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发布一图读懂强制性国家标准GB 21670—2025《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对新国标进行了解读。
图片来源: 工信部一图读懂强制性国家标准截图
当前汽车技术迭代更新速度加快,其中乘用车制动系统的结构形式、功能也在发生新变化,为适应制动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新国标针对部分指标和要求进行修订,从而推动、引导和规范我国汽车制动产品发展。
新国修订了不少安全类的内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条款,是要求所有新申请型式批准的乘用车强制安装ABS防抱死系统,同时禁止车辆在默认状态下仅通过松开加速踏板实现减速至完全停车,直观理解,就是禁用“单踏板模式”默认设置。
为何此次新国标会针对单踏板模式发起调整?单踏板模式逻辑是怎样的?取消单踏板模式默认设置,背后的有着哪些考量?
单踏板模式:安全与习惯博弈
信息显示,新国标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单踏板模式,即通过加速踏板单一操作实现加速、减速和停车的设计,最早由特斯拉大规模推广应用。其原理是借助强动能回收系统,在驾驶员松开油门时自动减速并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储存。
近几年来,在新能源车的诸多争议性设计中,单踏板模式也成为焦点之一。
汽车之家研究院的新能源车设计/配置隐患焦调研数据显示,45%用户认为不太适应对单踏板模式,仅次于隐藏式门把手(69%)这项设置。
图片来源:汽车之家研究院
具体来看,不同于传统燃油车“油门加速、刹车减速”的双踏板逻辑,单踏板模式是通过单一踏板控制车辆来实现加、减速的,最直观的来解释,就是驾驶员松开加速踏板时,车辆就会触发动能回收系统,通过电机反向发电实现减速,甚至刹停。
因此,车企在早期宣传中,表示单踏板模式“简化操作、增加续航”,但在实际使用中,它似乎正悄然改变驾驶员的肌肉记忆。
在用户群体中,支持者认为该模式能简化操作、提升续驶里程。而反对者则认为,这项设计违背驾驶本能,增加了误操作风险。
特斯拉Model 3车主张东(化名)就告诉盖世汽车,“一开始觉得单踏板模式操作很方便,特别是遇到堵车的时候,不用在油门和刹车之间来回切换,续航也有所提升。”
然而,以此突发情况,让他重新认识单踏板模式。在一次比较高速的行驶环境中,前车突然刹车,张东竟然下意识地想把油门当做刹车踩下去。幸好一瞬间他回过神来,没有踩下这危险的一脚,不过还是因为车距过短追了尾。
对于驾驶敏感性较高的张东而言,这样的突发状况他至少较好地应对了。不过,王敏(化名)却没有这么幸运。同样作为特斯拉车主,她早已习惯了单踏板模式。有一次驾驶朋友的燃油车出门,在红绿灯切换的时刻,她下意识抬了脚,却没有第一时间踩刹车,因此造成了严重的追尾。
“我竟然忘记了燃油车必须踩刹车这回事!”王敏至今后怕。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一下子调整回来。
还有人认为,单踏板模式的动能回收还会再一定程度影响驾乘体验。有不少电动车主反馈,因为动能回收的因素,乘客在乘车时容易晕车,这与动能回收工作时候,车辆的顿挫感,让乘客会感到不适,从而产生眩晕。
单踏板模式带来的误导性,或许已经不是个案。越是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越容易在单踏板模式下出现操作混淆。有保险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驾龄5年以上的驾驶员驾驶单踏板车辆发生踏板误操作事故的概率反而比新手高出20%。
2021年上海车展上特斯拉展台事件,冲上热搜。特斯拉车主认为其刹车存在问题。近期,法院判决闹事车主侵犯特斯拉名誉权,需要承担赔偿。不过,当时关于特斯拉刹车问题,核心就在于单踏板模式,或许是导致车主误判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片来源:摄图网
2023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定特斯拉的“强制单踏板模式”为产品缺陷,并召回近120万辆电动车。或者,正是这些习惯与安全之间的博弈问题,为新国标禁止单踏板模式默认设置,埋下了伏笔。
新国标取消单踏板模式默认设置
新国标新增电力传输制动系统(ETBS)、电力再生制动要求、紧急制动信号要求、备用车轮制动/跑偏要求、安装防抱制动系统要求,强制安装ABS等新内容。修改了驻车解除、制动衬片磨损检查、电子驻车制动电气失效、电控行车制动系统、制动灯要求等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最受关注的是公众对“单踏板制动”的明确限制。新国标规定,车辆在默认状态下不允许通过松开油门踏板实现减速至完全停车,驾驶员必须通过制动踏板完成最终刹停动作。
尽管单踏板模式引发不少争议,新国标中并未将其“一棍子打死”。而是规定取消单踏板模式默认设置。也就是说,并未取消单踏板模式,而是不允许这项功能自行开启。
