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中国汽车市场,“卷”已然成为市场的主旋律。不管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大家都在这场战争中拼尽全力,试图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这一态势不仅重塑着汽车品牌的格局,也深刻影响着背后的供应商群体。
当整车厂为了在市场中脱颖而出,不断压低采购成本、缩短交付周期、提高产品要求时,供应商们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外资Tier1自然不能例外,一来,本土供应商在价格和服务上贴身紧逼,使其利润空间不断压缩;二来,在电动化、智能化赛道上,它们也需要持续投入、加码创新。
那么,在激烈的竞争漩涡中,供应商们究竟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外资Tier1又遵循着怎样的“打法”?从近期盖世汽车对大陆集团汽车子集团亚太区采购部负责人陈琰的采访中,我们或许能够得到一些答案。
大陆集团汽车子集团亚太区采购部负责人 陈琰
多重压力之下,供应商亟需成为“六边形战士”
传统燃油车时代,供应商们在相对稳定的产业链中各司其职,然而,新能源转型的号角一经吹响,一切都被打乱重排,供应商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汽车市场变化太快,你很难去预测。”在陈琰看来,供应商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极地应对这种变化。
他指出,在汽车行业的转型进程中,供应商群体面临诸多变革。以内燃机供应商和电气化供应商为例,前者数量在逐步减少,许多企业在转型浪潮中被淘汰;而后者数量则不断攀升,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对此,他认为,老牌供应商们一方面要迅速引入新的新能源相关供应商,为自身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还需持续提升团队人员的专业能力,以适应快速迭代的市场环境以及供应商群体的结构转变,“这是这几年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除此之外,他还提到,以前,就汽车零部件而言,硬件之间的耦合很强,比如说电喷系统,喷油嘴,发动机的ECU,如果直喷,还有高压泵,这几项至少是一家去供货,很难把它拆开,“比如A公司供ECU,他并不愿意去驱动B公司的喷油嘴,所以当时这些是强耦合的,因此我们也有一些护城河。”
但在电气化之后,情况则不同。陈琰表示:“以增程器为例,它就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发动机,因为它只负责发电,不参与驱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用简单的发动机,用简单的变速箱,用一个小的电池,这样去组合之后,就会带来整个市场的不同的变化,这时候耦合性就变得很弱。”
他直言,在这种情况下,某一个领域、某个产品、某一项技术,如果被一个细分的供应商倾尽全力突破,对传统玩家的影响较大。
诸如此类的转变已然充满挑战,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又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近几年,整车厂为在残酷的价格战中站稳脚跟、谋求发展,主动或被动将成本压力传导到供应商的身上,导致供应商的利润空间遭到严重挤压。
据盖世汽车了解,如今,很多主机厂对供应商所提出的年降幅度,已高达10%~30%。
陈琰坦言,大陆集团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尽可能多的实现降幅,例如将生产转移到中国, 节省关税和运费,国内的供应商价格低于国外供应商等。
不过,他也强调,这只是特定场景下的情况,绝大多数情况下,实现如此高的降幅难度极大。
且要知道的是,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主机厂对质量、速度等方面的要求也在提升,可谓是“既要又要还要也要”。陈琰直言,如今的供应商亟需成为“六边形战士”。
总而言之,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供应商所面临的挑战正在加剧,传统的供应模式和竞争策略或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供应商们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寻找新的增长点和突破方向。
行业竞争加剧,外资Tier1有自己的“卷法”
近年来,中国本土供应商凭借对本地市场的深刻理解、灵活的供应链管理以及快速的响应能力,在成本控制、新兴技术应用和本地化服务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这难免对外资供应商产生影响,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就外资Tier1而言,其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全球化的布局以及丰富的行业经验,依然保有竞争优势,且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本土供应商的崛起,他们并非固步自封,而是积极进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竞争体系。
