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产业代码量超1.2亿行,单车传感器数量突破400个,通信速率跨入50Gbps时代。“技术复杂度每提升10%,验证成本激增300%”——2024年因软件缺陷导致的召回事件增长45%,功能安全验证覆盖率不足成行业最大黑洞。
2025年5月8日,在第三届吉利汽车技术论坛上,是德科技汽车与新能源大中华区业务部总经理马健锐谈到:“未来三年,70%车企将因验证缺失陷入‘量产即召回’困局,而穿透芯片、系统、整车、生态的四级测试能力,是打破死亡循环的金钥匙。” 马健锐强调,“车企的竞争已从功能创新‘闪电战’转向验证能力‘持久战’。”
马健锐 | 是德科技汽车与新能源大中华区业务部总经理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
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测试技术是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底座”
随着汽车行业进入"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深度融合成为产业核心驱动力。汽车功能的不断演进,正从“机械定义”逐步向“软件定义”跃迁。在此趋势下,整车电子电气架构(E/E Architecture)也迎来彻底重构,由传统分布式控制单元向域控制、区域控制及集中式中央计算架构升级。这种架构的转变,使车辆具备了“持续进化”能力,通过OTA(Over-The-Air)软件更新即可实现功能迭代、体验提升。
与此同时,软件与硬件解耦后,如何确保在多源系统、多协议、多设备环境下的功能一致性、通信稳定性与系统安全,成为核心挑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测试的重要性被前所未有地提升,它已不再是验证环节的“最后一道工序”,而是构成整个研发闭环的“第一性逻辑”。
而这背后也对企业的测试战略和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测试系统不仅要具备对车辆内部复杂网络架构的理解,还要能与OEM的整车开发节奏同步推进,适应频繁OTA与高迭代的需求。以往“上车即定型”的固态思维已不再适应新时代,软件动态升级能力正促使车载系统测试变得持续化、前置化与智能化。
图源:是德科技
构建测试能力中台,保障智能驾驶与座舱安全
面对软件复杂度指数级提升的局面,单靠传统开发与测试流程已无法满足数字化汽车的技术演进需求。因此,构建统一、高效、可复用的“测试能力中台”成为汽车研发体系升级的关键。
在此中台下,应覆盖从芯片验证、模组测试、系统集成到整车级别的测试路径。其中,以“V-Model”为代表的开发验证流程被广泛采纳,确保从需求分析到系统交付的每一步都有对应的验证环节,实现测试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更关键的是,该中台可跨业务、跨部门、跨项目复用,将原本碎片化、重复投入的测试资源实现集中化管理和智能调度,大幅提升测试效率与准确性。
图源:是德科技
尤其在智能驾驶系统与智能座舱等安全敏感领域,是德科技强调要采用仿真(Simulation)、软件在环(SiL)、硬件在环(HiL)等先进测试手段,模拟真实路况与极端场景,保障系统在各种复杂条件下的可靠性与容错能力。
例如,针对紧急制动辅助系统的雷达算法,是德科技在HiL场景中引入“金属井盖强反射+弱信号叠加”复合场景建模,帮助车企准确识别关键误检与漏检点,真正做到从仿真走向实用验证。
从连接到计算:新E/E架构下的测试挑战
整车电子电气架构(E/E Architecture)升级催生了“区域控制器架构(Zonal Architecture)+集中式计算”模式。车辆内部从原先以控制器功能划分的域架构,演进为基于物理区域划分的区域网关,每个Zonal控制器通过高速以太网连接到中央计算平台,数据吞吐量与实时性能需求显著提升。
这一变化也对测试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
车载以太网:从10BASE-T1S到10G/50G光纤以太网,测试不仅涉及物理层一致性(如信号完整性、抖动、电磁兼容性),还需验证协议栈稳定性与网络拓扑容错能力;新型传感器融合: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多源数据协同处理,对链路时延与同步误差控制提出严苛要求;芯片级可靠性:如何保障SoC、ECU、传感器等核心电子部件在高低温、盐雾等恶劣环境下依旧稳定运行,是整车验证不可忽视的一环。
图源:是德科技
是德科技通过构建覆盖通信链路、功率器件、总线协议及环境可靠性的全维测试体系,为OEM和Tier1厂商提供强力支撑在实际落地中,是德科技已可覆盖从射频链路到传感融合,从信号物理层到多协议栈解码的全链路测试能力,帮助合作方识别系统级瓶颈、进行跨模组协同验证。
图源:是德科技
法规推动标准化,合规验证进入“硬指标时代”
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国家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当前中国已出台超过100项与电子电气、通信、激光雷达、语音交互等相关的强制或推荐标准。面对新法规实施,车企不仅要“做得到”,更要“证明做得到”。
图源:是德科技
测试成为达成法规合规的核心手段。 是德科技积极参与了多项国标与行业测试标准的制定,包括:车载以太网ECU测试规程、激光雷达性能测试、V2X通信终端测试、智能驾驶芯片验证方法等。
在国际标准层面,是德科技还与欧美多个认证机构保持合作,参与诸如UN R155/R156、ASIL D等级(汽车安全完整性等级)等要求的评估规范制定,使其本地化解决方案可同时满足中外车企的合规需求。
企业不仅需借助外部测试能力验证自身产品,同时也需构建企业内部的合规验证体系,确保研发、制造、交付全过程都符合监管要求。测试能力的深度与广度,已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测试驱动创新,助力企业迈向未来汽车生态
当前,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正进入新阶段,从单一车辆系统优化逐步转向车-云-边-端协同的生态系统构建。在这一趋势下,测试的重要性进一步外溢,成为驱动创新与业务演进的关键。
是德科技基于丰富的测试产品组合,推出从芯片、模组、整车到云端的覆盖解决方案,包括:网络仿真器、场景重构平台、数字孪生验证工具、AI测试自动化系统等,助力客户实现“从研发到运营”的全流程性能保障。
图源:是德科技
其中,Radar Scene Emulator、CyPerf 等创新产品,已在多个L2+/L3级量产平台中实现部署应用。通过云边协同与“数字双胞胎”重构实车场景,为新一代车载计算平台提供支撑,有效缩短从测试到量产周期。
不仅如此,是德科技还强调在测试过程中引入数据可视化与AI驱动的自动优化逻辑,提升测试效率、降低成本,并助力客户快速响应法规变化与市场需求。
未来,测试将不仅是质量保证的手段,更将成为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创新发动机”。
图源:是德科技
未来展望与挑战
随着软件定义汽车架构的快速推进,汽车产业正在经历深层次的技术变革。在本次论坛中,是德科技结合实际案例与系统化框架,展示了其在车载通信测试、芯片验证、雷达系统测试及法规应对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可以预见,未来测试能力的深度与体系化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车企在新一轮智能化竞争中的主动权。而技术服务商的角色也正由“辅助”向“共创”演进,成为构建新型汽车生态体系中的重要推动者。
在这个从产品竞争走向系统竞争、生态竞争的时代,测试不只是“发现问题”的手段,更是“推动创新”的路径——它串联起标准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决定着企业的技术方向是否走得稳、跑得快、撑得久。
(以上内容来自于是德科技汽车与新能源大中华区业务部总经理马健锐于2025年5月8日在第三届吉利汽车技术论坛暨前瞻技术展上发表的演讲。)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5/23I70425358C106.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