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智能座舱SOC芯片产业报告(2025版)
  • 第十三届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暨第七届金辑奖中国汽车新供应链百强颁奖盛典
  • 零跑B10核心零部件配套供应商一览
  • 盖世汽车产业大数据
  • 2025第七届AI智能座舱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智能网联 > 正文

他山科技马扬:破解机器人“最后一厘米”,触觉是比视觉更关键的赛点

盖世汽车 Garcia 2025-09-23 07:13:25

机器人,究竟可以做什么?以及何时才能摆脱人成为真正的智能体?这些疑问,在今年以来机器人在春晚上舞动、马拉松赛事和运动会表演之后,已成为许多观众心中的现实之问。从工业自动化到“具身智能”,公众的期待早已超越了“可动可对话”的基本层面,转而关注机器人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复杂指令并执行精细操作,例如抓取鸡蛋、握稳杯子、拧开瓶盖,甚至完成微创手术。这些能力,恰恰是机器人实现规模化产业应用必须跨越的“最后一厘米”。

在近日首届“2025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举办期间,他山科技创始人马扬将“最后一厘米”进一步具化到了灵巧手的触觉感知技术。

他山科技马扬:破解机器人“最后一厘米”,触觉是比视觉更关键的赛点

仅以湖北为例,作为“小龙虾第一大省”,其2023年加工量就占据全国总量近七成,这背后不仅代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也暗藏着居高不下的成立成本。“我们已经训练了机器人预处理小龙虾的雏形方案,等到明年,送上餐桌的小龙虾可能就是机器人预处理的。”在近日首届“2025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举办期间,他山科技创始人马扬向盖世汽车强调,“触觉是机器人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唯一通道”,更是关乎机器人能否真正走向商业化、家庭化,成为人类生活中可靠、实用的助手。

机器人跨越“最后一厘米”的关键密钥

“如果说视觉让机器人‘看得见’,那么触觉才能真正让它‘摸得着’。”马扬向盖世汽车如此强调了触觉感知在机器人领域的核心意义。

在人形机器人的演进过程中,视觉与语音技术已率先实现突破,使机器人初步具备了“看”和“说”的能力。然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操作能力”,触觉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马扬解释道:“就像一个人戴上厚厚的隔热手套,操作灵活性会大幅下降。”机器人同样如此,缺乏触觉,就难以实现精细操作。

人类能够轻松完成抓鸡蛋、端水杯、插线束等日常任务,正是依赖于手部密集的触觉神经网络。它实时感知物体的质地、重量、温度乃至微小的滑动,并据此动态调整抓握力度与姿态。而对机器人而言,仅凭视觉远不足以实现“像人一样”灵巧作业。

早期的模仿学习主要依赖视觉数据,但要实现真正的高水平操作,必须引入大量触觉数据视觉可以帮助机器人识别“那里有一个物体”,却无法判断其重量、表面摩擦力,或是应当施加多大的抓取力。而除了力度感知外,触觉感知还需要具备包括材质识别、表面特性(如干性、水性、油性)以及温度感知等。“这些因素深刻影响我们抓取物体时的初始策略。对待柔性或脆性物体,所需初始施力方式完全不同。”

以抓鸡蛋为例,“鸡蛋属于高度非标准化的物体,每一枚的大小、形状、壳厚均存在差异。从抓取到移动,再到最终递交,整个过程需依赖触觉感知在边缘端进行实时自适应的力控调整。”

这一过程可分解为抓取、移动与递交三个环节,形成一个基于触觉感知的闭环自适应执行系统。马扬特别强调了递交环节的关键性:“缺乏触觉的机器人在递交物品时往往直接松手。而在真实应用场景,无论是工业还是服务场景,最后一环的平稳递交至关重要。”

不仅如此,马扬还指出,触觉技术的价值不仅限于家庭服务场景,更在工业自动化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目前汽车产线中90%的工位已实现自动化,但仍有一些柔性操作,例如从包装箱中取出零部件、拆除塑料保护套等仍需依赖人工。”这些任务每次的路径、力度与角度都存在差异,传统工业机器人难以可靠完成。而具备触觉反馈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则有望突破这一瓶颈。

触觉感知技术是万亿级市场的入口

触觉感知技术的市场前景究竟有多大?面对这一问题,他山科技创始人马扬坦然回应:“触觉在机器人领域目前仍属于一个细分赛道,但它却是通向万亿级市场的重要入口。”

