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2024第四届汽车智能底盘大会
  • 2024第五届汽车电驱动及关键技术大会
  • 2024第二届中国汽车与CMF设计大会
  • 2024泰国汽车市场深度考察(第二期)
  • 第六届汽车新供应链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端访谈 > 正文

并购北美老厂 上海保隆赢TPMS先机

专访上海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张祖秋

盖世汽车网 Joanne Jiu 2008-09-10 11:47:27

中国领先汽车零部件企业大型访谈系列之十一

采访企业:上海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采访嘉宾:张祖秋

采访手记:见面时惊讶了片刻,眼前这个企业老总不过三十岁出头的样子,沉稳、谦虚的风范让人猜测不出他是这家抢占行业先机的企业的领导者。笔者一再追问他创业初期的艰辛往事,他举例一二,平淡的话语丝毫不觉当时的困难和周折。他的举重若轻、踏实勤勉赋予这个迅速成长的企业朝气和潜力。

并购北美老厂 上海保隆赢TPMS先机

上海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张祖秋

盖世汽车网:上海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从最初的汽车配件出口贸易,到现在成为通用、福特、日产等国际汽车巨头的指定供应商,气门嘴产销全球第一。请简要介绍一下发展历史。

张祖秋:公司当时是从汽车配件贸易出口开始的,创始人主要是我和我一个大学同学,也就是保隆的董事长陈洪凌。最初是3个人做贸易,以前没有进出口权,我们曾挂靠在万向进出口公司。当时竞争不像现在这么激烈, 1998年3月份就转型到制造环节了。我们投资控股了一家江阴乡镇企业,这家企业本身就是做轮胎气门嘴的,但收购后我们遭遇了困难时期。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到巴西和俄罗斯,而恰恰我们的主要客户在巴西和俄罗斯,业务需求量急剧下滑,此时我们刚好开了新厂,外面业务也没有,一直在亏损。到了那一年年底,我和董事长陈洪凌去参加了美国和德国的展会,争取到了新的客户,业务才开始回复。这一年是非常不顺利的一年,原来的供应商股东之间发生矛盾停止供货这样的其他困难同时涌现。

1999年我们撤除清算掉了江阴工厂,整体搬到上海松江洞泾。由此我们积极参加国内外展会(在当时,我们属于比较早的去外国参展的)。当时中国的互联网应用还比较少,而我们从那时就注重网络渠道宣传,大量搜索信息,先于其他企业获悉最新信息,之后我们在轮胎气门嘴行业里就越做越深入。在车轮配件和轮胎配件上,上海保隆现在是全球市场占有率最大的,达25%左右。

我们很早便在国外设立销售公司,2000年在加拿大设立了第一个公司,之后在美国、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建立多个分支机构。2002年我们扩建了上海工厂。2005年在美国收购了一家公司--伊顿下属的Dill工厂。

2006时我们考虑到上海这边(建新厂)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较大,就在安徽宁国那边买了地产,把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转移出去。2007年时我们一个排气管的项目已经在那边已经开始投产制造了,今年会把所有排气管的制造全部搬过去。未来制造基地主要是以安徽和上海两地为主。现在我们是多家国内外整车厂的供应商,去年10月份我们以1450分通过了福特的Q1认证(要求是800分,编著注)。在过去12个月中我们给福特的供货PPM值是零。

收购美国百年老厂 成功融合重组

盖世汽车网:2005收购Dill工厂做了多久的准备?收购过程是怎样的?

