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大卓智能全栈自研 「端到端大模型」CNOA超前点映
  • 智能汽车OTA产业报告
  • 2025汽车消费趋势洞察大会
  • 盖世汽车产业大数据
  • 2025第三届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海高峰论坛
  • 第八届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系统国际研讨会
  • 2025第四届中国车联网安全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端访谈 > 正文

我国汽车后市场的人才现状及校企合作的前景

专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应用与服务分会秘书长赵丽丽

盖世汽车网 Joanne Jiu 2009-04-08 09:39:58
核心提示:人才问题始终困扰着起步阶段的中国汽车制造和研发,也同样困扰着汽车后市场。中国汽车工程协会汽车应用与服务分会秘书长赵丽丽女士作为对中国汽车应用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资深汽车人,在汽车应用服务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她就汽车后市场人才的现状与前景进行了阐述。

校企合作项目在中国汽车业方兴未艾

盖世汽车网:企业规划人才战略基于不同的人才标准和培养理念,但可能表现形式即行动起来都很类同,具体都有哪些实施方案?

赵丽丽:包括针对后市场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校企合作等多个项目。在这里我谈一谈我们正努力推动的校企合作项目。进行校企合作项目的还是汽车生产企业,像丰田、通用、北京现代等,这些企业意识到应该掌握人才培养的主动性。校企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很巧妙的方式,厂家自己不用投入很大,而是借助国家的公共教育体系,他们委托这些学校为其培养人才,这样既省钱又省力。学生被灌输的是他们的企业文化,学习的是他们的技术;而职业学校的本质就是要保证学生就业,所以努力实现教育贴近就业市场,这样一种定向培训班很容易保证学生的就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很愿意去做。我们在推动校企合作项目过程中,企业一旦意识到了这个事情的重要意义后,一家一家不断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来。

盖世汽车网:但是我们看到的这么多校企合作项目的主导者多是一些国外品牌,本土企业在这方面似乎不够积极。

赵丽丽:本土厂商里面要分两类看,一类是本土厂商也不是完全没有这个意识,他们已经有这个打算,但推动的速度会比较慢,原因可能是他们总是担心投入较大,或者他们还是觉得这样总归没有直接挖人来得更快,相对来说还是有短视的因素存在。另一类本土厂商已经有了积极的行动,多个自主品牌厂商对于人才培养的意识在近几年不断增强,比如我们曾帮重汽培训他们的在职人员--不光是重汽员工还包括4S店人员,这个在过去都是不太可能的。

为什么国外厂商做得好些快些呢,因为多年来他们在他们的国内一直在推动这样的人才培养计划,他们很自然要把这个东西在中国实现本土化,而我们国内的厂商有一个学习和了解的过程。不能一概而论,说国内厂商企业家就一定没有人才培养的意识,我们有很多东西要跟人家学,这个学习、应用的过程需要观察和揣摩。

盖世汽车网:怎么样去说服本土厂商去接受这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理念?是不是要拿效果展示或者制订有效评估的办法?

赵丽丽:这些问题其实在我们推动工作时已经很明显感觉出来了。我们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每次开全国汽车职业教育年会时(今年开了第五届),我们就是把这些企业请来,用已经获得的效果客观地进行展示,让那些还没有行动的企业受教育,让他了解别的企业在这方面做的情况,他受到了一次教育,可能暂时还有疑惑或是要忙别的事情,所以他并没有相应动作,这没有关系。他在反复受教育和受同行影响的过程中,就会明白了。这些人才培养计划日本人在做,美国人在做,韩国人也开始在做,中国厂商会发现这个事情是不错的,也会抓紧做。

盖世汽车网:校企合作的效果--比如企业是否真正能够得到合作院校的人才、人才的忠诚度等是否有明确的调查分析结果可以呈现?

赵丽丽:严格意义上来讲,为什么国内企业在校企合作和人员培训方面没有动作,甚至一些跨国大品牌也没有太多行动,恰恰是因为在上述问题上大家存在疑惑,即"我们培养的这些人能够到我的4S店就业,并长久地在这里做吗?"实际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相关项目在中国还处于开始推进的阶段,有些项目的学生还没有就业,追踪调查也就无从做起。

但比如说丰田在中国做人才培养计划是最早的,肯定有很多学生就业了,我们从侧面了解了一下,很多学生对丰田4S店的忠诚度不一定很高,这些人可能一段时间后跳槽到了别的4S店,甚至毕业分配时就没有到丰田4S店去,就被其他4S店给抢走了,这些都是大量存在的。但我们看到丰田并没有因此就停掉他的项目,这说明企业有长远眼光,而且他在不断反思,为什么没有留住人。如果我们站在行业的角度来说,整个行业的水平得到了提升,这对每个企业都是好事。企业已经有长远的眼光和经常反思的心态去看问题,不断建立更好的环境留住人才,这是个互动、不断向上的过程。

另外,我们认为其实对于企业来讲,通过推动人才计划所得到的无形收益巨大,首先是企业的文化和品牌,通过校企合作或其他人才培养方式得到了很好的渗透。像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就业之前如同一张白纸,对他的这种品牌和文化的灌输远比技术更重要。对于一个想长久在中国市场上发展的品牌来讲,这种力量比他短期得到几个人更有价值,这个账是否划算要看五年以后,看十年甚至更久以后的效果。职业学校中采用这个企业的设备和教材,那么多的人都照着这个企业的技术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企业长期引领职业教育的趋势,效果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量化的,这是一个很深远的东西。

盖世汽车网:这个校企结合在我们国内已经开展的历史和现状怎样?

赵丽丽:要从丰田这个项目来看的话,现在已有将近20年了,当时他没有大面积的做,也没有借助某个平台,只是自己在做。真正借助教育部平台进行广泛推广也不过是这几年的事情。至于我们推动的博世项目是从2007年开始的,北京现代项目是从2008年开始的。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8/12/150947224722688.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