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2024第四届汽车智能底盘大会
  • 2024第五届汽车电驱动及关键技术大会
  • 2024第二届中国汽车与CMF设计大会
  • 2024泰国汽车市场深度考察(第二期)
  • 第六届汽车新供应链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 > 正文

朱明荣:关于汽车产业中长期人才发展战略的思考

盖世汽车综合 朱明荣 2020-04-28 16:45:30

朱明荣:关于汽车产业中长期人才发展战略的思考

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明荣 

一、宏观经济形势与汽车产业走向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主要经济指标看,宏观经济运行虽有压力,但基本保持稳中有进,汽车行业作为整体经济中的一环,也一直保持着在实体经济中的活力。

从产业的走向来看,全球车市持续低迷,宏观经济运行仍有压力,中美贸易摩擦处在不确定性中,中国汽车产业无法独善其身,汽车产销量28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产业整体缓慢前行。带着观察和思考展望未来,每一次大的危机都伴随着革新和突破,当前经济的逆周期调整,给汽车产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仍大有可为。汽车产业在转型升级,汽车人才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

面对当前的国际和国内发展形势,我们如何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为此,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携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汽车界和人才界相关专家,组建了20多人的专业研究团队,调研了一汽、东风、上汽、广汽等主要整车企业和航盛、盛瑞等零部件企业,对我国汽车产业人才的现状做了客观分析,对今后5-10年中国汽车产业人才发展的总体趋势、人才需求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预测,提出了我们对人才发展的战略思考,对汽车人才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汽车人才发展现状

(一)汽车人才队伍的基本特征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汽车人才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人才是企业第一资源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汽车产业人才队伍规模迅速扩大,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的不完全统计,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从业人数从2001年的150万达到了2017年的534万人,其中研发技术人员的占比从2001年不足14%提高了23%以上;汽车人才结构日趋合理;汽车企业用人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目前汽车人才队伍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整车企业的人才集聚度较高,本土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和35岁以下的年轻人成为人才的主力;二是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依旧拥有人才优势,是中国汽车产业的中流砥柱,其人才流动对整个产业队伍建设和技术进步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外商投资企业对本土研发工作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出现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数量双增长,与内资企业的人才竞争已成为常态;四是“造车新势力”企业加入“人才大战”,传统汽车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

(二)汽车人才转型发展需求

1、新技术革命将对汽车产业产生全面的影响,未来中国的汽车产业将加快向“新四化”方向发展、生产方式向充分互联协作的智能制造体系演进、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将更加紧密,未来汽车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都将发生新的变化。

2、随着整车企业从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的转变,带来对从业者和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的新变化。

3、随着零部件企业向着“专、精、特”发展,使得中小型企业对人才质量和数量要求更高。

4、目前汽车人才的队伍结构呈现宝塔型,即从基础蓝领、中层白领到高层领导者,数量逐层递减。随着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未来汽车人才队伍的结构将会向纺锤型发展。

(三)汽车人才工作的突出问题

新的产业发展形势,使得汽车人才工作面临新情况和新问题。

1、人才总量不足,流动频繁,人才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目前,汽车人才培养的速度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要;产业的跨界融合,对高端复合型汽车人才的需求更旺盛,无论是技术研发类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还是高技能人才,复合型的知识结构需求更加凸显。

2、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面临改革,加快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势在必行。政府的人才职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尚未成为人才开发的主体,同时,市场化程度不高造成人才分布不尽合理,户籍、区域、编制、所有制等因素影响了人才的流动。

3、人才工作理念尚未随着产业发展而更新,产业重构带来了汽车人才定义动态更迭,对汽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汽车行业人才共享模式的探索开始出现,对人才共享模式的创新需求持续高涨。

朱明荣:关于汽车产业中长期人才发展战略的思考

朱明荣:关于汽车产业中长期人才发展战略的思考

三、汽车人才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新技术革命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