研读新国标可以发现,监管层对单踏板模式采取的态度审慎包容,并未彻底否定这项设置,而是将“选择权前置”。车辆不得在出厂时就设置为单踏板模式,但是用户可以根据个人驾驶习惯和驾驶喜好手动开启。
这从另一个层面说明新国标对于技术创新的态度,没有一味否定技术创新,而是从应用角度对新技术进行规范。这种“去默认化”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对消费者选择权的尊重,也有效降低了技术风险。
制动新国标的出台,也说明监管层面一直在鼓励创新与保障安全之间寻找平衡点。单踏板模式的争议,正是在寻找平衡的最好注解。从追求技术指标和市场规模的粗放增长,转向更加注重安全、可靠和用户体验的高质量发展。
正如行业专家所言,“新标准确立了创新技术的合规边界与安全底线,特别是对电力传输制动系统和电力再生制动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清晰指引。”
另外,我们还发现,新国标不仅关注单踏板模式,还对制动衬片磨损检查、电子驻车制动电气失效等内容进行了修改,体现出系统化安全思维。技术进步不应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标准制定就是要守住安全底线。
新国标的出台,也在一定程度符合车企重新思考智能驾驶与安全设计之间平衡。比如,特斯拉在2023年进行大规模召回之后,通过OTA升级增加了动能回收强度可调节功能。
新国标更让安全冗余设计的理念成为行业共识。盖世汽车了解,有某新势力车企正在研发下一代制动系统,在保留单踏板便利性的同时,通过多重安全设计,保障驾乘人员安全。
技术创新与安全底线的平衡探索
近期,公安部明确指出,我国市场上的汽车所搭载的“智驾”系统,目前仅处于辅助驾驶阶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驾驶人仍是操控车辆和承担责任的主体。这一监管态度的核心,是对辅助驾驶安全的高度关注。但同时,监管也并非一味限制,而是要避免过度监管对创新的抑制。
单踏板模式的争议,其解决思路并非简单的二选一,而是要探寻更智能化、个性化的技术方向。自动驾驶和线控技术的推进,正促使传统人车交互模式发生深刻变革。
有业内专家预测,未来制动系统将融合机械、电子和软件的多重冗余机制,若单踏板模式能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深度整合,其安全性和市场接受度有望显著提升。
已有车企开始尝试将单踏板操作与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联动,当系统检测到误操作风险时,能够自动介入,保障安全。这种“人机共驾”理念,或许正是平衡创新与安全的有效途径。
随着车辆电子电气架构(EE架构)的升级,车辆的个性化设置能力也大幅提升。据了解,某外资品牌正在开发基于生物识别的驾驶模式自适应系统,未来车辆能够识别不同驾驶员,并自动调整动能回收强度等多项参数,实现真正的个性化驾驶体验。
图片来源:摄图网
这种技术发展方向,与新国标的精神高度契合,既为技术创新保留了空间,又确保了基础安全。可以看到,制动新国标的智慧之处在于,它没有扼杀创新的可能性,而是通过规范应用场景,引导技术健康发展。
如果说新国标是对单踏板模式的一次“纠偏”,那么这背后反应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监管思维和市场生态的日趋成熟。当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突破千万辆后,关注焦点正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单踏板模式的争议,或许是智能电动汽车人机交互变革的开端。随着技术日益复杂,如何平衡创新冲动与安全底线将成为整个行业长期面临的课题。
真正的技术进步,不是技术的高歌猛进,而是技术与人性的有机融合。未来,随着辅助驾驶技术的成熟,踏板设计可能会发生更根本性的变革。
按照新国标的指导思想,审慎规范单踏板模式的应用,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是对产业健康发展的引导。找寻平衡点,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大”到“强”转型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之一。
盖世小结
单踏板模式的争议,折射出技术创新与安全底线的博弈。制动新国标取消单踏板模式默认设置,既尊重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又降低了技术风险。这体现了监管的审慎包容,也为行业提供了合规边界与安全底线。未来,技术创新需与安全、用户体验深度融合,推动产业从“大”到“强”转型。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8/1I70430479C108.shtml
 ;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