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Gasgoo night
  • 盖世汽车产业大数据
  • 2025汽车消费趋势洞察大会
  • dive into the Chinese auto market and supply chain
  • 2025第三届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海高峰论坛
  • 第八届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系统国际研讨会
  • 2025第四届中国车联网安全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 > 正文

中国车市,只认价格

汽车公社 崔力文 2025-04-01 09:08:22

时间总是过得飞快,此刻2025年第一季度已然结束。

顺势回顾刚刚经历这90多天中国车市发生的点点滴滴,有突然掀起的全民智驾浪潮,有自主品牌的疯狂内卷,有合资品牌的奋起直追,还有弱势选手的关转并停。

中国车市,只认价格

反正,竞争强度之高,信息密度之大,超乎所有人的想象。而作为一名入行六年的汽车小编,可以很负责任说:“从来没有这样目不暇接过,几乎每天一个大新闻。”

而今天的文章,更想借机聊聊我的一点思考与发现,那便是整个大盘的——“唯价格论”。

换言之,随着电动化转型的愈演愈烈,新能源车位于潜在消费者心中占据着越来越多的主导地位,无论你营销端喊的多锣鼓喧天,产品配置本身卷的多面面俱到,只要没有祭出一份足够超预期的价格兜底,所有的努力都是白搭。

也恰恰基于这样的背景,各家主机厂为了留在牌桌上,可谓绞尽脑汁,甚至不惜赔本赚吆喝。

当然,“唯价格论”造成最直接的后果:一方面,继续助推着不断变得恶劣的“价格战”;另一方面,则是原有“价格体系”的崩塌,“定价权”渐渐掌握在了极少数领跑者的手中。

01停不下来的“价格战”

实际上,如果要为这两年的中国车市锚定一个关键词,“价格战”或许会是大多数读者的选择。至于引发的原因,答案直指迈入新能源车时代,无疑需要建立全新的秩序。 

那么,又是谁率先挑起的炮火?

中国车市,只认价格

关于这个问题,说法有很多种。而在我心中,坚定的认为特斯拉与比亚迪才是真正的从当初前者依托老款Model 3、Model Y的多次官降,到2023年、2024年后者分别推出冠军版与荣耀版,都成为了“价格战”一轮高过一轮的助燃剂。

经历了不断的大洗牌,身处其中的大部分参与者,早就显得疲惫不堪、叫苦连连。一些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的车企,已经慢慢消失在了深渊之中。

但即便如此,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2025年,特斯拉迫不及待的针对焕新Model 3推出“五年免息”,比亚迪几乎全系车型标配“天神之眼”高阶智驾,都能理解为“价格战”的变种。

殊不知,就在近日,后者再次官宣针对王朝网、海洋网旗下非智驾版车型,正式进行限时一口价活动。

其中,秦L DM-i起售价下调1万元至8.98万元,宋L DM-i下调1.6万元至11.98万元。反观2025款唐DM-i,最新起售价为16.98万元,汉DM-i为15.58万元。

宋PLUS DM-i下调1.6万元至11.98万元,海豹06 DM-i下调1万元至8.98万元,海豹07 DM-i下调1万元至12.98万元。

中国车市,只认价格

平心而论,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俨然又提升了中国车市厮杀的惨烈程度。

要知道,20万元以下的主流乘用车市场本就利润空间有限,对于2024年整车毛利率逼近24%的比亚迪,的确拥有游刃有余的操作空间。但对于其它竞争对手,试图跟进则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当然,有声音认为,“比亚迪非智驾版车型的官降,其实是在清理库存。”而我更加觉得,“黑猫、白猫,抓得住老鼠就是好猫。”

尤其是伴随王传福剧透,年销550万辆将是这家新能源车巨头不懈追求的阶段性目标,完全能够预见到它会如何想尽办法的冲量。譬如,下半年的某个节点,王朝网、海洋网旗下的智驾版车型,集体再掀一次桌子。

届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杀招”。

由此以点概面,头部选手的出牌,势必会引发腰部、尾部梯队的连锁反应。虽然大多数主机厂嘴上对于“价格战”纷纷深恶痛绝、疯狂抵制,但心里都像明镜一般,“不主动参与,只剩死路一条。”

在格局尚未清晰与明朗之前,“价格战”永远会是中国车市的主旋律。为此,所有参与者都得咬牙坚持下去。

而天天把“抱怨”挂在嘴边,更像是软弱无能的表现。与其这样,不如考虑一下怎样合理提效降本,把珍贵的子弹留给前沿阵地。

02遥不可及的“定价权”

文章开篇,我说整个大盘愈发的“唯价格论”,注定会引发一些不可避免的争议与反驳。对此,深表理解。

中国车市,只认价格

不过,客观公正的讲,进入2025年以来,参与了不下20场新车发布会。纵使前摇讲述的再过天花乱坠,大多数潜客关心的依旧是临近尾声那一锤子买卖,“价格到位,掌声雷动。价格乏味,鸦雀无声。”

你可以说这样的状态并不健康,但真实情况却谁都无法逆转。 

顺势,望向更深处,现象背后反映出的还是“价格体系”的全盘崩塌。曾经,传统燃油车时代,一辆轿车、一辆SUV、一辆MPV,会根据A、B、C、D级别的不同,自然而然的纳入到相应的区间之中。

可如今的新能源车时代,一辆D级SUV,能够卖到与一辆B级SUV差不多便宜;一辆C级轿车,能够与一辆A级轿车同台竞技。往好听说,是技术普惠用户;往难听说,彻底乱成一锅粥。

身处“绞肉机”般的中国车市,从合资到自主,2025年为了多卖车,尤其是多卖电动车,各家主机厂几乎都掏出家底拼了。

而在此过程中,又衍生出一个新问题,“传统燃油车时代,每一个细分区间都或多或少存在掌握定价权的产品,那新能源车时代呢?”

展开论述之前,首先试图说清到底什么是“定价权”。

中国车市,只认价格

言简意赅,一辆新车卖多少钱,基本不用看别人的脸色。无论卖多少钱,总有人愿意掏出真金白银买单。

而拿着上述标准,聚焦如今的整个大盘,赢者通吃、资源向头部梯队成员集中的架势,无疑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随着原有的“价格体系”被推翻,“级别”的概念渐渐模糊。

恰如本段的小标题所言,“定价权”对于大部分选手,正在变得遥不可及。而手中还握有这把利剑的品牌,可以说少之又少。

在我心中,自主阵营当中,20万元以下的主流市场,也就比亚迪的少量产品;20万元以上,也就“当红炸子鸡”的小米,特斯拉的Model Y以及拥有华为背书鸿蒙智行的几款SUV。反观合资阵营,也就BBA还有仅剩不多的存货。

除此之外,几乎无人拥有“定价权”。

不吹不黑,情况就是这般严峻。对于大多数品牌来说,能做的只有不断地跟随,“比它便宜还量足,才有机会分肉吃。”

眼下的中国车市,“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八个大字,成为了盘旋在每一位局中人头上的“闸刀”。稍有不慎,便会淘汰出局。

最后再抛出一段话:“经历了一季度的洗礼,如果你还抱有什么所谓的幻想,那么一定会挨一记重重的耳光。”

暗潮涌动之下,2025必然将会蔓延浓浓的血腥气息。不信,从本月拉开序幕的上海车展开始,去亲自看一看为了活下去,各家主机厂会多么的“穷凶极恶”,展现出多么“丧心病狂”的面貌。

总之,中国车市,一片红海,唯价格论,还会持续……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4/1I70421910C108.shtml

文章标签: 中国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信扫一扫分享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