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斯凯孚SKF线上展示厅—2024北京车展
  • 车规级功率半导体产业研究报告 (2024版)
  • 2024中国汽车低碳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24智能座舱车载声学大会
  • 2024第六届智能驾驶地图与定位大会
  • 2024第七届智能驾驶与人机共驾论坛
  • 汽车功能安全工程师培训
  • 智能汽车中央计算平台系统培训
  • 2024第二届吉利汽车技术论坛暨前瞻技术展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 > 正文

这场“虚火”,谁来浇灭?

汽车公社 崔力文 2021-04-10 06:31:50

无论“智能网联汽车”,还是“智能电动车”,当下都受到了车企与用户的追捧。只不过,炙热的环境同样催生了一股“虚火”,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与整个行业,要做的就是明辨好与坏,尽全力将其浇灭。

小米宣布造车、滴滴终归入局、蔚来交付突破十万辆,近来令人目不暇接的劲爆消息,可谓彻底引爆了整个车圈,也将智能电动汽车这一细分板块的热度,再次推向高潮。

这场“虚火”,谁来浇灭?

时间拉回至两年以前,随着补贴退坡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新能源市场整体大盘开始剧烈震荡,销量出现连续多月的环比下滑,一时间看衰的声音开始此起彼伏。好在,随着终端结构由B端向C端的过渡完成,加之亦如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比亚迪等车企的产品不断迭代更新,终于艰难实现了止跌、复苏、向上的过程。

与此同时,更加激烈的竞争,也淘汰了一批本身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或曾经入局时便带有投机目的的新势力造车。拜腾、博郡、赛麟,这些掀起过一丝波澜的反派角色,瞬间崩塌后,最终跌入了深渊之中,仅留下一地鸡毛。

只不过,当大洗牌结束,暗自庆幸“剧情”将会向好的一面发展时。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却猛然发现新能源的“虚火”依旧存在,并且大有一种愈演愈烈的态势。负面消息频出之下,反映出的还是该板块极不成熟的发展模式,与相应监管政策的缺乏。

后续,如果这样的恶性循环无法迅速改变,真正拖累的还将是汽车行业本应拼命狂奔的“电动化”转型,被更多消费者所接受。

这些“顽疾”得治

“浮夸、注水、甩锅,已经成为目前最大的顽疾所在。”不久前,新华社作为中国最为权威的媒体选择发声,着重点名批评并指出了过去一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所发现的问题所在。背后,更多折射出的则是对于其隐隐的担忧。

这场“虚火”,谁来浇灭?

众所周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目前公布了一批车企的汽车召回计划,4万余辆因安全隐患实施召回的车辆中,纯电动新能源汽车超过3.3万辆,占比超过80%。而无论特斯拉、比亚迪、广汽埃安、北汽新能源、威马,这些目前最为头部的新能源车企,由于各种各样原因,纷纷出现了车辆自燃的情况。

同时,浮夸的宣传,正在引发公众的不满。不久前,某车企关于动力电池成功实现技术突破,续航达到1000公里以上的消息,迅速引爆整个行业的热烈讨论。然而,仔细研究发现,虽然带有一定的突破性,但是就本质而言,还是一种为了营销想出的“文字游戏”。

在一些中低端纯电动车型的配置表中,经常能够发现在燃油车上部分比较平常的功能,亦如ACC自适应巡航、AEB紧急制动,都被冠以了“黑科技”之名,甚至成为了产品的卖点。但消费者真正体验后,就会发现与大多竞品所带来的体验没有什么不同。

这场“虚火”,谁来浇灭?

而“续航注水”目前也在成为影响电动车普及率提升的主要痛点。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当下主流在售产品,NEDC综合工况续航里程动辄已经突破500-600公里。可在实际体验中,尤其是位于温度较低的冬季环境下,便会发现全部车型都会大打折扣,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超过40%以上的缩水。

的确,动力电池的化学属性、物理特性,是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但车企一味地追求参数数据的引人注目,将续航里程进行注水、虚标;加之相关销售人员,在向用户介绍产品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提前告知、注意事项普及,共同造成了用户的难以理解,与整个行业的乱象。

至于“甩锅”,典型例子或集中在特斯拉与理想身上。前者在多起车辆无故加速,最终造成严重后果的交通事故中,总是试图将原因归结为车主误操作所致。显然,面对近来仍在不断增加的负面,这样的做法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反而,正在严重影响这家美国车企,身处国内市场本就岌岌可危的“信任度”。

这场“虚火”,谁来浇灭?

