量包含1.6L及以下车型的共达到了8款,其中,自主品牌比亚迪的F3车型以15675台的销量领衔,凯越和悦动分别以14840和13842台的销量紧随,凯美瑞、雅阁则下滑明显。以上数据显示,小排量和自主品牌车型的销售情况进一步好转,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单一车型前十排名占到前四席中的两席,而前八名均为1.6升车型,也说明汽车消费观正在向低排量转变。
与此同时,在小排量车几乎猛进的时候,豪车市场也出现回暖趋势。去年11月,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豪车市场遭遇短暂低迷。之后从12月开始,豪车市场开始逐渐复苏,加上厂商的一些促销手段,豪车销售量一路攀升。而纵观整个2008年的豪车市场,奔驰、宝马和雷克萨斯公布在中国市场销售业绩都超过或者是接近30%的增长幅度,远高于中国国内车市整体的增长速度。
对中高级车而言,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车品牌逐渐推出合资车型,如宝马1系、3系,奔驰B级、C级,奥迪A4等车型已直接渗入到中高级车市场,价格大都降至30多万元甚至20多万元,与市场上普通中高级车在价格上并无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压窄了中高级车的市场空间,生存环境备受考验。
相关链接
豪车品牌开始瞄准中高级车市场
◆2008年,奔驰向中国引入了S350 4MATIC 、S350动感型等15款新车。今年奔驰还将陆续引入20多款新车,SMART即将于4月上市。目前,刚上市的奔驰B级车价格仅为21.8万元和31.8万元,而且将来还会推出贷款购车服务,进一步降低拥有奔驰的门槛。可以预见,奔驰在中国的未来是国产化。这对国内一些中高级汽车品牌来说,无疑将是一个强悍的竞争对手。
◆2009年奥迪将继续保持扩张势头,在上半年推出6款新车型,并拟在中国投资逾10亿元人民币新建一条生产线,以全散件方式组装奥迪Q5和A4车型,计划6、7月份投产,年产能10万辆。
◆2008年12月8日上市至今,中期改款的BMW 3系已经发布了7款车型,从318i领先型到325i豪华型,从进口销售的325i典雅型到335i,价格覆盖了30.6万元至61.3万元。相对于产品以及价位都较为单一的普通中高级车而言,宝马的这一举措将会吸引一大批具有购买潜力和消费能力的群体。
◆2009年2月,沃尔沃S80L加长版在重庆工厂正式开工生产,预计3月即可上市。预价格区间大致在43万-70万元左右。
◆雷克萨斯也曾表示预计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将通过推出一系列新车,使其全球总销量突破100万辆。而中国、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是雷克萨斯全力开拓的重点市场,到时随着其一些更具性价比优势的车型推出,中高级市场的争夺者将又多了一位。
◆截止2008年12月31日,其销售在中国再次创下历史新纪录,共售出1,348辆,同期增比26%,创下2004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最好成绩。目前,捷豹在中国各地的授权经销商展厅已经达到34家,其中29家具有4S功能,售后服务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也当然随之增强。
◆2009年2月26日,雷诺"新拉古那"正式登陆中国,官方建议零售价为29.8万元人民币,并在享受3年或10万公里原厂保修期的基础上,提供雷诺最新的客户拥有体验计划。此次新拉古那把价格定在30万之内,目标将直指中高级车市场。(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9/02/2710330633656317942.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