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大众中国宣布,大众汽车已与小鹏汽车签署技术合作协议,联合开发两款面向中国中型车市场的智能网联车型,首批两款车型已确定将于2026年上市。其中,双方合作的首款车型为SUV。
同时,作为联合开发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还就双方车型及平台的共享零部件订立了联合采购计划。
图片来源:大众中国
大众汽车集团负责中国区业务的管理董事贝瑞德指出,通过与小鹏汽车的合作,大众将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效率,并优化成本结构。
“在对价格高度敏感的市场环境中,这将大幅提升产品的经济竞争力。”贝瑞德表示。而在研发周期方面,据悉通过联合开发,双方可将产品上市周期大幅缩短超30%。
位于合肥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是这一合作的对接枢纽,将确保最佳的协同效应。该公司于2023年7月成立,是大众汽车集团在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也是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唯一专注于智能网联汽车转型的研发中心。目前,VCTC正在开发其首个专属中国市场的电动汽车平台——CMP。
2023年7月26日,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官宣战略合作,共同开发两款面向中国市场的大众品牌电动车型,预期于2026年在中国市场推出。同时,大众将向小鹏汽车注资约7亿美元,收购其4.99%的股份。同年12月,小鹏汽车宣布,大众汽车对小鹏的投资已经完成,根据一般授权发行新股合共 9407.9255 万股,认购总额约 7.056 亿美元。
此次技术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在产品落地方面再度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同时也是大众进一步贯彻“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重要体现。
自1984年正式入驻中国市场以来,大众汽车已在中国深耕近四十年,在传统内燃机车时代,凭借卓越的市场表现与品牌影响力,大众扮演着市场绝对的“霸主”角色。然而,随着汽车产业步入新能源赛道,大众汽车在这一新兴领域的既有优势正面临挑战,领先地位不再稳固。
据大众汽车集团此前公布的2023年中国市场销量数据,去年大众汽车集团在国内共交付新车323.6万辆,同比增长1.6%。其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众在华虽然合计交付了19.18万辆纯电动汽车,同比增长23.2%,但相较于中国市场全年整体949.5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刚刚达到2%。
而作为对比,去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3,024,417辆新车,同比增长61.86%,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市占率超过了30%。其中EV乘用车销售了1,574,822 辆,占集团新能源乘用车总量的52.27%。
接下来,如何在维持燃油车市场主导地位的同时,提升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是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来看,与小鹏汽车的战略联盟固然是关键一环,与此同时,大众汽车也正持续加大在中国市场的产品攻势,同时深化本土化研发。
据大众汽车最新规划,至2027年,大众将在国内投放30款本土生产的燃油及混动车型;到2030年,将在中国市场提供至少30款纯电动车型。
图片来源:大众中国
而在研发层面,除了VCTC,以旗下软件科技公司CARIAD为核心,大众还在国内组建了“C家族“,其中包括CARIAD中国,与地平线联合成立的 CARIZON,与中科创达联合成立的CARThunder,以及CARIAD中国的UX&UI能力中心“CARIATIVE”,与其他大众汽车集团在华研发团队通力合作,共同实现“在中国研发,为中国创新”的战略目标。
另外,大众还于2023年11月在国内投产了大众中国在华首家全资控股的电池系统工厂——大众汽车(安徽)零部件有限公司,并在天津开工建设了大众汽车自动变速器(天津)有限公司APP550电动汽车驱动电机项目,预计将于2025年投产。
为更好地深化本土化战略,大众还对中国管理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就在本次新合作发布的前一天,CARIAD宣布,自2024年3月1日起,将由韩三楚接任常青负责CARIAD中国的管理工作,同时他还将加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管理董事会,担任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在加入CARIAD中国之前,韩三楚曾历任长安科技的首席技术官,以及长安汽车的首席软件架构师。
从2024年4月1日起,大众汽车品牌负责“新移动出行”业务的管理董事会成员吴博锐,将接任韩鸿铭负责集团在中国的研发工作,推动集团产品组合在华技术本土化进程。
“我们的2030愿景是成为中国市场排名前三的汽车制造商。”贝瑞德表示。
其中今年,据悉大众安徽将推出首款面向中国市场的车型。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则计划于年底在长春投产基于PPE平台的纯电动车型,首款车型为Q6L e-tron。而上汽大众旗舰纯电轿车 ID.7 S已于近日曝光了实车图,业内预计该车将于近期正式发布,年中上市。另外还有ID.3磷酸铁锂版本和纯电MPV ID.Buzz,也有望于年内投放市场。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402/29I70384027C109.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