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电动化浪潮中,Honda再次加速其电动化事业步伐,目标直指2040年实现全球范围内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汽车100%的销售占比。在近日于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本田(Honda)公司宣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动电动化事业发展的举措,其中包括电动化目标的推进思路、采购与生产结构改革、电动化产品线战略、财务战略等方面内容。
本田认为,对于二轮和四轮等小型移动工具的电动化而言,纯电动车是一种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案,本田要到2040年计划实现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全球销售占比100%的目标并未改变。但就发展脚步而言,目前他们的目光更侧重于从中长期的角度出发构建强大的纯电动车品牌和事业基石。
到2030年,本田计划实现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占比达到40%,纯电动车的年产量达到200万辆以上。并且力争到2030年,在纯电动事业领域,实现5%的营业利润率(ROS),并将以纯电动车业务实现自立为目标,进一步努力提升利润率。
为实现这一目标,本田将采取三项举措——推出别具Honda魅力的纯电动车型,打造以电池为核心构建纯电动车的综合价值链,和推进生产技术和工厂的优化升级。
其中,“Honda 0系列”作为全新的纯电动车系列,在纯电动车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采用了“Thin, Light, and Wise. (纤薄、轻便、智慧)”这一新型纯电动车研发思路。在2024年1月的CES上,Honda发布了两款概念车型,分别是“SALOON”和“SPACE-HUB”。其中,SALOON将作为旗舰车型于2026年正式推出,其量产车将会非常接近这一概念。
再者,本田表示将以纯电动车的核心部件——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电池为核心,从长期角度出发,分阶段构建相应价值链,以确保高水平的竞争力。到2030年,本田计划实现北美地区的电池采购成本在现有基础上降低20%以上,而且还将确保每个地区都能够以最佳方式获得所需电池,以满足约200万辆纯电动车的生产计划。
另外,在推进生产技术和工厂的优化升级方面,对于薄型电池包生产线的升级优化,美国俄亥俄州安娜工厂的新电池外壳生产线将引进6000吨级的高压压铸机和巨型铸造机,由此可以减少电池外壳的组件和附件数量——从总共60多个减少至5个,并将结合摩擦搅拌焊(FSW)技术,以减少投资并提高生产效率。目前,官方已将日本第一台36000吨级的巨型铸造机引入栃木的生产技术研究基地,并已开始进行批量生产的测试。对于电池包的组装线,官方表示将率先引入本田自有的“Flex Cell生产系统”,该系统可根据车辆的产品功能,将模块化部件与单元生产方式相结合,灵活应对所生产车型的变化和产量的波动。并且该项目将在加拿大的一家纯电动车专用工厂实现应用,该工厂将于2028年投入运营。相较于以往的混流生产线,预计可节省约35%的生产成本。
为迎接2030年纯电动车普及期,官方表示将会战略性地在全球投放产品,同时还将进一步提高目前市场表现强劲的混合动力技术性能,并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产品阵容。全球化纯电动车“Honda 0系列”,将于2026年在北美市场率先投放,并且在2030年前,本田将会在全球投放7款车型,覆盖大中小各类车型。中国市场方面,本田计划在2027年前投放10款纯电动车型,到2035年,力争纯电动车销售比例达到100%。除目前已经推出的e:N系列外,本田还将通过已发布新型纯电动车“烨”品牌,持续扩大纯电动车产品阵容。
小型纯电动车方面,本田计划将对小型纯电动车有市场需求的地区陆续推出相关产品。2024年秋,本田预计在日本发售轻型商用纯电动车N-VAN e:,在2025年,计划推出轻型乘用纯电动车。到2026年,将会推出凸显操控乐趣的小型纯电动车。此外,本田计划将利用Honda Mobile Power Pack(可更换式电池)推进电动化,于2024年投放配备两个可更换式电池的二轮电动产品,然后2025财年内,向日本市场投放配备四个可更换式电池的超小型移动工具。
混合动力车方面,本田将升级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e:HEV”及其平台,并将纯电动车研发技术转用于混动车,运用纯电动车上所搭载的电机,实现电动四驱。
为了实现上述电动化战略,Honda计划在纯电动车2030财年全面普及前的10年间,投入约10万亿日元的资源,加强资本配置。
除了产品、采购、生产相关举措外,本田还将基于Honda“软件定义汽车”的理念,通过软件整合从产品企划到售后服务的全链条运营工作,全面加以改进,针对所有场景,更高效地为每一位用户提供更加贴心的产品和体验价值。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405/21I70392947C501.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