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自达CX-30的产品定位应该会比一汽马自达的CX-4略低,售价极有可能锁定在10-15万元。从CX-4和马自达3刚发布之后的市场表现来看,它至少有机会成为一条搅动市场平均售价的鲶鱼,15万级SUV的车型真的有机会迎来更大尺度的终端降价。
近两天以来,关于马自达CX-30的小道消息有很多。从最新的资料来看,马自达CX-30是定位在CX-3与CX-5之前的一款紧凑型SUV,将在长安马自达正式国产,极有可能在今年6月份正式上市。
为了验证这一消息的真伪,我们特意查询了长安马自达的官网。还别说,长安马自达官网的车型展示里还真就添加了马自达CX-30的相关信息。尽管具体的车型参数和指导售价尚不明朗,但从马自达在华的现有产品布局不难推测,马自达CX-30的产品定位应该会比一汽马自达的CX-4略低,售价极有可能锁定在10-15万元。
看到这,也许有朋友会问,不是前两天还说闭关两年不推新车嘛?怎么一心搞转子发动机的“理工男”也TM忽悠人!确实是这么说过,但是马自达CX-30是不是新车还真不好说,因为在说出专心闭关之前,这款车型就已经亮相海外车展。
两厢马3?
从车型命名来看,这个CX-30多少会有些迷惑,因为马自达之前的SUV产品基本都是CX后面放一个数字,无论是较早放在长安马自达的CX-5还是后来放在一汽马自达的CX-4,一位数字似乎已经成为马自达国产SUV的命名法则,就连最后以进口形式放在中国市场销售的马自达CX-3也没能例外。
按照现有资料,马自达CX-30是基于马自达3为基础打造的全球车型,定位是一款紧凑型SUV。造型方面,它采用了魂动2.0设计理念,依旧以年轻运动为主打。在尾部设计与CX-5较为类似的情况下,马自达CX-30的长宽高分别为4395/1797/1545mm,轴距为2653mm。
从造型设计和车身尺寸不难看出,它的定位必然要高于现有的CX-3。想想也能理解,毕竟CX-3的存在感比较弱,在进口车型手机为14.98-15.98万元的情况下,国产后的销量和利润还真就不好办。
内饰方面,马自达CX-30延续了家族式设计风格,同样以简约时尚为主打,整体中控台布局偏向于驾驶员一侧。中控液晶屏集成了多媒体系统,并同时兼容苹果CarPlay。设计这东西从来都是见仁见智,家族式风格确实容易“整齐划一”,但也确实是汽车厂商节省研发成本的一大利器,很难说清它对于消费者究竟是“利”还是“弊”。
无论设计和配置究竟怎样,单从血统和基因来看,它确实像是一辆两厢版马3。从新一代马3在中保研的碰撞成绩来看,马自达汽车产品的安全性还是比较不错。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便它就是一辆彻头彻尾的两厢版马3,也会受到消费者的认可。
市场鲶鱼
当然了,认可归认可,再靠谱的产品也要放在相应的市场竞品中横向对比之后做出选择。
以当前的市场行情和它当前的产品定位来看,它的竞争对手极有可能是广本缤智和丰田奕泽。虽说在车身尺寸上比缤智和XR-V略有优势,但马自达的后排空间大家都是清楚的,轴距稍稍领先的情况下能够和缤智和奕泽打成平手就不错。
与外观和空间相比,它最大的亮点可能在于马自达固有的操控和相对比较受欢迎的“创驰蓝天”动力。就我们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马自达CX-30极有可能搭载2.0L创驰蓝天G系列发动机(马3同款),高配车型可能会搭载压缩比为16.3:1的创驰蓝天-X系列发动机。据业内分析人士猜测,即便是新款2.0L发动机也跑不过思域1.5T发动机,但很有可能具备更高的热效率。动力提升是副业,重在省油。
几天之前,马自达(中国)曾在其官网公布在华零售数据。官方数据显示,马自达3月份在华终端累计销量为7644辆,同比下滑26.8%。尽管其销量下滑幅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但与3月销量分别为6.04万辆的本田和10.18万辆的丰田相比,马自达的销量数据可不是一般的低。
在刚刚发布“宏伟”目标的情况下,一心钻研技术的马自达首先要解决的还是生存问题。在前三月累计销量为36351辆的情况下,马自达品牌近一半的销量是由总销量17326辆的马自达3扛起。马自达品牌力偏弱,靠产品推动销量的问题依旧明显。在整体销量下滑较快的情况下,马自达或许真的需要新产品的驱动和刺激。
缤智、奕泽、探影、逍客,当前的15万级别SUV市场可谓是打的火热,或许你对马自达CX-30的产品特性并不感兴趣,但是没关系。从CX-4和马自达3刚发布之后的市场表现来看,它至少有机会成为一条搅动市场平均售价的鲶鱼,15万级SUV的车型真的有机会迎来更大尺度的终端降价。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005/25I70182472C107.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