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日内瓦车展将不再举办,未来几年也将如此。”据外媒报道,由于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的兴趣日益下降,瑞士日内瓦车展展会组委会决定取消举办车展。
这意味着,富有百年历史(1905年首次办展)、曾被誉为世界汽车“风向标”的日内瓦车展,将要退出历史舞台了。该消息令人唏嘘,也不禁好奇,举办了百余年的日内瓦车展为何要取消了?
图片来源:日内瓦车展官网
参展商大幅缩水
未想,2024年日内瓦车展竟然有可能是最后一届。今年2月,日内瓦车展时隔四年后再度回到瑞士大本营举办。
然而,本届车展参展厂家大幅缩水。全球多家主流汽车制造商都缺席本届车展,包括大众集团、Stellantis集团、宝马、梅赛德斯-奔驰、丰田、现代、沃尔沃、福特等。
欧洲车企中,仅有雷诺集团(包括旗下雷诺品牌和达契亚品牌)参加了日内瓦车展。中国车企中,也只有比亚迪和上汽集团旗下的名爵(MG)以及智己等少数车企参展。
图片来源:日内瓦车展官网
根据日内瓦车展官方网站显示,确定的参展商仅有四十家企业左右,只吸引到了16.8万名观众参加,低于组织机构和地方政府预计的20万人。曾几何时,日内瓦车展还是全球汽车风向标,巅峰期时共有120余家汽车制造商参展,吸引到70多万名观众。
与之相对的是,国内车展如火如荼。今年4月北京车展同样是疫情后首次开幕,却吸引到国内外1500多家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商参展,大众、丰田、宝马、现代等主流跨国车企均参展。顺义馆和朝阳馆两大展馆共吸引89.2万人次到场参观。
如此强烈的对比,也让全球汽车圈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影响力。
取消举办的背后
对于日内瓦车展取消举办,展会组委会的解释是,“汽车行业内的诸多不确定性,以及欧洲主要展会的吸引力下降”。
众所周知,日内瓦车展的举办地位于瑞士。尽管欧洲是全球汽车工业中心之一,但瑞士并不是汽车工业大国。在全球汽车市场需求疲软,以及跨国车企出于降本增效考虑减少支出时,日内瓦车展受到影响。
反观法国巴黎车展、德国慕尼黑车展,由于本国有大型汽车制造商支撑,都还在继续举办。
日内瓦车展的基金会主席也提到了该原因,受到行业整体的形势,汽车制造商对日内瓦车展缺乏兴趣,加上维持如此大型车展所需的高昂成本,这使得举办日内瓦车展变得不可持续。
图片来源:日内瓦车展官网
此外,受到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影响,中国车企参加日内瓦车展的热情减退。去年10月,外媒报道日内瓦车展宣布将于2024年回归时,还曾表示,车展组织者正在积极邀请约20个中国品牌,预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将出席。然而实际上,仅有比亚迪、上汽MG、智己等少数几家中国品牌参展了。
不过,日内瓦国际车展还将继续举办。去年,为吸引欧洲以外的观众,日内瓦车展搬到了中东卡塔尔。
国际车展正在走向没落
日内瓦车展取消举办,其实只是国际车展走向没落的一个缩影。
由于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消费者的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了解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化,也变得更为便利。具体到汽车市场,与之有关的线上购车平台纷纷涌现。与此同时,各品牌线上+线下购车服务结合,增加了消费者试车、购车的便利性。如此趋势下,将各品牌聚集到一起的传统车展模式,不再是购车消费者看车的重要渠道。
不仅如此,各大车企也可通过线上将品牌战略、前瞻技术研发、产品规划等向全球用户广而告之,无需再借助国际车展平台展示自身。更何况,由于汽车市场需求疲软叠加竞争变得激烈,跨国车企为保持盈利,都在开展降本增效,不参加车展也可节省一笔开支。
多重因素影响下,国际车展的全球影响力大幅减弱。可以看到,法国法兰克福车展、德国慕尼黑车展等,很大程度上都从全球性质的展会变为了地区性质,非本土车企大多不再参展。
比如去年的德国慕尼黑车展,丰田、通用等非欧车企缺席。要不是有中国品牌撑起“半边天”,还有特斯拉“凑热闹”,去年的德国慕尼黑车展或许也要变得冷清。根据盖世汽车整理,共有50多家中国企业参展,光是整车企业就超过6家。
其实,为提升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中国品牌在全球主要国家地区的车展频频“刷脸”,比如日本车展、泰国曼谷车展等都有其身影。不过,中国品牌参加的海外车展,也多是重要市场所在地。而且,中国品牌也只是添砖加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国际车展走向没落的困境。
发展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汽车展会已经逐渐完成自己的使命。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406/5I70394621C108.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