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在2022中国·广州汽车产业大会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回顾了今年汽车行业取得的成绩,并提出了2023年将会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他认为,首先无论是上游资源的开发还是芯片的供应,短期内恐难有根本性改善。其次在新能源主战场,产业格局将加速重构。所以目前最紧迫的,就是要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坚决破除卡脖子技术壁垒。
另外在王侠看来,新能源汽车得市不得利、智能驾驶不知道如何赚钱的局面急需加以扭转。同时在海外市场不能重走价格战的老路,要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之间找到平衡。
对于2022年,王侠表示:“今年汽车行业经受了原材料涨价的压力、生产的压力、消费动能不足的压力,个中滋味难以言说,但我们没有荒废这个特殊的年份,更没有躺平,而是通过顽强拼搏和创新实践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绩,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第一,保持了市场销量的基本稳定。尽管最后两个月的销量出现了一定的下滑,但全年销量预计接近2700万辆,创下近几年的新高,同比稳中有升。
第二,新能源车销售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今年前11个月,新能源车销量已经突破600万辆大关,增幅仍然保持三位数,市场渗透率达到了25%,提前3年完成国家规划的的目标;
第三,自主品牌实现历史性成就,乘用车单月市占率最高达到57%,全年平均市占率将突破50%的标志性大关,真正成为市场上的绝对主流;
第四,汽车出口延续爆发式增长势头。今年1-11月,汽车出口278.5万辆,同比增长55.3%。其中乘用车出口225.1万辆,同比增长57.8%。今年,中国大概率会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并大幅缩小与第一名日本的差距。
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开启新的版本,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也将翻开新的篇章。那么,中国汽车产业将会面临哪些新挑战和新机遇?
王侠指出,首先在产业层面,原材料成本、产业链保供和消费动能三大压力都会逐渐缓解。
汽车产业具有明显的大生产、大消费属性,因此受疫情防控影响较大。随着疫情的负面因素逐渐弱化,汽车市场的修复和回暖应该是确定的事情,但都有一个过程,不会立竿见影。
无论是上游资源的开发,还是芯片的供应,短期内恐难有根本性改善。有些老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比如动力电池和普通芯片的供应,但有些新问题又开始出现,比如电池的回收利用、高端芯片进一步受阻。
二十大之后的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明了稳经济、稳增长、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坚强决心,国务院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年)》也提出支持释放出行消费潜力,推进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加强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便利二手车交易,推动农村居民汽车消费升级。
这些对汽车产业都是重大利好,车企一定要吃透中央精神,让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高度合拍。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国际市场上,通胀和衰退的阴影挥之不去,很可能对明年的汽车出口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在充满信心的同时,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继续打硬仗。
其次,在新能源主战场,随着传统车企转型速度加快、跨国车企入局力度加大,产业格局将加速重构。
目前,新能源汽车产能出现结构性过剩。同时,明年对新能源车的补贴也将停止,几重因素叠加,新能源车市场将百花齐放,竞争将更加激烈,淘汰赛将加速上演,尤其是在第一轮热潮中处于弱势的新势力,将面临更加严酷的生存压力。
第三,在技术和市场层面,将进入核心技术的实质性突破、盈利能力的比拼和可持续性商业模式的较量阶段。3年的疫情放大了中国车企的优势,但同时也暴露了我们的短板。
王侠认为,最紧迫的就是要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坚决破除卡脖子技术壁垒。除了在空白点实现0到1的突破外,在各种新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也要避免出现新的短板,比如由于技术的不成熟或者操之过急导致的安全隐患、法律风险等。
他说:“中国的汽车技术发展经历了以市场换技术、用钱买技术的各种探索,我认为真正可持续的应该是用市场养技术,让技术和市场同步发展发,相得益彰。”
另外,新能源汽车得市不得利、智能驾驶不知道如何赚钱的局面急需加以扭转。在电动化、智能化新生态的跑马圈地基本告一段落之后,接下来的重点是新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和新商业模式的市场检验,要用基本的盈利能力确保可持续发展。
对蓬勃发展的新能源市场如此,对爆发式增长的海外市场同样如此。
王侠表示:“我们花了20多年的学费终于迎来了出口的黄金季节,千万不要在海外市场重走价格战的老路。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都要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之间找到平衡。”
过去的三年是激变的三年,是静水流深的三年,不同的企业收获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即将到来的2023年,我们的大环境在增加了新的确定性的同时,也会出现新的不确定性,有形的羁绊减少了,但无形的压力犹在,留给我们汽车人的将是一个更具挑战也能更有所作为的新年。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212/31I70326853C501.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