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消息震动了半导体行业。
英伟达同意将以4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软银集团旗下子公司ARM,该笔交易也成为继软银集团于2016年以314亿美元收购Arm以来,半导体行业内最大的一笔交易。
(图片来源:英伟达)
众所周知,英伟达是一家人工智能计算公司,是全球可编程图形处理技术的领袖,其最有名的产品是GPU,由此还推动了计算机游戏市场的发展,重新定义了现代计算机图形技术,并彻底改变了并行计算。该公司的图形处理器可应用于各种各样的计算平台,如计算机、军用导航系统和视频游戏控制台等。随着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英伟达还专为自动驾驶汽车研发了端到端平台NVIDIA DRIVE,以加速自动驾驶汽车研发。那收购ARM,对英伟达的自动驾驶技术发展会有什么助益呢?
首先,可提升英伟达芯片的性能,以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动驾驶。
(图片来源:英伟达)
英伟达基于Xavier系列片上系统(SoC)打造的AGX芯片,是全球首个可实现商用L2+自动驾驶系统的芯片。到2022年,英伟达将推出DRIVE AGX ORIN芯片,预计其性能将超Xavier系列芯片的7倍,而此类芯片的核心都是基于ARM公司的架构打造。以ORIN芯片为例,其有12个ARM CPU核,英伟达称其为Hercules(大力神)芯片。该芯片将与英伟达下一代GPU堆栈结合使用,虽然英伟达尚未为下一代GPU命名,不过,很有可能是其最近发布的GeForce 3080ti计算机游戏GPU的衍生品。据说,该款GPU采用了三星公司的10nm工艺,性能提升了40%。在此基础上推出的芯片预计将实现性能更强的自动驾驶系统。
此外,英伟达虽然擅长处理繁重的计算任务,但是其芯片所需消耗的能源量很大。而对于汽车而言,特别是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在尽可能少消耗能源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处理从传感器和激光雷达所收集到的所有数据,更别说驱动一辆全自动驾驶汽车需要超过10亿行的代码。不过,ARM则擅长于简化系统。该公司的RISC架构被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汽车、iPhone手机等各种产品中,是一个简化的指令集,对于减少软件研发工作、降低电力消耗非常重要,最终可促进自动驾驶技术得到普及。
其次,与研发自动驾驶技术的汽车行业伙伴建立联系,助力英伟达更好地与伙伴合作。
(图片来源:ARM)
目前,ARM其实已经与很多汽车制造商建立了合作关系。被英伟达收购之后,此类合作关系将可以给英伟达带来新的客户。例如,ARM已经与丰田和通用汽车建立了合作,携手为自动驾驶汽车研发通用计算系统。此外,ARM在组建自动驾驶汽车计算联盟(Autonomous Vehicle Computing Consortium)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联盟中的其他成员还包括博世、大陆、日本电装、通用汽车、英伟达、恩智浦、丰田,目标是为自动驾驶汽车打造一个通用型操作系统,就像用于手机的安卓系统,用于电脑的Windows系统一样。而显然,ARM的技术将成为该操作系统的基础,而英伟达可能可以为图形处理和AI任务提供智能技术。ARM与英伟达联合,将可以为自动驾驶汽车带来一个集成式的方法。
此外,未来款梅赛德斯奔驰车型也将采用英伟达的平台,两家公司承诺将合作研发以ORIN芯片为基础的软件定义型汽车。鉴于该软件平台的研发还会以核心ARM指令集为基础,所以ARM将再次在集成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最后,协助英伟达提升自动驾驶汽车安全性。
(图片来源:ARM)
与此同时,在自动驾驶安全性领域,ARM也处于领先地位。该公司的Cortex A76AE是首个为自动驾驶汽车设计的CPU架构。该款处理器可专门用于处理激光雷达传感器、摄像头、自动驾驶处理、存储控制器、网络网关以及其他自动驾驶汽车支架生成的大量数据,还能处理百度、Linaro、AutoWare以及其他生态系统合作伙伴的软件程序。其与Cortex-A65AE处理器结合使用后,还可以实现感知功能。
因此,任何采用Cortex A76AE架构的芯片都会是行业内最安全的芯片之一,而且CPU核还会具有双核同步冗余等功能。凭借该功能,处理器可安全上锁,用户可安全地交付两款执行相同指令的内核。因为英伟达在宣布收购消息时表示,将在经Arm授权的产品中加入自己的技术,预计此类技术可能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也可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变得更加安全。
目前,英伟达已经是图形芯片领域的主导力量,也已经在数据中心芯片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在其进军自动驾驶汽车领域之际将在车载信息设备市场份额大于95%的ARM收入囊中,势必对于它的自动驾驶之旅是极大的助益。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009/29I70216075C601.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