后者操作更加令人费解,整个2020年,理想ONE被爆出了多起断轴事件,而其先后以硬件优化升级搪塞。最终,在整个行业扑面而来的压力下,才承认存在设计缺陷,从而选择大面积召回问题车辆。必须承认,作为刚刚实现交付不久的造车,类似“知错不改,后知后觉”的问题,并不应该出现。

最后,想要指出的乱象,还有目前正在重燃的最新一轮“造车梦”。与文章开篇提及的类似,它们之中必然有人是真的为了更大的发展,选择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这片更大的“蓝海”,力求企业端的质变。

但对于那些一车未发,仅仅想要借此机会炒作股价、市值,谋求资本热度的企业,只想说已有前车之鉴证明,过于投机取巧,只会被行业既定规律所反噬。上述种种顽疾,如果无法治愈,那么中国新能源市场距离真正的成熟,将还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需要一道“门槛”

近日,早已深陷舆论漩涡的特斯拉,还因“涉嫌暴露隐私”事件频繁登上热搜。先是一张国外黑客提取到其车内摄像头所拍摄的白天画面,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随后,有国内网友称,因信息安全问题,上海市暂停特斯拉牌电动汽车新车上牌业务,恢复时间未知。

这场“虚火”,谁来浇灭?

虽然不久后,第二条消息被证明“乌龙”,但特斯拉车内摄像头是否存在暴露隐私等问题,目前尚无定论。对于该事件,特斯拉官方也发表声明称:“驾驶室摄像头目前在北美以外的市场并没有激活。即使是在美国,车主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开启使用。特斯拉配备了全球领先安全等级的网络安全体系以确保用户隐私保护。”

只是,上述说辞看似无法获得大多人的买账,新华社甚至再次点名批评特斯拉:“车内隐私不是你想采就采。”本次风波背后,反映出的或许还集中在,当下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大肆兴起,由于没有相应的监管政策标准出台,从而造成了如此漏洞百出的现象。

介于此,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显示,为加强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编制了《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

这场“虚火”,谁来浇灭?

其中,明确提到了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应依法收集、使用和保护个人信息,实施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定重要数据目录,不得泄露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信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境内存储。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向行业主管部门报备。

除此之外,在征求意见稿中,也标明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应满足企业安全保障能力要求,针对车辆的软件升级、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建立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监测服务平台,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一致性。

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应明确告知车辆设计运行条件、人机交互设备指示信息、驾驶员职责、驾驶自动化功能激活及退出方法、软件升级维护等信息,解决智能网联汽车与传统汽车在操作、使用等方面可能产生的预期差异问题。

这场“虚火”,谁来浇灭?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应明确驾驶自动化功能及其设计运行条件。设计运行条件应包括设计运行范围、车辆状态、驾乘人员状态及其他必要条件;设计运行范围应包括但不限于道路、交通、电磁环境、天气、光照等。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应能自动探测驾驶自动化系统失效以及是否持续满足设计运行条件,并能采取风险减缓措施以达到最小风险状态。在自动驾驶模式下,智能网联汽车应能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及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安全行驶。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应具备人机交互功能,显示驾驶自动化系统运行状态,具备对驾驶员参与行为的监测能力。在动态驾驶任务需要驾驶员参与的情况下,应评估驾驶员执行相应驾驶任务的能力。车辆应能够依法依规合理使用灯光信号、声音等方式与其他道路使用者进行交互。

这场“虚火”,谁来浇灭?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应具有事件数据记录和自动驾驶数据存储功能,采集和记录的数据至少应包括驾驶自动化系统运行状态、驾驶员状态、行车环境信息、车辆控制信息等,并应满足相关性能和安全性要求,保证车辆发生事故时设备记录数据的完整性。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应满足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和网络安全等过程保障要求,以及模拟仿真、封闭场地、实际道路、网络安全、软件升级和数据存储等测试要求,避免车辆在设计运行条件内发生可预见且可预防的安全事故。

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可参考本指南申请准入。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相关规定组织开展准入申请受理、技术审查、应用评估、监督检查等工作。

这场“虚火”,谁来浇灭?

综合来看,这份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为当下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生产、测试、维护、监控,均设定下一道“门槛”,试图从根源上杜绝总是出现各类乱象的发生。而这,虽然对相关车企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设计、研发、制造要求,但是最大限度保证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总之,必须承认的是,无论“智能网联汽车”,还是“智能电动车”,当下都受到了车企与用户的追捧。只不过,炙热的环境同样催生了一股“虚火”,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与整个行业,要做的就是明辨好与坏,尽全力将其浇灭。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104/10I70249278C108.shtml

文章标签: 特斯拉 动力电池 中国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信扫一扫分享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