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燃情岁月 薪火相传”《我心深处是汽车:付于武八十自述》(以下简称《我心深处是汽车》)读书会在第十三届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暨盖世汽车第七届金辑奖中国汽车新供应链百强颁奖盛典期间于上海盛大举行。众多汽车行业重量级嘉宾与读者共聚一堂,共赴这场汽车文化盛宴。本次读书会由盖世汽车、机械工业出版社、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北美汽车人协会联合举办。
 
 FISITA副主席兼技术及工业委员会主席、蔚来汽车执行副总裁兼质量管理委员会主席沈峰,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总监、SAE Fellow徐政,珠海嵘波驱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尔樑,发表了致辞。
沈峰在致辞中说道:“付老是我们的明灯,多年来一心成全他人与汽车事业,我们都视他为老师、老大哥与兄长。付老在书中用大量篇幅讲述海归故事,对海归爱护有加。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精彩故事,包括回国的经历,且回国后并非一帆风顺,付老始终在背后支持帮助。几年前我开始参与相关工作,清晰看到付老在全球汽车行业受同仁尊敬,也见证他带领中国汽车工业从弱小发展至今。我很感谢付老给我机会,让我能在国际平台贡献力量,为世界汽车行业做事,也荣幸能在此场合分享这些。”
 
 FISITA副主席兼技术及工业委员会主席、蔚来汽车执行副总裁兼质量管理委员会主席沈峰致辞
徐政讲道:“作为海归代表,《我心深处是汽车》既是个人史也是行业史,更浓缩中国汽车产业从起步到迈向强国的历程。付老是兼具远见的行业领路人,执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期间,以专业、职业、国际化理念构建行业顶层设计,搭建创新联盟与出海桥梁。面对汽车产业科技革命,他洞察深刻务实,力推动力技术多元化、坚守安全底线、倡导产业健康生态,更始终心系海归汽车人,点燃我们的报国热忱。作为战略践行者、受益者与理想同行者,我深知这本书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奋斗缩影,更是传递给后辈的精神火炬。”
 
 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总监、SAE Fellow 徐政致辞
韩尔樑说:“付老从变速箱技术深耕到新能源领域拓展,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奠定重要基础。付老对行业有深厚的洞察力,对海外人才关爱有加,他的'变速箱精神'低调务实,为汽车工业调度和关怀人才资源。”
 
 珠海嵘波驱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尔樑致辞
在老友分享后进行了新书创作分享与老友面对面环节。
付于武先生从作者的角度、周晓莺从创作整理者的角度、母云红从编辑策划的角度,分别分享了图书创作出版的幕后故事与深刻感悟。
付于武先生坦言,曾多次婉拒自传邀约,周晓莺提议记录人和事打动了他。他认为中国汽车史还没有完整准确的记录,自己有责任将经历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周晓莺表示,入行就认付于武先生为导师,受其恩泽。她想为付老做些事,而付老愿意写书是为行业做贡献。该书是行业记忆传递,践行"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使命,对不同读者有独特价值,能激励年轻一代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母云红介绍了出版付老的自传并非一帆风顺。她透露,《我心深处是汽车》出版后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且破圈,在京东平台的定价超过 70 元的自传体和传记类图书中销量排名第二,在科技人才传记体中排名第四。这本书在北京二中的图书馆和学生博物馆展示,对学生有导向作用。
 
 付于武先生做创作分享
 
 周晓莺做创作分享
 
 母云红做创作分享
接着,老友面对面环节由沈峰担任主持嘉宾,本书作者付于武先生以及他的老朋友奕森科技创始人、华涧新能源联合创始人、SAE Fellow辛军,同济大学教授、SAE Fellow、SAE会士委员会委员、SAE新能源汽车技术委员会主席韩志玉,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机械学院副院长李理光展开深度对话。围绕《我心深处是汽车》中 “海归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脊梁与拓荒者” 的核心观点,嘉宾们就海归人才赋能产业发展、中国汽车国际化路径等议题各抒己见。
 
 韩志玉分享了自身海归经历:“回国时,从成熟海外环境到近乎从零起步的国内企业,巨大落差带来诸多挑战。但在付老等前辈的支持和鼓励下克服了困难。他后来从企业到高校,认为在高校可以整理思想,将工业界经验融入教学。他认为高校要与产业紧密结合,培养具有拓荒精神的人才。
 