张祖秋:时间其实非常短。我们跟伊顿在2003年时就有业务往来,获知(它可能有意向出售Dill工厂)消息已经是2004年底了,知道的比较晚,伊顿当时已经跟别人在谈(出售事宜)了。2004年12月份我们跟它联络询问收购事宜,伊顿负责人当时很吃惊,问我们怎样知道(要出售Dill)的,因为它已经和一个三方联合的收购方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秘密接洽。我们当时为伊顿代工气门嘴产品,提供的产品成本低质量好,而原配业务仍在美国Dill工厂做,成本高且一直在亏损;伊顿曾考虑过来中国设合资企业,只打算用一些老化的设备作为投资,这样在国内没能找到有意向的合作伙伴。基于这些,我们分析伊顿可能要把这块业务(Dill工厂)卖掉。

Dill工厂当时覆盖了北美多家汽车厂商的原配业务,它给通用汽车、福特、克莱斯勒和北美丰田等供货,但这部分业务在美国进行成本太高。当时在我们之前和伊顿接洽的是三家企业的联合体,在我们准备放弃的时候,伊顿来通知说先前的联合收购方案谈判破裂,要继续和我们谈。当时是2005年2月份,春节刚过,伊顿方面要求3月15日必须要签合同付款,完成全部交易。

短短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我们当时甚至没找到合适的律师,伊顿介绍了一个律师帮我们处理并购的法律文书。我们联合另一家中国公司参与收购,我们控股55%,这样资金的压力就小一些。最终想办法把资金筹齐准时完成了交易,基本上用的都是自有资金。

盖世汽车网:依照Alixpartner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 80%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已有并购意向,50%的企业还考虑国际化并购,但这些供应商担心的是文化融合、协同化效应管理等软因素障碍。请问并购后,上海保隆是怎样实现融合的?

张祖秋:事实证明我们这个并购是很成功的。并购当年我们就盈利了,后来几年中业务增长也很快,而且我们还被北卡州(Dill工厂所在地)政府作为一个成功案例来招商引资。

我们实现成功整合有几个要素:第一还是要感谢美国伊顿公司,它有诚意并且负责任。他们的要价不算高;他们希望把Dill工厂交给一个有行业经验并且有能力把它运营下去的买方;它们为后来者减轻了很多负担,比如说员工解聘通常是企业收购的头痛问题,当时伊顿就主动解聘原先的员工并给与补偿,允许员工转移到伊顿其他工厂去,这样我们整合后根据需求只聘用了部分旧员工;在转手前,伊顿妥善处理客户关系,他们事先告知客户某些业务可能会停止,并针对北美主机厂的原配业务做了库存准备,这样新公司还可以继续供应一段时间--尽管当时伊顿已经是在亏本供应了--这样Dill工厂的客户关系就顺利地过渡下来。

第二个因素是我们之前就跟Dill的管理层很熟悉,我们曾为其承担过代工业务,对它的业务形态都很清楚。本来我们就有行业经验,当时在北美行业里有一定知名度,所以双方的管理层容易磨合。基于相互了解和信任,我们留用了Dill原来的管理人员,没有从这里派人过去管理,也没有对原有管理机构进行大幅调整。

第三从市场的整合来讲,原来我们在北美也有其他经销商,当时收购的消息发布后他们(上海保隆的原有经销商)也很紧张,我们对两个渠道进行了沟通,收购后我们维持了两个品牌产品的销售渠道,产品定位相互错开:Dill走高端,它的销售客户主要是一些大型连锁店,他们直接采购;我们原来的产品走中端,经销商主要分布到其他店去。这两线产品互相之间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近两年在北美的销售保持了增长。

盖世汽车网:你们有没有想过把两个销售渠道整合到一起去?

张祖秋:想过,但有一定冲突,加上我们在北美的原有经销商跟部分Dill客户之间存在着一定竞争关系,所以就一直维持着分开的状况。他们(原有经销商)已经跟Dill采购一些产品,Dill的产品作为一个后备可以在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向他们临时调配。

盖世汽车网:现在在Dill工厂你们占55%股份,在技术和经营上都应该占主导权,整合后业务状况怎样?

张祖秋:另一投资方是财务投资,未来我们可能会100%持股Dill。目前Dill工厂的经营等基本都是我们这边主导。

Dill工厂成立于1909年,1961年时被伊顿公司收购,有近百年生产气门嘴的经验和先进技术,包括飞机轮胎气门嘴、空调气门嘴等。现在我们把量大的主要产品转移到中国来做,像飞机轮胎气门嘴等高价量少的产品还是留在美国做。汽车空调阀门这块业务的客户是一级供应商,原本占Dill的份额很大,但至今已经萎缩,现在我们就在整理这部分业务,看是否可以转移到中国来制造。

盖世汽车网:Dill原来业务有哪些已经转移到中国来做?

