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3日-15日,“2020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该论坛是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主办,世界汽车组织(OICA)、世界经济论坛(WEF)唯一支持的行业顶级论坛。本届论坛以“新变局新挑战新思路——引领中国汽车新征程”为主题,紧扣时代脉搏,求索突破之道,紧密围绕“十四五”规划,把控宏观产业形势,解析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动态。其中,在8月15日上午举办的“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化之路”分论坛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专家吴松泉发表了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专家吴松泉
吴松泉: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
根据会议安排,在这里就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广汽集团“十四五”发展策略的初步想法与各位交流,并借此机会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广汽的帮助和支持。
一、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当前,全世界正经历百年不遇之大变局,政治、经济、社会、科技都在发生深刻变革,其中最突出和最根本的因素是科技创新。十四五期间,第四次科技革命将更广泛、更深层次地改变整个世界,汽车产业也不例外。以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清洁能源为代表的新技术将推动汽车产业朝着“新四化”方向加速发展。软件定义汽车将促使汽车产业以远超预期的速度重新洗牌。产品形态、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产业生态、行业格局的革命性变化将日益显现。对中国汽车产业而言,在传统汽车领域,外资品牌经过百年发展,形成了较大优势,要想改变,难度较大;而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由于中国的率先发力,使我们有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如果把握得当,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是实现中国汽车变道超越的天赐良机,也是实现汽车工业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由于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地位及其强大的带动作用,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中国“十四五”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为重塑我国能源安全、信息安全乃至国际话语权带来新机遇。
二、 十四五期间产业发展环境
十四五期间,宏观环境的主基调是变化、不确定、复杂和模糊(简称VUCA)。总体而言,全球和中国经济均面临重重挑战,但相比之下,中国拥有更大机遇。
一是从宏观层面看,中国正在启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大战略,这将为中国汽车产业稳定快速发展创造良机。面对新冠疫情,中国发挥制度优势和产业链优势,狠抓“双统筹”推动经济迅速企稳回升,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地位愈加突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城市化进程加速、消费升级,今年即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国经济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为代表的三大核心战略区域、十大城市群未来发展潜力巨大,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推动国民经济加速转型升级,为中国汽车产业创造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二是从市场层面看,中国车市正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品牌竞争更加激烈,新的产业格局加速形成。根据IHS最新预测,2025年产销量将达到2800万辆,十四五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6%,虽然总量仅达到起点水平,但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活下来的都是精华。自主品牌传统燃油车受豪华品牌、合资品牌双向挤压,生存空间更加狭小;新能源汽车在政策、技术、产业变革等多方面因素刺激下,将在市场分化、结构调整中迎来高质量增长,预计2025年销量占比将达20%。此外,十四五期间随着数字化变革的不断深化,汽车价值链将整体后移,后市场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三是从行业层面看,竞争焦点从单一产品转变为生态体系竞争。以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更趋复杂化、白热化,自主品牌汽车原先凭借价格优势取得较高市场份额的状况再也难以复制。现在必须注重提升客户体验,构建全价值链营销服务体系能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明星车型,实现品牌向上,才能在外资品牌下压的情况下实现逆势增长。当前我们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品牌具有一定的市场先发优势,但是,如果不注重科技创新、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态体系,我们的优势就极有可能伴随国际品牌和科技大佬的联合发力而丧失。
