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资金链断裂已经停摆了半年的拜腾,终于迎来了新的转机。
近日,拜腾汽车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合力加速推进拜腾首款车型M-Byte的量产制造工作,力争在2022年第一季度前实现M-Byte量产。
根据该协议,富士康将提供先进制造技术、运营管理经验和产业链资源,全方位支持拜腾首款车型M-Byte的量产制造。
实际上,拜腾的量产进程已经一拖再拖。作为最早一批造车新势力之一,拜腾从2016年到2020年烧光了84个亿,首款车型M-Byte仍未实现量产。而由于资金链断裂,拜腾从2020年6月底就宣布进入为期6个月的重组期,在该期间,除骨干员工仍维持基本运营外,其余员工全部留职待岗。
在新能源的赛道上,拜腾早已失去了先发时机。随着蔚来、小鹏、威马等新造车企业逐渐被市场所接受,拜腾仍在困在原地。即便2022年实现M-Byte量产,拜腾真的还有机会吗?
富士康图的是啥?
为什么选择拜腾?
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刘扬伟称:“与拜腾合作是我们布局电动汽车领域的重要一环,我们将竭力帮助拜腾M-Byte早日量产,登上世界电动车的舞台。”
此前,在2020年10月16日在台北举办的第一届“鸿海科技日”上,富士康发布电动汽车底盘和软件平台“MIH EV开放平台”,并宣布2024年将推出固态电池。这被看作是富士康正式进军汽车行业的信号。
按照刘扬伟的计划,富士康未来不会生产整车,也不会打造自己的电动汽车品牌,但将在2025年-2027年间,为全球10%的电动车(约300万辆)供应零部件或提供服务。
有业内分析人士说,一方面,拜腾汽车首款车型已经走到了最后阶段,就差临门一脚;至于富士康,早前就已经宣布要进入汽车界,除了车联网、汽车平台的打造,现如今更是有望借着拜腾的现有资源,进入汽车圈。
表面来看是双赢的局势。但不容忽视的是,汽车量产绝非是一次性投资可以完成的。以贾跃亭一手促成的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简称:FF)为例,在经历了多次资金链断裂、融资、变卖资产、融资后,至今仍未造出一辆量产车。
富士康本身此前也有过一次失败的投资经验。就在拜腾汽车成立的同年(2016年),积累了丰富汽车零部件制造经验的富士康,联合腾讯公司与中国第二大豪车经销商和谐汽车开展合作,三方将在“互联网+智能电动车”领域进行尝试。仅一年后就宣布撤资,意味着首次尝试电动汽车生产失败。
最终,富士康回归了“代工”的初心,试图以底层硬件的开发为杠杆,再次切入汽车产业中,获取一些红利。
此次与拜腾的合作,富士康所强调的“富士康将提供先进制造技术、运营管理经验和产业链资源,全方位支持拜腾首款车型M-Byte的量产制造”,也就不难理解了。
拜腾还有机会吗?
拜腾还有挽救价值吗?
答案是肯定的。
“拜腾这家企业基础不错,也具备优质的资源,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并且有即将量产的车型,只是因为资金链断裂爆雷,同时,还有南京政府和一汽等国资背景背书,可行性要高一些。”有业内人士如是说。
但这个迟迟未落地的量产车型,还有价值吗?
M-Byte所公开的车型信息显示,整车除了保留概念车阶段90%的设计、采用全球首创的48英寸共享全面屏、BYTON Orbiters 旋转座椅等硬件设计之外,只是在人车交互系统上下功夫。
而在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三电”技术上,M-Byte电控系统由拜腾和博世合作开发,采用的三合一高效直流永磁电机,百公里加速为5.5秒(四驱版),采用的宁德时代电池,在NEDC工况下续航里程最高为550公里。无论从哪个角度的技术来看,这款晚了几年的“量产车”,已经落后于市场。
如何对将于2022年第一季度前量产的拜腾M-Byte进行技术革新和全面优化?这是摆在拜腾与富士康面前的一道难题。
2020年9月,拜腾曾成立了一家新的科技公司,命名为盛腾。据了解,盛腾将以产品研发和电动平台技术开发为主,而拜腾则将聚焦产品工业化生产和市场销售等业务,两者管理交融、业务互为补充。
彼时,业内猜测,盛腾汽车的成立,很可能是拜腾换个身份寻求资本市场的支持,重回造车赛道。
“盛腾接下来会合并到拜腾里面,接下来我们将以一体化的方式来和富士康进行合作。”拜腾联席CEO丁清芬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拜腾两位创始人毕福康与戴雷早已先后出走,放弃了这个一手创立起来的品牌,仅剩戴雷昔日的下属丁清芬独自坚持。而其运营团队及工厂已经停摆了半年之久,能否重新启动焕发活力,也并非易事。
摆在拜腾面前的问题,还有很多。
本文为中新汽车原创,欢迎小伙伴分享,媒体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作者及出处,谢绝任何媒体、自媒体以此文任何内容制作为视频、音频脚本,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101/8I70237294C109.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