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车迎来了中国市场崩塌预警?
1月5日,本田中国发布2022年终端汽车销量。数据显示,2022年,本田在中国的终端汽车累计销量为1373122辆,同比下降12.1%。其中,Honda电动化车型全年终端累计销量达231274辆。
此外,广汽本田2022年全年终端累计销量为720716辆;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2022年全年终端累计销量为652406辆。两家合资厂商与去年相比,销量都有所下滑,其中,东风本田的下滑态势更为明显,其去年的销量为79.32万辆。
2022年12月单月,本田在中国的终端汽车销量为138512辆,同比下降17.9%。其中,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2022年12月终端销量为70370辆;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2022年12月终端销量为68142辆。
图源:本田中国微信公众号
日系车中美市场均今非昔比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本田中国销量萎靡的第一月,更不是第一年。
数据显示,2022年11月,本田中国终端销量为7.8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近乎腰斩,与10月相比也是环比下滑了近三成。实际上,同年9月开始,本田中国就已经连续3个月出现销量下滑的情况。其中9月同比下降16.8%,10月同比下降28.5%,不过9月、10月月销还是都突破了10万辆,分别达到10.1万辆和10.6万辆。
本田中国的销量在2021年就已显现颓势,根据相关数据,2021年1-12月,本田在中国的终端汽车累计销量为1561540辆,同比下降4%。其中,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全年终端累计销量为768268辆;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全年终端累计销量为793272辆。且2021年12月本田在中国的终端汽车销量为168663辆,受零部件供应紧张的影响,同比下降19.2%。
纵观全局,2022年日系车的日子确实不好过。根据乘联会统计数据,日系车2022年1-11月的累计销量同比下滑9.6%,市场份额为20.0%,相比2020年全年的24.1%,下降非常明显。尤其是11月单月,市场份额已经跌至15.4%。
具体到企业的狭义乘用车零售量,只有广汽丰田实现了增长,东风日产、广汽本田、东风本田、一汽丰田统统下跌。
更甚者,日系车不仅在中国市场表现欠佳,在重要的美国市场依然成绩黯然。根据相关媒体报道,日本六大车企公布的2022年在美国的新车销量总计为4758614辆,较上年减少17.9%。受半导体不足限制了新车供应的影响,所有公司的销量均低于上年。
此外,得益于稳定的需求和第四季度产量的回升,通用汽车在2022年击败了丰田汽车,重新成为美国最畅销的汽车制造商。2022年,通用汽车在美国的销量同比增长3%,达到230万辆,而丰田汽车在美国的销量同比下降9.6%,至210万辆。
抢回混动市场
但这并不意味着日系车大势已去,它们正在努力夺回曾经辉煌过的混动市场。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在本届广州车展上,广汽丰田与广汽本田分别发布了第五代双擎混动技术以及第四代i-MMD混动技术。
图源:广汽丰田官网
先看第五代双擎混动技术。据悉,第五代THS II双擎混动的三电系统大幅提升了电动化效率,1.8L智能电混双擎综合功率提升12%,2.0L智能电混双擎综合功率提升6%,达到接近200马力。
广汽丰田方面表示,第五代THS II双擎混动是更接近纯电的混动,媲美纯电的电驱加速感,带来无限接近电车的驾驶体验,但没有纯电动车的续航焦虑,其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并能适应全地域、全温域行驶。
再看第四代i-MMD混动技术。据了解,第四代i-MMD的核心是,使用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实现更长的纯电续航里程,并且发动机的燃效区间更高,结果是更省油、动力更强。在广汽本田展出的多款电动化新产品中,ZR-V 致在e:HEV和全新一代皓影e:PHEV都搭载了第四代i-MMD混合动力系统。
此外,东风日产也宣布将于2023年推出新一代奇骏e-POWER。
实际上,日系车企不断瞄准混动市场事出有因。根据华福证券的观点,当新能车渗透率达到30%以后,进一步渗透的潜力和空间边际减少,混动有望接力纯电推动自主品牌新一轮崛起。显然,作为可以在混动市场与自主品牌掰手腕的日系车,自然不能甘心放弃。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301/6I70327338C109.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