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NG软件公司亚太区产品总监 廖健良
首先,非常感谢今天有这个机会,盖世的邀请,让我来分享一下。刚才听到有非常多的嘉宾从联网、智能驾舱讲了非常多对汽车的愿景,希望有不同的发展。我想我的角度是从用户的角度,怎么去看智能驾舱,我们未来做怎么样的产品,这个产品最重要的是产生黏性,那么怎么样让黏性黏住人?重点是希望大家越来越懒,你们不依赖我们就没机会了,因为依赖产品越做越有黏性。
首先,我稍微讲一下,智能跟智慧最大的差别是什么?我们自己的想法,希望很多的机器、设备可以越来越智能,智能和智慧差了什么?情感很多的机器识别越来越好,那事实上,它慢慢变聪明了。变聪明,你很棒,真懂我,它知道我的情感,比如说生气,你不要生气,消消气,但是这种东西,情感在哪里?情感事实上是一个机器或者是一个设备不可能变聪明过程中变成“不懂你”,所以它的情感像刚才嘉宾分享的一样,这个情感是需要从多个设备和多个数据之间互相交错去整合出来,慢慢学习出来。
所以说我们认为,各个领域大家都在自己设备、产品方面智能化,从用户的角度来讲,怎么样黏住人,怎么样让我们的产品更懂,或者是更了解用户的意图,比如说大家讲的关键路线,或者是痛点,刚需,事实上这个点做到,才能把智能变成智慧。
在智能智慧里面,用户角度来讲有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智能可以分成两大类,出行还有生活能更智能一点,这样的话,用户可能会常用,可能是他的刚需。比如说第一个讲到出行安全,我们生活中,出行是连接所有生活之间,要不然的话就生活在自己的办公室,或者是在家里,那么中心是什么?出行,出行最最重要的是什么?安全。
现在上海不是有很多的出租车吗?后面现在开始有广告了,投射的广告,投射在后面的玻璃上,有点类似于进电梯以后做的广告。我想说,假设现在开车开的很专心,突然看到广告,碰到它,广告影响我,因为看广告造成事故。安全是驾驶过程中大家最期望的,假设行驶过程中忘记踩刹车,这就是不种V2B吗?我在看广告过程中,你也提示我了,我怎么样撞倒你,你要告诉我,踩刹车。
这种互动的安全,是不是在用户的场景更贴切实用?所以现在投广告,目前在很多的城市,很多的城市是跑马灯式的,那么怎么样保证从出发到目的地的安全,这个是最重要的刚需。所以我们认为智能是了解用户在看广告或者是出行过程中,怎么样更安全,提示,是最重要的。
用户还有什么需求?用户的需求永远不会被满足,以前没有地铁,有了觉得很好,之后有了共享单车,最高效是希望什么?最省时间到达下一个目的地,到达目的地之前,所有生活的串接不要断掉,现在正在开车,进了车以后继续开车,到了还是开会。假如说现在跟女朋友一直在聊,永远不希望被中断,不希望被中断生活中任何的场景。高效过程中保证所有的生活体验,有一个重点,比如说今天在开车,要赶飞机,虹桥机场去坐车,智能告诉我,高德、百度地图会告诉你,坐什么大众交通工具或者是打车。
事实上从用户角度来说更希望整合在一起,假设昨天吃的太胖了,应该是让我2+4,什么意思?我先到那边换四轮的打的,快速的到达目的地,或者是4+2,不同的交通方法。假设今天带来很多的设备,必须要去参展,可能是派车来接我。这种高效的东西,是依用户所处的环境跟他的目的不同,应该结合不同的推荐路线。比如说可能还有2+0,直接搭地铁,骑脚踏车到地铁,然后开车来接我。高效的定义,用户角度来讲,结合当下的目的状况去做不同的选择。
在出行过程中,还有一个用户需求是什么?更希望更舒适。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开车过程中,交互什么都要很强,事实上我们希望在做的过程中,应该是这样的,比如说在目前的乘用车市场上,都有人脸识别系统,抽烟了,告诉你不能抽烟,打电话了,我告诉你不能打电话,相反,这样的系统到乘用车,这个车就是我的,你叫我不能抽烟,不能打电话?不是很奇怪吗?用车市场,我们认为事实上可以做更多的交互的融入。
