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是新车以及全新技术的聚集地,各种创新甚至颠覆性的产品被摆上展台,汽车行业的风向就是通过这样的途径传递给消费者以及整个行业的。
在今年之前,车展上亮相的技术,多以汽车“三大件”为主。比如去年的广州车展,现代汽车就带来了全新i-GMP平台和获奖无数的CVVD发动机技术。凭借车展埋下的伏笔,北京现代在今年7月推出了全新一代i-GMP平台下打造的第一款车——第十代索纳塔。这不禁让人强烈感受到未来生活的畅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到了今年,车展上公布的全新技术已经来到“2.0时代”,也就是从汽车“三大件”到互联、智能技术的转变。北京现代就是当中最具代表性的车企。这家老牌合资车企,已经开启了从“汽车制造商”走向“智能出行供应商”的时代。而作为“智能出行供应商的初级阶段”,北京现代将从汽车产品的智能技术着手,逐渐提升驾驶者的出行体验。
我们还是用刚才讲到的全新一代i-GMP平台下制造的第一款车——第十代索纳塔举例。
从2.0互联,到更人性化的“3.0互联”
汽车互联的重要性并不是在这两年才被发现的,各大汽车厂商也一直都在发展自己的互联技术。
汽车互联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大家回忆一下:十年前,汽车上开始普及导航系统,虽然很难用,但至少预示着汽车开始与外界相联,我们暂且把它称为“互联1.0时代”;五年前,手机通过一根数据线,实现了与车机系统的互联。通过手机网络,驾驶者可以在车内进行周围设施的检索,实现实时下载想听的歌。然后是蓝牙连接、车机系统自带可实现手机的部分功能、语音识别的加入……这是“互联2.0时代”,它已经满足了人们驾车时对网络的基本需求。
如果说在“互联2.0时代”,驾驶者对互联系统的印象,还是一个没有情感和思维的“机器人”。那么在今天的“互联3.0时代”中,满足驾驶者人性化、个性化需求,自然是最紧迫的事情。
第十代索纳塔的车机系统搭载的是“第三代智能网联系统”。从2.0到3.0,第十代索纳塔互联系统最大的进步,就是系统可以更加人性化的服务驾驶者。比如驾驶者对车机说“我困了”,那么系统会自动打开25%的车窗、天窗会自动变成倾斜状态、空调外循环开启、播放愉快的音乐;如果驾驶者说“打开天窗/车窗”,系统会在打开天窗/车窗前先检查雨刮器状态再执行动作。
第十代索纳塔还有一项黑科技,它实现了“车家互控”理念,驾驶者可以在家中实现远程打开/关闭车门、车灯等功能。而在车内,则可以控制家中包括灯、智能开关、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窗帘等家庭设施。
这可能是“智能出行供应商”愿景的第一步,但却是从无到有的重要一步。
从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
与车联网一样,汽车的主动安全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对于安全的追求,人们是永远不会满足现状的。只有更安全,没有最安全。所以车企对汽车安全的投入占比很大。
几年前,多数汽车厂商的汽车安全还停留在以被动安全为核心的研发上,简单来说就是被撞之后的自我保护。而像现代汽车这样重视汽车安全的车企,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开始进行了汽车主动安全的测试,甚至是量产。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汽车上有很多传感器,它们可以感知到周围物体的距离、动向甚至是声音,而现代汽车就是依靠汽车上的这些传感器,研发了ADAS主动安全系统。简单说就是,利用汽车身上的各种传感器来采集车辆周边环境信息,无数个传感器在各维度配合工作,并巧妙融合、运用,建立起车辆周边的立体信息。然后根据信息,对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预警。
第十代索纳塔作为北京现代的旗舰产品,配备的23项ADAS智能安全配置,组成了L2+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其中,如NSCC基于导航的智能巡航控制、HDA高速公路驾驶辅助、LFA车道跟随辅助、LKA车道保持辅助、BCA盲区防撞辅助、LVDA前方车辆出发提醒这6项配置,是同级别车型独一无二的。
这些配置你可能 “永远用不上”,但它们得有。因为不论是“汽车制造商”还是“智能出行供应商”,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驾乘者和其它交通参与者的安全之上的。“车行万里路,安全每一步”,是永恒的课题。
很多朋友一定听说过“以驾驶者为中心”、“用户体验至上”这样的“漂亮话”。但就结果来看,很多“以驾驶者为中心”的车型,所谓的“以驾驶者为中心”只是调整了中控台的朝向,而真正的“以驾驶者为中心”则应该是用人性化的、极简化的理念去提高驾驶者的驾驶体验。这样能让“用户体验至上”不至于沦落为一句空话。而第十代索纳塔作为北京现代引入的旗舰产品,在智能出行上的造诣非常之高,相信这样一款真正意义上的“以驾驶者为中心”的车,会在市场中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文为企业供稿,供稿企业对文章观点及内容合规性负责。如有疑义或转载需求,请联系供稿企业。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009/25I70216474C107.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