张祖秋:所有的轮胎气门嘴都已经转到中国制造。Dill的优势在于技术积累比较多,2005年被我们收购后又变成一个独立公司,它的一些专利技术已经过期,但仍有资深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进行大项目或为客户同步开发时我们两边会交流。此外,Dill的质量控制体系较完善,我们从中受益颇多。

占先机赢头筹 耐心耕耘TPMS项目

盖世汽车网:根据公司介绍,上海保隆有四大业务:气门嘴、不锈钢排气管、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PMS)和代理进口轮胎设备,未来这几块业务孰重孰轻?

张祖秋:按照主体发展业务板块来看,严格说分三块比较合适。最后一块业务比较小,目前重要程度也不及前面三块。代理进口轮胎设备的业务其实跟我们车轮配件的销售渠道有一致性,我们代理的这些顶级设备主要是与汽车轮胎相关,比如轮胎拆装机,车轮平衡机,四轮定位仪等。

气门嘴等车轮配件是我们的首个项目,最初的利润和客户均源于此,现在这块业务增速放缓,毕竟我们也已经占据了很高的市场份额。再从2002年开始制造排气管,该块业务从去年到未来几年应该还属高增长期。2002年同年我们开始研发TPMS,这将是我们下一个增长点。总体看这些项目的发展是有梯度的。

盖世汽车网:TPMS已经开始投产了吧,当初怎么会想到做这个呢?

张祖秋:TPMS去年就已经投产。今年年初我们的自动化生产线基本已调整好了。

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TREAD法案,要求之一是2007年后所有在美国销售的轻型汽车都必须安装TPMS。2002年这个法案实施前,我们看到了技术主流是直接式TPMS,并且其中的传感器和轮胎气门嘴设计为一体,传统的气门嘴产品都会被替换掉,那时我们想如果不跟上这个趋势的话,未来就会处于被动,所以就开始投入进来。我们做了一些前期的研发,因为在电子方面没有经验,开始时主要是找科研院所合作。后来有一些成果后,我们也获得了部分核心科研人员,就自己攻关,到2006年就有产品生产出来做测试、试销,2007年更成熟的产品开始销售。

2006年我们的TPMS产品进入全球售后市场,但实际上这个行业目前的售后市场规模比较小,主要的市场是原配市场,是美国的立法驱动的。从2007年开始,我们与北美和欧洲主机厂的业务有了实质性进展。

盖世汽车网:保隆公司去年7月公司被吸纳为TPMS国家标准起草组成员。目前公司的TPMS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况如何?

张祖秋:虽然TPMS在海外售后市场的规模不大,但我们一直有销路;我们的产品线比较全,覆盖了乘用车和商用车车型,有自己的专利技术,而且这些技术都适合市场需求,尤其我们的商用车TPMS产品是相当领先的。我们已经和北美众多整车厂等都进行了频繁的接触。近期一家主流整车厂将很快和我们进入到实质性阶段,如果顺利的话,2009年初就会批量供货。

在国内的乘用车原配市场方面,我们也有了一些实质性进展。比如根据奇瑞和克莱斯勒的代工协议,因为要销往北美市场,按照目标市场法规是要装TPMS的,我们已经和奇瑞签了供货协议;再如另一家中国本土整车厂,它为了提升配置也要安装TPMS,我们将很快批量供货。还有一些国内主机厂也在与我们交流中,有合作计划,但还没到实质阶段。

盖世汽车网:现在欧洲的供货情况怎样?

张祖秋:欧洲的原配市场上主要是高端车在使用TPMS,目前基本是欧洲本土的供应商在统占市场。想进入不太容易,而且量不算太大,本土没有太大的制造成本压力。所以我们近五年主攻的国外市场主要是北美,其他市场还要靠当地立法驱动。

盖世汽车网:你们当时一直在关注国际相关产业的动态所以做出决定开发TPMS新项目,当时国内没有其他同行也在做吗,你们当时又没有意识到这个新项目有风险?

