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库存改善、轻型卡车需求强劲以及更大力度的激励措施,通用汽车、丰田汽车、福特汽车、本田汽车、现代起亚在美国的销量继续稳步增长。
美国《汽车新闻》的报道称,尽管美国车市的增长速度较上半年有所放缓,但美国汽车行业仍在继续从疫情和缺芯危机中反弹。根据GlobalData的一份初步报告,美国9月份轻型车销量增长20%,达到134万辆;9月的日销量从8月的49,300 辆上涨至51,600辆。
Motor Intelligence和GlobalData称,上个月,美国经季节调整的汽车年销量(SAAR)为1,570万辆,高于上年同期的1,370万辆和8月的1,520万辆。
根据美国《汽车新闻》的数据,整个第三季度,美国新车销量同比涨幅为17%;前三季度的销量较去年同期上涨14%。9月15日,美国汽车联合工会(UAW)针对底特律三大车企同时开启罢工行动。不过,分析人士指出,罢工似乎尚未影响到销量。但是,底特律三巨头预计每天将损失约6,000辆汽车的产量。
多数品牌实现增长
通用汽车旗下各品牌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虽然UAW在通用汽车的数个工厂罢工,但是截至9月底,该公司美国经销商库存或在运输途中的乘用车和轻型卡车的数量为442,586辆,高于第二季度末时的427,973辆。
第三季度,福特汽车公司在美国本土市场的销量同比增长7.7%。其中,电动汽车的销量攀升15%,创下新高;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增长41%。
但是,Stellantis的表现就相对较差,第三季度在美国的销量下滑1.3%,旗下两大品牌Jeep和Ram的销量分别下滑4.2%和3.5%。其中,Jeep的销量已经连续九个季度下滑。
在日系品牌中,得益于库存的稳步回升,丰田已经连续第五个月实现上涨,而雷克萨斯的交付量已经连续八个季度增长。本田销量最高的四款车型分别是雅阁、思域、HR-V和CR-V,涨幅均在52%以上,其中思域的销量接近翻番。
此外,斯巴鲁、日产汽车和马自达第三季度在美国的销量也有着不俗的表现。其中,英菲尼迪已经连续五个季度实现销量上涨,斯巴鲁的销量也已经连续14个月反弹。
今年前九个月中,起亚汽车有5个月的美国销量超过现代汽车。就今年前九个月的累计销量来看,起亚汽车以9,527辆的优势领先于现代汽车。截至上个月,现代在美国的乘用车和轻型卡车库存有所改善,为58,371辆,高于8月底的53,075辆和2022年9月底的24,919辆。
库存及其它
虽然美国轻型车市场在恢复,但是新车价格和利率的上升也在抑制零售需求。
Cox Automotive的数据显示,9月初美国汽车库存为220万辆,较2022年9月增加约81.3万辆,是自2021年春季以来汽车和轻型卡车库存的最高水平。其中,本田、起亚、丰田、雷克萨斯、斯巴鲁、凯迪拉克、现代、雪佛兰、宝马和大众的汽车库存较低,而道奇、克莱斯勒、林肯、Ram、英菲尼迪和Jeep的库存较高。
J.D. Power-GlobalData表示,由于部分车型的库存不足,以及市场转向更昂贵的轻型卡车,因此9月份新车平均零售交易价格预计达到45,516美元。
Cox表示,尽管美联储暂停了加息,但随着利率在8月和9月继续上升,新车贷款的平均利率徘徊在9%左右,是23年来的最高水平。穆迪分析公司(Moody's Analytics)估计,普通美国家庭现在需要42周的收入才能购买一辆新的轻型汽车,而三年前是33周。Cox Automotive首席经济学家Jonathan Smoke表示,“未来,需求将受到价格和利率的限制。”
根据J.D. Power-GlobalData的数据,9月份每辆新车的平均优惠从2022年9月的999美元上升至1,806美元。因此,优惠支出占平均标价的百分比预计将上升至3.7%,比2022年9月上升1.6个百分点。其中,卡车、跨界车、SUV和货车的平均优惠支出大约为1,921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89美元,而轿车的优惠支出为1,340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70美元。
J.D. Power-GlobalData还称,车队交付量是今年汽车销量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预计9月份达到214,360辆,占轻型汽车总销量的16%,高于去年同期的12%。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310/12I70365064C110.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