像我们公司提供给不同的公司做一些交互是什么?比如说开车,手语告诉你声音变大一点,这样手语告诉你声音量变小,这样的手语和机器去做互动,这个机器是不是懂我们?告诉我们什么事情呢?我们怎么样在驾驶过程中更有温度,更舒适,各种传感器应该是综合来理解用户的用途。
比如说小朋友都知道这个动作,不会忘记,而且也调研过,在整个紧急状态下,一个人只能记住几个动作,3.5到4个动作,因为你还要做,我有引导页,这样挥,来不及,根本不可以。
所以从用户需求来看,事实上用户舒适过程中,还有一个东西,比如说FaceID,调整座椅之类的,从用户角度来讲更希望像人一样跟我交互,更重要。
还有生活连接,不能断,第一个就是社交,像腾讯也讲了很多的社交。车内社交,我们自己在看,因为我们做了很多的调研,车内社交真的是OPEN的吗?假如说身边是同事,不同的对象应该是不同的模式,大家希望我在座舱里面,假设今天是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不同的环境,交流的内容跟交流的对象,是应该做区隔的,假设今天是一个人没问题,不是一个人的时候,事实上应该自动帮我,目前正在开会中,请开完会再播,或者是做更智能的东西,让用户用起来很贴心。
现在大部分的时间是把功能整合在一起放在汽车里,而现在应该是把不同的需求提供给不同的客户。前一段时间在日本,现在都在讲车联网做的很棒的东西,但是日本的市场很好玩,我过去在松下,目前为止,传统的导航车,在日本还是维持一样的销量在做,车联网这边的产品的量还是占非常小的一部分,大概在20%,30%不到,我们这边大批是20、30岁,只要摄像头没有超过8个就不敢叫车了,摄像头未来至少超过20个以上,一台车没有这样的摄像头,去做更多的传感,事实上这个车不够智能。
日本呢?老年化非常严重,50、60岁才能买最好的车,所以不需要太智能,所以说市场智能不起来。我想讲的是,每一个市场对社交、生活连接的方法、方向都不太一样,所以说我觉得,应该是按照不同的用户习惯去做不同的对接。当然从用户角度来讲,去连接智能家居等所有东西,连接的过程中,我们认为用户最关注的是什么?应该按照我的习惯,比如说前天很晚,今天也没有什么行程,也不一定要用车,这个时候车应该做什么事情?在家里车放着,为什么不让4S店去把车拖走去做保养或者是公司去做不同的服务?
在服务的过程中,应该是什么?因为现在的人,希望集中最大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这种杂事,就希望这种车联网、物联网去连接,自动的去把这些杂事做掉。像洗衣服,有了洗衣机按掉赶紧走掉,洗完就结束了。我觉得在生活连接的便利性,更多是怎么让时间最大化,琐碎的时间是车联网、物联网要去解决的,挤出更多的时间,让用户更多去享受生活。
娱乐这边也是一样,无非是离不开大家一起K歌,Patry,直播,汽车直播用在哪个方面,有没有想过?已经有一部分的汽车在吉县运动和比赛上已经做过一些直播。这个例子不是说一定要去接直播,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车这个载体慢慢变成自动驾驶以后,应该提供更多层面不同的服务,让用户觉得我是很舒适在使用这个产品的,而不是单纯的工具。
现在最大的问题,车,一直被定义为工具,而不是一个服务。所以我们致力于把驾舱变成服务的承载物,让用户不同的场景中不断会打断。所以整体来讲,我们认为整个驾舱服务里面,一个功能比如说开、关灯也是一个功能,服务是多个功能集成在一起。比如说到餐厅里去点残,服务就是不一样,服务就是场景。过去用车场景很单纯,A到B地的移动,到了,这个车就跟我没关系了,要不然是装物品送过去,结束。
为什么大家现在讲场景?原因是因为车已经不是单单纯纯的交通工具,是交通服务,是保证服务的体验不要断掉的增值内容。所以说,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可以看到,怎么让服务做好?可以从这几个点去设计我们的驾舱,甚至去设计我们的服务产品。
首先可以肯定,大家都提到像刚刚有嘉宾分享到的,用车前后怎么样,我们想讲的东西很简单,比如说我今天的驾龄5年还有5个月,用车前后,是不是有不同的提醒内容?