新技术革命将对汽车产业产生全面的影响,未来中国的汽车产业将呈现产品加快向新四化方向发展、生产方式向充分互联协作的智能制造体系演进、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将更加紧密等新的发展趋势,汽车业将成为既“古老”又承载着未来众多领域技术进步与应用的战略新兴产业,这些都对汽车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新要求,未来汽车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都将发生新的变化。本轮科技革命进步的速度前所未有,要求人才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本轮汽车产业跨界融合的速度前所未有,导致大量其他行业所特有的人才特征在汽车人才身上出现;人才工作内容及能力需求变化的速度前所未有,新兴力量大量进入汽车产业,汽车人才的工作内容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

(二)创新汽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人才竞争关键是体制机制的竞争,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才能在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汽车产业变革中抢抓机遇、赢得优势。一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为基础,形成协同育人模式。二是改进人才评价机制,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推动人才“帽子”、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真正使人才能够始终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三是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打破户籍、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区域、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人才协调发展,四是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通道,完善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的激励办法,让机构、人才、市场、资金充分活跃起来。同时,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发展定位、发展基因,人才本身发展也有其自身规律,“人才大战”、“人才内战”不可取。

(三)汽车人才发展理念需与时俱进

用人观从“我拥有”向“我聚集”转变,加强人才合作共享模式探索。产业转型背景下,汽车产业快速变化,需要企业组织更具敏捷性、创新性。跨行业、跨企业的频繁、多元合作将成为解决矛盾的常用手段。未来产业跨界、人才跨界成为新常态,跨企业的人才合作与共享也成为一项新课题。企业使用人才将从“人才雇佣制”向“人才共享理念”转变,人才共享可以从更广的角度、更大的范围、更高的效率来配置人力资源。

(四)汽车人才培养需要共享+联动

鉴于目前我国现行的汽车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汽车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培养体系的创新,需要共享和联动。“共享”,应聚焦在构建学科发展新理念、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对未来人才需求趋势的分析、预判等方面;“联动”,应包括国家、行业与企业、学校的联动,企业与学校、社会培训机构联动,企业工程师与学校实训教师双重身份的建立。当前,汽车企业进入了人才定制的时代。如中国一汽集团公司总部、吉林大学联合挂牌成立的产学研融合发展创新机构“红旗学院”,正是结合汽车行业的发展和需要,构建更全面、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一种创新。

(五)重点人才工程

为支撑我国汽车产业应对全球化竞争的冲击,支撑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支撑我国汽车产业的历史性变革,由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共同编著的《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人才发展研究》,提出了我国汽车人才发展重点人才工程。即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工程、企业家人才扶持工程、新业态重点领域紧缺人才集聚工程、创新人才支持工程、大国工匠开发和技能人才培养工程、跨界人才集成工程、国际化人才开发工程等重点汽车人才强国工程。

其中,新业态重点领域紧缺人才集聚工程,目标是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到2025年,培养和集聚一批与新兴产业相配套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智能网联人才;任务是加强对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的引进,优化汽车学科设置,强化校企合作带动高质量人才培养,依托国家科技计划,统筹企业投入和社会资本,加大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技能领域的研发投入,促使优秀人才可以向以上领域集聚。

大国工匠开发和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目标是建设一批汽车行业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示范基地,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汽车行业工匠型人才;任务是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创新示范基地,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支持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鼓励企业自己创办大学、职业学校,实现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结合。目前,产业和人才规划指导政策频出,为智能制造技能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契机。

国际化人才开发工程,目标是结合国家教育改革试点,率先推进汽车产业人才教育培训的国际化,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工程师教育国际认证和工程师国际互认,建设全球性人才数据库;任务是实施本土人才国际化发展战略,发现并举荐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提升中国工程师的国际影响力。建设全球性的人才数据库,帮助中国企业集聚人才资源。推进专业技术人员专业能力的国际互认,为中国汽车工程师跨国家、跨地区流动提供保障。

*版权声明:本文为业内专家原创文章,作者本人对文章观点及内容合规性负责。如有疑义或转载需求,请联系作者。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004/28I70176167C108.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信扫一扫分享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