尽管触觉目前相较于视觉、语音等感知模态仍显“冷门”,但其市场潜力不容小觑。根据他山科技的判断,未来三到五年,触觉技术将在酒店服务、物流配送、工业柔性操作、清洁服务等多个场景中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

马扬透露,他山科技已与国内领先的酒店机器人企业云迹科技合作,共同开发具备递送能力的触觉机器人;在工业端,也与多家主流汽车制造商展开合作,推动触觉在汽车制造柔性工位中的应用。

触觉不仅是机器人“干活”的关键,更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随着智能制造、智慧家庭、智慧医疗等场景的拓展,触觉技术的应用边界将持续扩大,市场容量也将呈指数级增长。

此外,触觉技术的核心价值还在于其“不可替代性”。与视觉、语音等感知模态不同,触觉目前尚无成熟的通用解决方案,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形成了天然的“护城河”。他山科技自2017年起投入触觉芯片研发,历时近六年技术积累与迭代,于2023年成功推出全球首款人工智能触感专用芯片,成为国内少数实现从底层芯片、软硬件模组到前端算法全链路覆盖的企业,在行业内的市占率超过80%。

马扬进一步解释道:“触觉是分布式的系统,一个手上可能就要布多个触觉传感器,它的底层几千路的信号要有十几个到几十个的芯片去做协同的处理。”触觉市场的竞争格局尚未固化,先发企业具备显著的技术与产业优势。他山科技目前在在行业内的市占率超过80%,并与英伟达、MuJoCo等平台合作,构建仿真训练生态,进一步巩固其技术领先地位。

“未来整体最后的市场是非常大的,它会整个把人造生产力的东西整体去颠覆一遍。”马扬的判断并非虚言。触觉技术的成熟,将推动机器人从“工具”向“伙伴”转变,从“替代劳动力”向“创造新服务”跃迁。

破解数据与泛化瓶颈决定商业化速度

虽然触觉感知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从“能用”到“好用”仍面临多个技术瓶颈。“在机器人运动会上,你会看到机器人能完成操作,但不见得每次都好,也不见得比人好。”马扬毫不避讳行业现状,在他看来,机器人当前的“不熟练”,根源在于“学习过程太漫长”,就像一个刚出生就是成年人的孩子,有智商却没经验,需要从最基础的“常识”学起。

而学习的最大难点,在于数据采集的“卡脖子”问题。

“汽车智能感知的数据,能随着车辆出售后持续采集,但机器人不一样。” 马扬对比道,目前机器人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无论是工业产线还是商用场景,能用于训练的数据都极为有限,进而影响技能掌握速度。这也是为什么行业内普遍认为,“谁能获得足够多的数据,谁就能先让机器人在某一领域替代人”。

为应对这一挑战,他山科技已建立数据采集与训练基地,累计采集超过500万组触觉数据,实现材质识别准确率达98.6%。同时,公司积极探索仿真训练路径,降低数据采集成本,包括他山科技在MuJoCo平台搭建全球首个基于真实产品的触觉仿真训练框架,并与英伟达达成合作,成为Isaac Sim平台首个触觉感知合作伙伴。

第二大瓶颈在于技能训练的效率。当前,机器人完成一个复杂任务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的训练,难以满足商业化落地的节奏需求。马扬提出“在仿真端做训练-在真实端做抓取、移动到递交的原子任务训练-所有任务连在一起做技能包”训练思路,“我们挑战在6个月或者更短的时间里面能训练出来,通过原子的任务形成技能包训练出来,让它可以快速在现实中有一些应用。”

第三大挑战在于模型的泛化能力。机器人在面对不同物体、不同环境时,往往需重新训练,难以实现“举一反三”。马扬坦言:“机器人不像人,你抓完矿泉水瓶后,看到相似形状的话筒可以用同样的姿势去抓,机器人可能要再去做学习,每一个东西它去学习的过程会长一点,但是一旦学会之后是很好复制的。”

“我们在机器端,都说商用端的需求基本上成功率要做到99.7%,大概是一年失败一次。而在工业端,成功率要达到99.97%。”马扬用数据道出了触觉机器人对可靠性的极高要求。触觉技术的成熟,不仅是算法的优化,更是芯片、传感器、系统架构、训练平台等多维度的协同进化。

从“能用”到“好用”,触觉技术仍需跨越仿真与现实的鸿沟、数据与模型的壁垒、训练与部署的周期。但正如马扬所言:“我们这代人,等到养老一定是机器人来服务的。”这个未来并不遥远,而触觉,正是通往那个未来的关键钥匙。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9/23I70433994C601.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