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科技平权:汽车生态整合进入2.0时代
  • 2025第六届软件定义汽车论坛暨AUTOSAR中国日
  • 2025第五届中国汽车人机交互与体验设计创新大会
  • 2025第三届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论坛
  • 2025第五届汽车计算大会
  • 2025第三届AI定义汽车论坛
  • 走进上汽提质增效&创新驱动论坛暨
  • 2025第三届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海高峰论坛
  • 第八届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系统国际研讨会
  • 2025第四届中国车联网安全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车企 > 正文

理想AI:在造车与造梦间的生死竞速

汽车通讯社 2025-02-25 08:48:05

2024 年 12 月,理想汽车 CEO 李想在一场公开采访中,抛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命题:" 理想不是一家汽车公司,而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

这一宣言,不仅颠覆了外界对这家新势力车企的固有认知,更将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推向了新的维度——从 " 电动化 " 到 " 智能化 ",从 " 产品制造 " 到 "AI 生态 "。

在这场长达数小时的对话中,李想首次系统阐述了理想汽车的 AI 战略:基座大模型(Mind GPT)、端到端自动驾驶、跨终端智能助手(理想同学)、以及终极愿景 " 硅基家人 "。

理想AI:在造车与造梦间的生死竞速

这一蓝图看似宏大,却也暗藏隐忧:当一家车企试图成为 AI 时代的操作系统,它究竟是在追逐未来,还是在制造泡沫?

理想汽车的 AI 野心,折射出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三次跃迁。而这场跃迁的终局,或许将决定未来十年全球科技与制造业的权力分配。

理想 AI 的 " 四重奏 ":从造车到造梦

李想将基座大模型(Mind GPT)视为理想 AI 战略的核心。

在他看来,基座模型是 " 人工智能时代的操作系统 + 编程语言 ",其重要性不亚于 Windows 之于 PC、iOS 之于手机。理想的基座模型不仅服务于车机系统,还将支撑智能驾驶、工业制造、家庭服务等多场景应用。

这一布局的商业逻辑在于:数据与场景的闭环。理想汽车目前拥有超过 100 万家庭用户,每年产生数十亿公里的驾驶数据。

这些数据为基座模型的训练提供了独特的物理世界认知能力,而基座模型又能反哺智能驾驶和用户服务的优化。例如,通过分析用户驾驶习惯和车内交互数据,理想同学可以主动调整座椅、空调、音乐等设置,实现 " 无感服务 "。

理想AI:在造车与造梦间的生死竞速

汽车作为物理世界的重要终端,天然具备多模态数据(视觉、语音、行为)的采集能力,这是纯互联网企业难以复制的优势。与 OpenAI 依赖资本输血不同,理想汽车的 AI 研发可通过卖车收入实现 " 自造血 ",形成技术迭代与商业回报的正循环。

大家最关注的理想汽车的智能驾驶路线,则被李想概括为 " 端到端 +VLM → VLA" 的三步走:

L3 阶段(2025 年前后):通过端到端模型和视觉语言模型(VLM),实现高速场景下 500 公里一次接管的 " 有监督自动驾驶 "。

L4 阶段(2028 年前后):引入视觉 - 语言 - 行动模型(VLA),让车辆具备三维空间认知和自主决策能力,最终摘掉方向盘。

这一路径的底层逻辑是从 " 功能驱动 " 到 " 能力驱动 "。

传统车企依赖规则算法处理极端场景,而理想试图通过大模型直接赋予车辆 " 人类直觉 "。例如,面对深夜无灯光的高速公路上突然出现的故障车,VLA 模型可通过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提前 200 米识别并自动避让。

理想汽车目前押注的 VLA 模型融合了语言、视觉与行动,符合多模态 AI 的发展趋势。作为安全冗余,理想汽车了保留激光雷达作为 " 安全带 ",在纯视觉方案尚未成熟的阶段,兼顾技术创新与用户安全。

我们再来看正在发生质变的理想同学的角色,从最初的车载语音助手,到即将推出的手机 App,再到未来的跨终端智能体,其目标是成为 " 所有设备和服务之上的新一代入口 "。李想甚至预言,终极形态的理想同学将是 " 硅基家人 " ——一个能主动管理家庭事务、延续用户记忆的 AI 生命体。

这一愿景的支撑点是场景穿透力。理想汽车的用户以家庭为单位,其需求天然具备连续性(车内→家中→办公)。例如,用户在车内通过理想同学预订餐厅,到家后可通过同一账号控制智能家居,外出时则通过手机 App 获取行程建议。这种跨场景的连贯体验,是通用型 AI 助手(如 Siri、小爱同学)难以企及的。

李想的战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理想汽车 100 万家庭用户构成初始流量池,降低了冷启动难度,并通过 " 记忆 Token 化 " 技术,理想同学可逐步构建用户情感画像,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

最后,我们来看李想对组织的改革。为实现 AI 战略,理想汽车内部正在进行一场 " 换脑手术 ":

首先是研发投入,每年 100 亿元研发费用中,近一半投向 AI 领域。

其次是人才结构,智驾团队从 2022 年的 100 人扩张至 4000 人,与华为、特斯拉规模相当。

最后是引入 " 预训练 - 后训练 - 强化学习 " 的 AI 思维,要求产品经理兼具技术敏感与用户体验洞察。

李想直言:" 过去我们擅长造车,但 AI 需要的是算力、算法和数据的全新基因。"

