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在第十二届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上,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总监、SAE Fellow徐政表示,2024年是中国汽车产业充满变革与机遇的一年,在全球经济波动和市场环境复杂的背景下,中国汽车市场再次展现了强劲的韧性和创新能力,今年1-9月前三季度乘用车销量达1867万辆,同比增长3%,自主品牌的表现尤为亮眼,市场份额进一步上升到63.8%,乘用车出口363万辆,同比增长28%,继续引领全球汽车出口市场。
但与此同时,激烈的价格战、贸易保护主义的关税壁垒都在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徐政表示,本次论坛以此为宗旨,汇聚行业领袖和来自各领域的专家,深入探讨如何应对当前的挑战和机遇,共同推动行业发展。
徐 政 | 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总监、SAE Fellow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
中国汽车市场的韧性
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在充满变革与机遇的历程中稳步前行。在全球经济波动与市场环境错综复杂的背景下,中国汽车市场再度彰显了其强大的韧性与创新能力。据统计,今年1月至9月,乘用车销量达到了1,867万辆,同比增长3%。其中,自主品牌表现尤为卓越,市场份额进一步攀升至63.8%。同时,乘用车出口量达到363万辆,同比增长28%,继续在全球汽车出口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新能源汽车领域持续展现强劲势头,乘用车销量达到795万辆,市场渗透率提升至42.6%。特别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其同比增长高达84%,显著体现了混动与纯电技术路线在多元化市场中的并行发展战略价值。
中国汽车市场面临的挑战与创新突破
然而,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激烈的市场价格战已成为市场的主旋律之一。汽车行业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大变革的关键时期,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和新竞争者的不断涌入,部分企业采取激进的价格战策略以争夺市场份额。这一策略虽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实惠,但也对中国汽车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利润被极度压缩,定价模式遭受冲击,供应链面临巨大压力
这些挑战促使整个产业必须从创新中寻求突破与发展空间。企业应聚焦于创新技术、产品质量、优质服务和用户体验,以实现盈利与市场份额的平衡,推动产业长期健康发展。
其次,中国汽车在进军海外市场时也面临新的挑战。中国智能电动车在量产技术、产品成本、开发周期、迭代周期等方面展现出的优势,让欧美市场感受到了中国车进口的压力。在寻求新的竞争与合作方式的同时,这些市场也举起了保护主义的大旗,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口实施了额外关税。这促使国内企业加速优化出海模式,包括建厂、合资、代工以及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等。同时,企业更加注重通过技术创新和供应链优化来提升产品的全球竞争力。相信中国汽车必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出海之路。
尽管挑战重重,但电动化和智能化创新依然展现出强劲的产业发展驱动力。在动力技术方面,插电式混合动力和增程系统正更大规模地导入市场,800伏高压平台、碳化硅功率器件逐渐成为主流的量产技术,固态电池技术的商业化落地也在加快步伐,这些都在巩固中国汽车在电动化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智能驾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AI大模型的推动下,规模化累计行驶里程数据以及大算力加持下的训练,使得以特斯拉FSD V12版为代表的端到端智驾方案具备了强大的驾驶泛化能力和拟人的驾驶风格,接管里程数大幅提升,为用户提供了更拟人、更流畅、更像老司机的驾驶体验。这一趋势已成为行业共识,并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对企业相关研发体系提出了高质量数据和训练算力的挑战。
随着智能座舱的广泛普及,消费者对智能化体验的期望也在不断提升。智能座舱已成为实现用户体验差异化的关键卖点,而技术创新则是智能化座舱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中,AI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智能座舱中场景和体验的不断升级;电动化、智能化加速了电子电气架构的变革和算力提升,进而带动车用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创新落地。
我们正迈向一个更加智能化的时代,驾乘用户也在享受着技术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和个性化出行体验。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和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我们必须坚持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整车厂与供应商之间的紧密合作,以及技术创新、技术降本和供应链的优化,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以上内容来自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总监、SAE Fellow徐政于2024年10月24日在第十二届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发表的《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创新引领未来破局》主题演讲。)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411/1I70409279C106.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