陈琰指出,大陆集团把质量看作是最高的宗旨和标准,“不管怎么去竞争,去做降本,我们都不会妥协任何我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这是最高的一个宗旨。”
图片来源:大陆集团(下同)
据他介绍,大陆集团汽车子集团在亚太区拥有一个专业的采购和供应商质量管理团队。
“供应商质量管理人员主要用来监控整个供应链、每一个零件合不合格,不单是监控最终呈现出来的产品是否合格,在开发过程当中,针对产品质量的先期策划,包括失效模式的分析等等,也会根据各项必须的且严谨的标准来审核。”
他还补充道,大陆集团成立153年来,陆续并购了不少的公司,且每收购一家公司,都会对质量管控流程进行一些整合,查缺补漏,同时也吸收了很多不同公司的精华。
在他看来,这一过程相对复杂,但十分必要,“通过这一方式,我们能够保障最后呈现出来的产品和零部件在质量标准上是非常统一的,这是大陆集团的一个强项和优势,我们会把高品质和高科技含量的零件最终工业化,且在产品工业化之后,会通过复杂的质量管控体系以及团队来保障产品的一致性。”
而以此为基础,在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尤其是价格战下,大陆集团也陆续形成了自己的“卷法”。
一“卷”研发设计。陈琰表示,大陆集团自然也要卷降价、降本,但并不去卷单一产品短期的降本,而是更多地去卷研发设计。
他指出,降本3%、5%,供应商可以通过规模化效应、谈判的力度、整合采购等方式去达到,但是要降30%,则不可能通过这些方式达成,这时候肯定要改设计,“当你有好的设计,你肯定会做到一个合理的价位。”
二“卷”整体解决方案。大陆集团旗下业务,涉及车身安全与控制、ADAS自动驾驶、大屏显示、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智能网联等多领域,以此为基础,其有能力去卷系统集成。
以空气悬架系统为例,陈琰指出,大陆集团既有空气悬架的电控,也有空簧,又有车身高度传感器,还有储气罐,“我们有一个大的研发团队在背后支持这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这并不是一些小的企业能快速做到的。”
当然他也强调,与此同时,大陆集团也比较灵活,“这个系统我们也会拆开,客户想要哪一部分,我们也可以把这一部分局部匹配给他,这是我们灵活应对市场的一个方向。”
三“卷”供应链规模。“比如说电子原材料,包括芯片以及一些小的电子料,我们每年有极大规模的的采购,这样我们会有规模效应。最后会把这个产品在物料成本上的优势传递给最终客户,包括主机厂以及最终买车的用户。”陈琰举例说道。
四“卷”售后。据陈琰介绍,大陆集团在售后板块极具技术优势和服务能力,其与京东、途虎等平台建立了多年合作,涉及轮胎以及其它众多零部件产品。
未来两三年,供应商需努力留在牌桌上
种种迹象表明,汽车行业的“卷”短期内并不会停止,甚至可能愈演愈烈。
而对于供应商而言,不管是本土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未来两到三年,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将决定其生死存亡。
陈琰表示,尽管当前车市增量有限,但总量依然庞大,谁能有足够的底牌继续留在牌桌上,挺过未来两三年,行业将进入一个相对合理的阶段,大家都会有所收获。
他坦言,本土供应商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敏捷性、专业性和聚焦性。他们能够迅速将新融资投入到特定产品中,推动产品快速孵化、成熟并落地。这种灵活性和专注度使其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但外资供应商显然也不是等闲之辈。不可否认的是,外资供应商仍有其存在的价值,且相对经得住考验,毕竟过往多年其已穿越诸多行业周期,此外正如陈琰所说,其也在持续学习,不断进步,“大象并不一定不会跳舞。”
需指明的是,本土供应商与外资供应商如今更多是一种竞合关系。尽管长期以来,本土供应商与外资供应商的关系常被简单解读为“竞争”与“替代”。但这种二元对立的观点早已无法准确描述两者之间日益复杂且紧密的关系。
据陈琰透露,大陆集团有自己的供应商名录,过去很多年,大家互相磨合,很熟悉,但与此同时,其也不断引入优质供应商,尤其是中国供应商,希望能够带来鲶鱼效应。
他指出,从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来看,10年前,大概只有中信戴卡这一家中国公司在内,而10年后,从2024年数据来看,大概有15家中国零部件公司在列。也就是说,中国零部件企业规模在不断壮大,而大陆集团,不管是过去还是在未来,都不断地引入这样的优质供应商来参与竞争。
“如今市场竞争很激烈,但我们希望这种竞争是正向的,是螺旋上升的,大家互相激励之后会有互补,但是也会在各自领域上有所建树。”陈琰最后说道。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2/21I70419007C103.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