理想 AI 的 " 合理性 ":三个底层逻辑

在笔者看来,李想的战略有大三合理性。

首先,汽车是 "AI 最佳试验场 "。

燃油车时代,车企的核心竞争力是发动机、变速箱与底盘;电动车时代,三电系统与续航能力成为焦点;而到了 AI 时代,汽车的价值锚点转向 " 数据采集器 + 算力终端 + 服务入口 "。

理想汽车的 AI 战略,本质上是对这一趋势的精准卡位:

从硬件载体来看,车辆搭载的激光雷达、摄像头、传感器,构成物理世界的数据触角。

从算力网络来看,理想汽车通过自建超算中心(类似特斯拉 Dojo),实现本地与云端算力的协同。

最后是商业闭环,卖车收入支撑 AI 研发,AI 能力反哺产品溢价,完全能形成 " 技术 - 市场 " 双轮驱动。

理想AI:在造车与造梦间的生死竞速

其次,是家庭场景的 " 护城河 "。

理想汽车的用户画像高度聚焦——中国广大的中产家庭,追求安全、舒适与科技感。这一群体对 AI 的需求具有鲜明特点。

第一,家庭用车的平均持有周期为 5-8 年,远超手机等消费电子品。

第二,多角色服务:需同时满足驾驶者、乘客(尤其是儿童与老人)的差异化需求。

第三,是情感连接:车辆不仅是工具,更是 " 第三空间 ",为 AI 的情感化交互提供天然场景。

李想将这一优势总结为:" 家庭用户的数据,是训练‘硅基家人’的最佳燃料。"

最后,是中国市场的 " 加速度 "。

全球 AI 竞赛中,中国企业的独特优势有三。

第一,政策包容性:政府对自动驾驶路测、数据本地化等领域的监管逐步开放。

第二,强大的供应链效率,从芯片(如地平线)到传感器(如速腾聚创),本土供应链可快速响应车企需求。

第三,是用户接受度: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的付费意愿显著高于欧美市场。

根据中汽协数据,2024 年中国市场 L2+ 级智能驾驶渗透率已达 15%,且用户对 AI 功能的 NPS(净推荐值)同比提升 40%。

理想 AI 的 " 三重门 ":困难与挑战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同样骨感,理想 AI 仍然要面对三大难题。

首先,是 VLA 模型的 " 黑箱困境 "。

尽管李想对 VLA 模型充满信心,但其落地仍面临三大难题:

数据融合:如何将语言模型的语义理解、视觉模型的空间感知、行为模型的决策逻辑统一到同一框架?

算力成本:训练 VLA 模型需要千亿级参数和万卡级算力,理想目前的投入(年均 50 亿元)仅为特斯拉的 1/5。

安全伦理:若 AI 决策导致事故,责任如何界定?李想提出 " 记忆 Token 化 " 保护隐私,但未回答算法透明性问题。

其次,是市场巨头的竞争。

理想 AI 的对手不仅是车企,更是华为、小米等 " 跨界巨头 "。

如今,华为已经通过 " 鸿蒙座舱 +ADS 智驾 + 手机生态 ",构建全场景 AI 闭环。2024 年,华为智驾系统 ADS 搭载量已突破 50 万套。

理想AI:在造车与造梦间的生死竞速

而小米则凭借 " 人车家生态 " 和性价比优势,首款车型 SU7 上市三个月销量破 10 万辆,直接威胁理想的中端市场。

更致命的是,这些企业拥有更大的用户基数,如小米手机全球用户超 5 亿、更开放的生态,如华为鸿蒙接入 3000 家合作伙伴,以及更灵活的组织模式,如小米的互联网基因。

最后,是最关键的组织转型,也就是从 " 造车铁军 " 到 "AI 军团 " 的转型阵痛。

当下,理想汽车的组织能力,正在经历三重考验:

人才断层:AI 研发需要顶尖算法工程师,但传统车企背景的高管难以驾驭技术路线之争。

资源分配:2024 年 MEGA 的失利暴露了产品定义能力的短板,如何在 AI 与造车间平衡资源?

文化冲突:互联网式的敏捷开发与汽车行业的严谨流程如何兼容?一位理想员工透露:" 自动驾驶团队每周迭代模型,但整车验证周期仍需要 18 个月。"

李想对此的解法是 " 分阶段革命 " ——先通过现有业务造血,再逐步向 AI 倾斜资源。但这一策略的风险在于:窗口期稍纵即逝。

尾声

我们不难发现,理想汽车的 AI 战略,是一场豪赌。赌的是 " 汽车作为 AI 终极载体 " 的未来,赌的是 " 家庭场景数据 " 的金矿,赌的是中国企业在全球 AI 竞赛中的后发优势。

然而,历史从未偏袒赌徒。诺基亚曾以 " 科技以人为本 " 定义功能机时代,却倒在智能手机的黎明前;谷歌曾以 AlphaGo 惊艳世界,却在生成式 AI 的赛道上被 OpenAI 反超。

对于理想汽车而言,真正的考验或许不是技术突破,而是在狂热与务实间找到平衡——既要做 AI 时代的 " 造梦者 ",又要做商业世界的 " 现实主义者 "。

李想在接受采访时说:" 只要所有的中国企业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 这句话,既是对理想的期许,亦是对中国制造业的宣言。当比亚迪用 " 智驾平权 " 改写规则,当华为用 " 生态化反 " 重构价值链,理想能否以 AI 为支点,撬动下一个十年?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2/25I70419373C109.shtml

文章标签: 华为 理想 中国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信扫一扫分享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