四是从技术层面看,电动化与智联化融合发展,以客户为中心的个性化定制将成为新的汽车生产方式。聚焦软件定义汽车将成为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能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产业政策、法规标准日益趋严,倒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未来的汽车,将会集娱乐、休闲、工作、出行为一体,车内驾乘空间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科技将使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发展将在十四五期间取得重大突破,软件价值将超过硬件,从当前占比10-30%提升到60%,成为车辆价值的主要来源。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预测,2025年全球自动驾驶汽车(L4/L5)在新车销量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将达到3%。
三、 广汽集团十三五发展情况和十四五发展策略
十三五期间,广汽集团全面实施“1513”发展战略,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坚持自主创新和合资合作不动摇,积极推动“电动化、智联化、国际化”突破。2017年,广汽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整合全球优秀资源,积极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力,倾力打造了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产业园规划形成智能制造区、创客区、汽车小镇等三大功能分区,目前已投资450亿,占地7500亩。智能制造区包括已建成投产的广汽新能源智能生态工厂,以及正在建设中的电池、三合一电驱动系统等整车和核心零部件项目。创客区以打造开放、创新生态系统为目标,目前已吸引广东省智能网联创新中心成功落户。汽车小镇定位于智慧交通和智慧生活示范区,2021年投入使用,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生活的最佳应用场景。广汽新能源公司通过聚焦纯电专属平台打造,和智能网联技术的整合创新,先后推出了Aion S、Aion LX、Aion V等广受市场好评的明星车型。广汽新能源首次实现了“大规模+定制化”的生产模式,车型的私人定制比例从Aion S的50%,提升到了Aion V的95%以上。今年1-7月广汽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47%,已跃居行业前三。
十四五期间,广汽集团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和合资合作不动摇,持续通过改革创新,强化全价值链能力,塑造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核心技术研发体系。一是加快智能网联技术开发,构建智驾技术、智联终端、云平台、智慧座舱及电子电器架构五大支撑平台,掌握AI人工智能、5G、软件定义汽车、大数据、信息安全及整车架构6大核心技术,力争2023年实现L4级自动驾驶的区域示范运营。二是以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为核心,围绕GEP2.0纯电平台和全新GPMA架构,持续打造高品质纯电车型和混动车型,2025年实现自主品牌全系列产品电气化。
(二)聚焦主业夯实整车根基。广汽集团坚持自主创新和合资合作“双核”驱动的发展战略,对整车板块采取“两优两专一稳一突破”的发展策略,做强做大整车板块。“两优”是持续推进与本田、丰田公司的合作广度与深度,做大做优广汽本田、广汽丰田,打造国内一流的标杆合资企业;“两专”是充分发挥JEEP、三菱世界级专业SUV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将广汽菲克、广汽三菱打造成为国内汽车市场,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品牌;“一稳”是把握行业发展大势,对广汽传祺采取稳中求进的策略,聚焦混动化技术方向,打造差异化新优势,持续推进品牌向上;“一突破”是专注极致用户体验和服务,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持续发力、加快突破。
(三)创新发展移动出行。顺应汽车产业共享化发展趋势,广汽将以“立足湾区、面向全国”的核心策略,聚焦打造大湾区移动出行引领者的定位,着力拓展移动出行细分市场,探索提供“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为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搭建全新平台,融入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领先的出行服务新生态。
(四)构筑支撑整车板块发展的零部件体系。一是“自己干”,聚焦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解决“卡脖子”难题。正在自主研发的叠型低钴超级硅电池,能量密度达275瓦时每千克(Wh/kg),量产后将率先进入动力电池“硅时代”;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研发正有序开展,计划2020年内小批量示范运行;自主研发石墨烯超级快充动力电池,可实现8分钟内完成电量从5%至85%的快速充电。二是“一起干”,抓住“新四化”发展机遇,顺应软件定义汽车趋势,通过并购、合作、联盟等方式,加快布局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电子电器等软硬件融合的新兴业务,塑造零部件板块长期竞争力。
(五)提升商贸金融服务竞争优势。围绕主业优化商贸业务布局,积极推动业务整合,创新营销模式,做精传统经销商、做强汽车物流业务、做活汽车后市场业务。构建金融生态圈,强化产融协同,为服务汽车主业和实现集团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六)加快推进全面数字化转型。集中资源,聚焦营销数字化应用场景,为业务赋能,以数字化精准营销和个性化特色服务打造卓越的客户体验,塑造广汽品牌差异化竞争优势;逐步打造全价值链智能运营体系,提升整体体系竞争力;之后,通过对“人、车、场”大数据的挖掘和应用,促进产品/服务数字化以及数据产业化,向数据驱动的科技型公司转型,构建新时期发展新动能。
十四五期间,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关键机遇期。广汽集团将把握时代机遇,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载体,加快推动“电动化、智联化、国际化、共享化和数字化”,加速从汽车制造型企业向移动出行价值创造者的战略转型,与各位携手共创中国汽车工业智慧、绿色新时代。
谢谢大家!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008/15I70206156C108.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