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未曾料到,拐点会来的如此之快。
最近一段时间,总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评判今年的中国车市?”
或许,在一些人眼中,整个大盘充满了恶性竞争;或许,在一些人眼中,整个大盘充斥着垃圾流量;或许,在一些人眼中,整个大盘一直在被没有丝毫停歇迹象的“价格战”所笼罩。
反正,负面的占比,远远大于正面。
但在我心中,却不这么认为,“上述种种看似深刻的体会,只能说是中国车市滚滚向前的部分缩影,而将视线放的更为宏观,整个大盘无疑在创造着一个全新的里程碑与节点,那便是新能源车彻彻底底的当家作主。”
换言之,无论承认与否,电车已经真真切切战胜了油车,并且当这波“洪水”愈发汹涌的袭来,谁都无法阻挡。
作为最具说服力的论据,7月随着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达到51.1%,已经能够证明许多东西。殊不知,刚刚过去的8月,结合乘联会的剧透,该项含金量十足的成绩,将进一步提升至53.2%。
由此不禁回忆起今年年初,当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抛出的他的预测,“单月新能源车渗透率会一定会突破50%大关。”
瞬间,遭到了很对人的质疑。站在那个节点,油车的份额虽然仍在不断萎缩,但终归“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依旧占据着一定的领先优势。可令谁都未曾料到的是,拐点会来的如此之快。
而接下来的篇幅,借机试图展开聊聊我的一些判断。
首先,油车位于中国车市不会“消亡”,但将退化到一个很小的份额。
蔚来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李斌给出的判断为:“大约两年左右的时间,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将会攀升到80%。”而我,则更加笃定的觉得会到90%甚至更高。
至于根本原因,还是看到了电车正在各个细分板块,对于油车实现全面的替代。上到几千万的顶级超跑,下到几万元的代步小车,几乎都在做同一件事。而这种涟漪效应一旦形成,带来的改变将是革命性的。
油车,未来的蛋糕可能仅剩10%。
其次,乱战之下,插混或将超越纯电。
实际上,结合今年单月的新能源车销量构成来看,增速最快的则是增程,处在第二位的则是真插混,反观纯电则陷入到很大的上升瓶颈之中。
而我们如果把前两者统一划分为“插混”的大类,在份额上甚至有了与后者掰掰手腕的迹象。面对这样的结果,只能说:“民心所向。”
对于大多数刚刚开始愿意接受新能源车的用户,“插混”才是他们现阶段的归宿。毕竟,中国车市的用车环境太过复杂,对应的需求必然多种多样。
尤其是随着一家家嘴硬的车企,面对大势不得不顶着打脸的帽子开始倒戈,越来越觉得“插混”正变得势不可挡。
到了明年,当“插混”用上更大容量、更快补能速度、更大放电倍率的动力电池,以及之前饱受诟病的亏电油耗与亏电动力被进一步优化,纯电选手将变得处境十分尴尬。
届时,在销量上,谁输谁赢还真不好说。
再者,中国车市,格局基本已定。
上个月,小鹏MONA M03发布会上,慢慢掌握“雷学”精髓的何小鹏说:“未来10年,中国汽车主流品牌也许只剩7家。”
对于这样存在一定“夸张”意味太过长远的预测,并不是特别感冒。但理性客观的讲,新能源车时代,绝不会像油车时代那样百花齐放。愈发同质化的产品,注定了只有所谓效率极高的巨头才能突出重围。
而今年,随着像是高合一般的后入局者突然轰然倒塌,随着像是比亚迪一般的领跑者优势越积越大,都在渐渐印证一个道理:“座次排序,正在迅速划分。”
王传福的那段话:“当下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的时代,车企在未来3-5年如果没冲上去,就没机会了。”同样,不是说说而已。
至于谁能最终留在牌桌上,名单只会从眼下拼命狂奔的主机厂中选拔。
最后,合资的反扑,会比想象中猛烈。
眼下,总能听到一种唱衰它们的声音:“在如今中国车市的这波枪林弹雨中,最先岌岌可危的便是水土不服的法系,之后便是坚持性价比路线的韩系、美系,接下来主打经济低耗的日系会遇到大麻烦,德系因为BBA与大众的存在,则是血量最厚的存在,可仍远不复当年之勇。”
现实,好似就是如此。
但经历了刚刚结束的成都车展,当上汽大众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傅强直接把枪口对准比亚迪,炮轰其插混份额会从目前的30%下降到10%。
以点概面,瞬间清楚的知晓,属于合资的反扑徐徐拉开了帷幕。
虽然大象转身较为缓慢,但是血量厚重、粮草充足的它们,怎样会轻易放弃中国车市?真正有野心的品牌,绝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成为别人桌上“美味佳肴”,而是想要继续在华充当分羹者。
不信,我们走着瞧。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409/10I70404617C109.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