张祖秋:首先我们对这个产业的国际发展趋势关注一直是很紧密的,毕竟我们的主要业务一直是在国外市场。2002年投入到TPMS项目中,现在回头看上其实也低估了困难,当时没想到需要花这么长时间,好在我们是比较有耐性的。2003年国内很多企业想去开发这个产品,很多人也觉得这个产品有前景,但现在很多家都已经放弃了。因为这是个长期投入项目,而且市场回报并不是那么快。这就像做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产业,最早做GPS可能要追溯到1995年左右了,这个行业经历成长阶段到现在这两年的爆发阶段,乃至未来十年可能出现的井喷式发展,但当初介入的很多企业都半途放弃了。要花这么长时间做--这是当初很多企业没有想到的。这如同长跑,首先你要有自己资源的优势,看是否具备能力去做这个新产品,第二企业本身产品也要与新品有关联性,我们企业之前在气门嘴行业里有很多资源可以直接拿来用到TPMS领域,这是个优势。

盖世汽车网:投入何时会有回报?您预计TPMS领域市场何时会爆发出来?

张祖秋:我们的这个业务是长期投入的过程,希望将来做到全球行业里的领先地位。我们的TPMS业务今年仍主要是以投入为主,但明年一定会有财务上的回报,这个我很有把握。

这个市场的规模其实现在也是有的,北美的市场都已经相当大了,未来TPMS市场在北美之外的区域和国家还会爆发。当法规驱动时市场容量将再次膨胀,美国TREAD法案带动北美相关市场已经是个先例。

我们希望未来国内业务会占更大比例,因为我们投入的资源也越来越多。TPMS这个项目目前的市场规模还没有起来,但未来一定会壮大的。中国汽车的产量已经排在全球第三位,到2015年将成就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这样大的市场不会不重视轮胎安全问题的。

现在上海保隆的气门产品已经是全球第一,排气管是全球第三。希望到2012年,TPMS产品能够在北美占有一定份额,成为主流整车厂的供应商,并最终跻身全球前三。

上市为融资更为吸引人才

盖世汽车网:去年上海保隆的销售收入和盈利情况怎样?

张祖秋:去年销售收入约为5。3亿元,毛利率这两年平均在30%左右。这两年除TPMS作为我们的投入重点外,我们还有一个处于研发初期的项目,它或将成为下一个业务增长点。

盖世汽车网:新增长点也是跟已有业务相关的吧?

张祖秋:对。我们还是做有关联的发展,现在尚处初期阶段,还不便透露。

盖世汽车网:公司国内和国际业务的比重是多少?OEM主机厂商的配套和售后市场的业务比重,以及研发投入比例是多少?

张祖秋:按销售收入来分配,国际和国内业务的比例在90%对10%的状况,原配市场和售后市场的业务比重约40%对60%。去年研发占到销售收入的1。5%。未来几年我们会做到3%以上。

盖世汽车网:我们获悉保隆2007年聘请国泰君安为顾问机构,做上市辅导。目前的上市准备工作进展如何?

张祖秋:去年确实已经开始了一些上市前初步的辅导,但还没进入到实质辅导的阶段。我们计划是在2010年上市,之所以有这个明确的目标,融资渠道多样化是一个主要原因。公司从1997年开始到现在,发展动力主要是自有资金的积累,当然还有银行信贷。如果资金充裕,有些重要项目的后续发展会快一些,另外,企业发展壮大的方式也会有变化,比如可能会有更多并购。还有一个资金本身的安全问题,现在国家大环境变化较快,比如一系列银根紧缩政策和人民币升值等,我们希望资金更充足一些。

上市本身除了知名度提高外,对员工的激励手段也会更有力。像我们在上市之前股东就有140多名,覆盖了很多的企业骨干,这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机制,如果公司成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效果会更有效,有利于稳定团队,吸纳人才。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8/07/22040336336.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信扫一扫分享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