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塔塔那样涨价?
其实印度的钢材之类的材料价格也在狂涨,物价也在飞涨,为什么它们的汽车可以明目张胆提价,而我们则只能自降身价呢?笔者认为有几个原因需要提及,首先是印度汽车的自主体系发展的好一些,国人认可,在外来品牌面前比较强硬,价格自己说了算,不被老外牵着走;二是印度的消费者对降价似乎缺乏一定的敏感度,不像我们习惯了降价,涨价总是被认为反常;三是印度的汽车市场竞争还没有中国这么激烈;再就是塔塔的车子已经百炼成钢,有国民车称号,再差也能拢住消费者。
我们的自主品牌应该多向印度的塔塔学习。比如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夺取行业和市场中的话语权。比如要学会借用国际资源,收购捷豹和路虎的大手笔我们为什么做不来,难道我们只会收购破烂儿,永远被人瞧不起,或者就是在与老外的合资合作中为了眼前的那点利益心甘情愿失去自由身?
上海大众能否把斯柯达打造成“奥迪”
上海大众斯柯达成为上海大众的第二条腿,也是大众在华的第四条腿,这或许就是大众的未来的图谋。那么,斯柯达能否打造成为上海大众的“奥迪”品牌?其中,明锐的强势表现为上海大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法比亚的国产再次为上海大众注入了新鲜活力,将来或许还有更多的车型让上海大众斯柯达国产,并且从明锐车上可以看出来,上海大众的相对于竞争车型的高性价比营销策略和快速发展的营销网络,一定程度上帮助上海大众实现斯柯达打造成自己的“奥迪”品牌,能否实现还需市场的检验。
“车市低迷” 真的只是是地震造成的吗?
笔者认为,地震灾害是造成车市低迷的因素之一,却不是主要因素,一个最有力的依据,就是地震发生前,国内汽车销售就已经出现大幅度环比下降。4月份全国汽车产销总量均超过90万辆,虽同比有所增长,但比3月有所回落,而且车市环比大幅回落超过15%。
眼下车市低迷的原因,我以为是由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一:通胀压力,其二:灾难不断,其三:油价高企,其四:交通阻塞,其五:消费能力,不过,在中国,汽车毕竟是人们做了多少年的梦,车市拐点说或许是杞人之忧。对于汽车企业,眼下的关键在于:怎样正确认识车市,有针对性地以市场细分的策略来引导车市。
华晨离宝马1系列恐怕还很远
对于让今年6月即将在中国上市的宝马1系成为驶下第二工厂生产线的又一款国产宝马车型华晨上下无疑都抱有极大的热情。然而与华晨对于1系列国产的热切期盼不同,合作的另一方面宝马公司的态度却颇多玩味。
虑到宝马对于BMW1在中国的未来前景还存有相当的疑问,不对1系列进行国产无疑是种谨慎的抉择。当然考虑到中国瞬息万变的豪华车消费环境,宝马对于本土化1系列也还是留了不少的转圜余地。
挖丰田墙脚成为美国三大扭转颓势的有效招数
为了不在家门口输给丰田,甚至要扭转颓势,有一种效果明显但比较损人的招数就是挖丰田的“墙脚”,这种局面已持续多年,而近年来更是愈演愈烈。
以普莱斯为代表的高管人才的集中流失,加上以伊里沃斯为代表的功勋级人物的“批量”退休,很可能使得丰田北美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甚至会因此影响业已下滑的北美销售业绩也未必可知。看来,丰田应该考虑好好修补一下业已被挖空的北美“墙脚”了。
华晨汽车面临资金之痒
自从去年6月从纽交所退市后,回归A股、加大融资无疑成为华晨汽车2008年解决资金瓶颈的关键问题。祁玉民甚至在2个月前FRV下线时,意味深长地表示,骏捷FRV是“砸锅卖铁”的产物,悲壮之情令人唏嘘。在祁玉民治下,华晨汽车集团由2006年亏损3.88亿元到2007年盈利3.83亿元。腾挪跌宕之间,华晨汽车脱胎换骨,成功上位。而带领华晨扭亏为盈之后,继续寻找让华晨汽车壮大的钱袋子,成为祁玉民今年的主要任务。
核心技术成关键 DCT联合研发能否洗脱团购质疑
怎么看这都是一场针对自动变速箱的自主品牌大规模“团购”,能否先引进而后吸收,业内专家对此并不看好。毕竟,本土汽车制造商看上的,是博格华纳压箱底儿的绝活儿。
事实上,中国本土企业对于自动变速箱的迫切需求,令博格华纳早就找准了对象。“我们把支持中国的自主品牌与支持跨国公司放在同样的地位”,接替沈晖的博格华纳中国区总裁谈跃生一就任,便这样向媒体表明。可以想见,让博格华纳动心的,是本土企业对自动变速箱的生产空白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b/2008-6-4/3a6c9706-17c9-42e5-bddd-58915e7dc1f4.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