 同济大学教授、SAE Fellow、SAE会士委员会委员、SAE新能源汽车技术委员会主席韩志玉
辛军认为:“中国汽车发展要以正向开发为抓手,培养工程师,付老对海归的关怀和支持让海归与中国企业发展方向一致。他认为当下中国汽车产业链人才培养还需努力,要攻克一些关键方面。”
 
 奕森科技创始人、华涧新能源联合创始人、SAE Fellow辛军
李理光介绍,当初举办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面临资金、专业人员、场地、保险等诸多困难。付老全力支持,学会积极推动,赛事从2010年举办至今已第 16 届,撬动社会资源用于培养人才,为中国未来汽车人才面向国际竞争打造了平台。付老还给予他很多信任和支持,让他主持赛事和学会年会,他认为付老能够倾听建议,追求卓越。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机械学院副院长李理光
谈及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之路,嘉宾们围绕 “价值输出” 与 “可持续发展” 提出独到见解。
李理光指出:“中国汽车要走向世界,需思考如何将中国汽车价值文化输出到海外,避免内卷和价格打压,实现可持续发展。海归群体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有望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付老在行业低谷时力挺内燃机技术研发,如今中国内燃机已跻身世界前沿,这正是坚持长期主义的生动体现。”
韩志玉表示:“走向海外要尊重别人,包括客户、政府、法律和对手;要谦虚;要提升产品独特性,提供更好更多功能的新汽车。他建议想走出海外的人认真读付老的书,学习其国际合作和走向世界的经验。”
辛军提出:“中国汽车出口要转变想法,利用当地华人管理企业。他从付老的书中学习到使命感和成全他人的精神,认为企业要成全合作伙伴,实现共同发展。”
从嘉宾致辞里的“精神碎片”,到创作分享中的“价值拆解”,再到老友对话里的“鲜活细节”,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代汽车人用生命书写的“信仰”和“传承”,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精神归宿。
“燃情岁月”终将归于平静,但“薪火相传”的故事永不落幕。愿我们合上这本书时,带走的不仅是对过去的敬意,更有面向未来的勇气与热情。
 
 《我心深处是汽车:付于武八十自述》作者简介
付于武先生,1945年2月出生于北京;1970年毕业于北京机械学院(今西安理工大学);1970—1990年,历任哈尔滨汽车齿轮厂(后并入一汽集团)总工程师、第一副厂长;1990—1999年,在哈尔滨市政府工作,任哈尔滨汽车工业总公司总经理;1999年至今,历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北京华汽汽车文化基金会理事长。2017年付于武先生获得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终身成就奖,2021年获得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 (FISITA)杰出贡献。
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 (FISITA)给予付于武先生的颁奖词高度概括了付于先生做出的杰出贡献。以下是颁奖词全文:
付于武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追梦人,他推动中国汽车工程师登上世界的舞台,促使中国汽车产业融入国际,让协同创新成为跨产业的共同行动,使中国大学生汽车竞赛成为莘莘学子站在汽车梦的起跑线。
付于武是中国汽车人的好朋友,他凝聚了无数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为实现中国汽车强国梦而奋斗,让众多海外学子的一腔报国热情得到最大释放。
付于武是中国汽车业的探路者,他创新了社会团体的运行机制,丰富了社会团体的服务内涵,开创了科技社团工作的新局面,推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成为国际最有影响力的学会之一。
付于武是中国汽车工业公益事业的开创者,填补了我国汽车行业公益性基金会的空白,为国家汽车产业的振兴搭建了一个公益性的平台,以实现推动人才成长,助力中国汽车强国梦。
付于武是中国汽车人才的践行者,秉承“为中国走向汽车强国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的宗旨,以研究、服务、交流、培养四 位一体为工作方向,以新时代下汽车人才工作新使命、新要求为目标,以赤诚奉献、低调务实的作风凝聚一批汽车追梦人与其共同奋斗。
《我心深处是汽车:付于武八十自述》内容简介
《我心深处是汽车:付于武八十自述》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盖世汽车CEO周晓莺是本书的提议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创作者。本书是一部记录付于武先生一生奋斗历程的回忆录。本书以付于武的个人经历为主线,记述了付于武早期的成长和学习经历、参与重大汽车项目的历程等,展现了他从青年时代投身汽车行业,到参与并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峥嵘岁月。书中不仅回顾了中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还展现了付于武及其同代人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依然执着追求、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通过他的视角,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突破、产业变革和辉煌成就,感受一代汽车人的热血与坚守、使命与情怀,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我心深处是汽车:付于武八十自述》京东、当当、天猫等各大平台网店有售
扫描下方二维码 即刻购买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10/30I70436132C106.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