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C汽车以《2025年汽修生意怎么干?》为主题进行调研。参与调研的企业中,43%为单店;连锁与4S店分别为22.8%,其他8.9%。以下是此次调研报告主要内容,供后市场老板们参考。
01、生意下滑常态化,两极分化趋势愈加明显
1、2024年您企业的产值和利润表现怎么样?
过去一年,汽修生意整体比较寡淡,产值和利润都下降的门店占比62%;产值增长利润下滑的门店占比16.5%;两项指标实现双增长的门店仅有13.9%。
2、2024年,门店的单车产值情况?
单车产值下滑的门店达到58.2%,其中下滑幅度超过20%的门店占比近两成;单车产值增长的门店为22.8%。
3、2024年,门店的进厂台次情况?
2024年,门店进厂台次下滑门店高达70.9%,其中下滑幅度超过20%的门店占比近三成;进厂台次实现同比增长的门店仅有两成。
以上三项主要的经营指标基本勾勒出汽修生意的现状,也揭示了行业加速分化的趋势。
在这一进程中,即便是大型连锁企业也难以幸免于马太效应的影响,唯有优质门店最终脱颖而出,这一现象与“二八定律”不谋而合,即少数优秀者将占据并主导行业的大部分资源与市场份额。
02、留住老客户是难题,最担心的仍是车主“精打细算”
4、您认为门店出现流量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调研数据显示,门店认为业绩受到影响的四大因素:老客户换新车(或新能源车)29.4%;电商平台低价引流(26.4%)、抖音等新媒体重塑门店流量结构(23.4%)、同行截流(8%)。
5、2025年,您担心什么?
提及2025年担心的因素,车主减少养车修车支出排在首位,占比29.3%;其次是新能源增长压缩传统维保市场(24%)、以及互联网平台价格战(12%)和房租、人员成本等高企(11.5%)。
不出所料,2025年,保养轮胎等高度标准化的服务项目将继续成为电商平台与大型连锁企业的争夺点。随着这些业务利润空间的日益透明化,那些高度依赖保养轮胎业务的传统单店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市场挑战。
与此同时,值得密切关注的是,以旧换新政策的进一步强化将加速老旧车辆的淘汰,并有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这一趋势将对传统汽服门店的客户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此外,随着车主越来越“精打细算”,非必要不修车,导致进店频率减少。这一变化无疑增加了汽服门店转化客户的难度,对门店的服务质量、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03、修炼内功和搞流量,修理厂2025迎来关键一战
6、如果2025年,只做一件事,你会做什么?
排名前五的选项分别为:1、提升技师及门店服务能力(26.6%)2、加大投入做线上流量(21.5%)3、增加专修专项业务(16.5%)4、增加新能源业务(12.7%)5、缩减门店规模或裁员(11.4%)
修理厂选择将炼内功排在首位的原因,AC汽车在文章《致40万修理厂:2025年汽修生意怎么干?排名第一的竟不是搞流量》中已有解读,此处不再赘述。
7、2025年您最关心哪一领域的机会?
近两年,门店最关心业务没有明显变化。
一是燃油车保有量及车龄增长,带来的专修、轮胎、底盘专项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修理厂在底盘维修项目的拓展上显得相对单一,尤其是“底盘胶套更换”这一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且技术壁垒不高。
更为严峻的是,连锁维修企业已大举进军底盘维修市场,借助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对车主进行教育,不禁让人担忧底盘维修项目是否会步轮胎保养市场的后尘,陷入激烈的价格战。
二是新能源保有量增加,衍生的三电维保及授权机会等。
新能源售后市场的存在无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目前这一市场仍由主机厂主导。
对于有意投资三电维修的投资人而言,需要综合考虑新能源技师的培养、设备投资、品牌授权以及客源等多个因素,因此投资风险不容小觑。
此外,一些相对轻量级的新能源售后项目,如更换齿轮油、冷却液、贴膜等,在门店中的渗透率逐年提升。一些头部的润滑油品牌、汽服连锁等也从这些轻项目开始“触电”布局,帮助门店做好油电转型升级。
当然,对于2025年的修理厂而言,除了寻找新客户和寻求业务增长外,提振信心同样至关重要。
根据此次调研结果,修理厂对2025年后市场的信心指数仅为5.73,这一数据无疑反映了当前修理厂面临的严峻挑战和不确定性。
从此次调研报告的结果中不难发现,汽服门店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挑战——客户结构、传统业务模式及客户消费偏好正经历全面重构。
在这样的背景下,稳固老客户群体、积极开拓新客户与新业务领域、寻找业务增长点成为了当务之急。
2025年,对于全国40万家修理厂而言,无疑是一场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战役。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2/11I70418074C108.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