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内领先的缺陷汽车产品信息收集平台车质网数据显示,2022年三季度共受理国内SUV投诉量累计为22,631宗,乘联会数据显示同期国内SUV(除进口车)销量约为318.4万辆。除进口车型外,三季度有销量数据支撑的SUV共有299款,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车质网本次只统计这299款车型的首次投诉案例,计算得出2022年三季度SUV投诉销量比均值为万分之42.9,数值较二季度万分之43.8略有下降,投诉销量比表现持续转差趋势略有缓解。
68款热销车型投诉销量比优于同级均值
作为国内领先的缺陷汽车产品信息收集平台,车质网采用“投诉销量比”评价体系,对2022年三季度国内SUV产品进行分析。据统计,三季度国内SUV销量均值为10,651辆(平均月销量约为3,550辆),在有销量数据支撑的299款车型中共有83款车型销量超过该均值,成为三季度热销SUV车型。其中,有68款车型表现优于三季度国内SUV投诉销量比均值万分之42.9,在国内热销SUV车型中具备良好的口碑基础,产品质量稳定性表现好于国内其他SUV车型,这些热销车型投诉销量比具体表现如下:
销量投诉量双破纪录 投诉销量比表现略有回暖
从近一年来各季度SUV投诉量销量变化来看,近一年来SUV(除进口车)投诉量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三季度投诉量突破20,000宗,创造了车质网成立以来的SUV季度投诉量最高纪录,环比上涨43.6%。反观销量表现,三季度SUV销量实现触底反弹,达到了近一年来的季度销量顶峰,环比上涨47.6%,同比上涨44.1%。
如图所示,经过前三个季度投诉销量比数值阶梯式增长后,今年三季度SUV投诉销量比数值略有回落,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保持在高位,整体投诉销量比表现仍不容乐观。
投诉量大幅领先 月均销量回归百万
三季度,从各车型属性的投诉量对比可以看出,SUV依旧占据绝对主体,环比涨幅也领先于其他各车型。相比之下,三季度SUV的销量环比也出现大幅增长,且增幅高于投诉量,月均销量再次回归百万体量。
从各车型三季度投诉销量比数值来看,中型车和中大型车数值出现异常增高,相比之下,SUV的投诉销量比数值排名第四位,整体表现中规中矩。
服务问题占据半壁江山 质量问题占比持续回落
从三季度SUV投诉类型占比中可以发现,单纯服务问题的投诉占比首次超越质量问题,占据半壁江山,与二季度相比提高6.3个百分点。结合三季度轿车投诉类型占比来看,显然SUV的服务问题投诉更为突出。侧面也可以反映出, 当前国内汽车消费者针对SUV的抱怨中,服务问题的比重在逐步加大,面对车企售前/售后服务问题时的容忍度在不断降低。
自主品牌继续领跑 欧系品牌再度回归
2022年三季度,自主品牌入榜车型数量和占比与二季度相比均略有下降,但占比仍超过五成,遥遥领先其他各国别品牌。相比之下,美系、日系和德系品牌入榜车型数量和占比略有增长。值得注意的是,欧系品牌时隔一年再次有车型进入榜单,但占比依旧较低。
数据看点:
从本季度榜单排名可以看出,德系和日系品牌入榜车型各新增了1款,其中德系品牌车型的排名普遍较上季度有所提前,而日系品牌入榜车型的排名情况明显不如二季度。
具体到榜单,自主品牌车型迎来高光时刻,榜单前三名均被自主品牌车型占据,且榜单前十名中共4款车型来自自主品牌,较二季度增加1款。排名榜单前两位的车型奇瑞欧萌达和问界M7都是7月份上市的全新车型,本季度凭借 “零投诉”和良好的销量表现拔得头筹。值得注意的是,去年9月份上市的五菱星辰,曾多次入选榜单并排名前列,本季度更是以出色的投诉量和销量表现排名榜单第三位,稳定的投诉销量比表现值得肯定。今年1月份上市的广汽丰田全新车型锋兰达,自上市后始终占据榜单头部,三季度排名榜单第五名,投诉销量比表现与二季度相当,成为本季度入榜日系车型的领头羊。
反观榜单中的豪华品牌车型,共9款车型入榜,数量与上季度持平,均为9款。宝马和奔驰各有2款车型入选榜单,奥迪本季度仅有1款车型入榜。其中,于3月底国产上市的宝马X5投诉销量比表现出色,连续两个季度进入榜单前十名,领跑一众豪华品牌车型。值得一提的是,凯迪拉克XT5再次进入榜单,排名刷新近一年来的最高成绩,且投诉销量比表现也较上季度有明显提升,望再接再厉。此外,本季度欧系品牌再次回归,沃尔沃XC60作为欧系品牌的独苗也出现在榜单中,但排名相对靠后,投诉销量比表现不及绝大部分入榜豪华品牌车型。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210/19I70317647C110.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