驾龄就5个月或者是刚开始开车,我更希望关注的是什么?开车过程中要注意速度,可能希望所有转弯信息很明确,让我知道怎么转,甚至是事先定好目的地,但是驾龄5年的人,更希望的怎么让我少扣分,这个可以暂停一下,没关系,不会有人来抓我,信息是不一样的。
这样大家觉得,这台车真的是懂我,驾龄越长,已经不在乎平常开车过程中的基本信息,更在乎的是怎么样让我提供小方便,捷径应该怎么走,更快,小巷子穿的更快,新车穿过去,他说这么烂,让我穿这么小的小巷子,让我差点撞到别人。
不同驾龄的人用车场景不一样,所以驾龄上做过一些用户分为,还有剖析用户习惯地给到不同的用户不同的信息。
用户目的有不同的场景,大家看到这是买车的场景,非常好玩的事情,有人买车,在中国有人买车是为了什么?约会,也会有14.2%,两个人的世界。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当然大部分是为了通勤、工作。
用车目的不一样,不管是情景灯,或者是环境灯,比如说今天来接你,车一排,根本不知道谁,我的车外怎么样跟人做互动?这样的互动,让驾驶车的人很难接到女朋友,或者是你的客人。你不觉得接人过程有的时候很复杂吗?比如说到虹桥机场,接客人,一排车,北京机场也是一样,怎么样快速定位到这个人很快就走?实际上很复杂,电话你是哪一位,然后找到什么样的车。
事实上在目前的车已经蛮智能的,做了很多的内容,怎么样串成一种服务?是我们可以去思考的东西。
另外,个性化的事情,比如说大家对颜色这种东西,为什么一直强调车开始走向个性化、不同设计的原因?我们都知道,有一个动物叫牛,西班牙用红色斗牛,有人认为红色很开心,根本不是警告,有的人可能不同的颜色对每个人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们认为有一个标准以后,给更多的用户区做不同的选择、设计,让他自己喜好,颜色进行更安全的调整,不同的类型的仪表信息样式,这样在使用过程中,在设计场景过程中,更舒适,让用户更安全的去驾驶。
还有一种,比如说在角色上,设计不同的场景,坐在哪里,每一个都是独立的空间,是不是应该让他不同的词作内容?举一个例子,一样是汽车导航或者是汽车音乐,导航过程中,副驾应该是操作,目的地,后面的乘客应该做什么?跟这个有关系的信息引导或者是跟交通有关的游戏的互动。
整个车是怎么样连接在一起?不互相干扰,又互相连接,四个座舱各做各的,基本的连接以外,应该保障每一个生活场景面前,上车接上我,下去的时候,这个连接不要断,另外一个乘客在连接过程中在学英文,英文也不能断,坐上车以后到下一个目的地还是不能断。所以核心的重点是,怎么样保持生活的习惯跟动作的连接,不断的情况下,让驾舱变得更智能。
还有用车地点,指的是什么?在到达或者是用车过程中,在很熟悉的地点,使用的东西应该是优惠券,哪里打折,如果新到一个地点,或者是从来没有去过的地点,应该是当地热度最热的点来推荐给你。所以说我觉得,一个是居住区,什么最新鲜,因为最熟的地方,可能在生疏区,不常过去的,当地或者是最热的景点或者是餐厅引导客户去做。
这样的体贴,会让客户感觉到小温馨的产品动作,是黏住用户最重要的一种手段。
所以说刚才看了这几个点,从地点选择,用户的角色的选择,从用户的习惯培养跟生活连接,希望生活的环境都不会断掉,这样的产品,可能会比较容易去黏住用户的。
整体来讲,刚才讲的这几个点,重点是什么?人还是自私的,因为我们是人,所以希望所有设备,智能手机、智能车一样跟人一样跟我交流,竟然要拟人的情况下,更多的跨界整合,就慢慢形成了。所以说,像刚刚几位嘉宾讲到怎么样去跨界,集合更多的东西,跨界整合是两种,因为客户需求去整合别人的内容、产品进来,另外一部分可能是把自己的能力尽量开放给别人,这样互动流动。大家常常讲大数据,数据要流通才能叫大数据,更开源的数据,才有办法形成数据的整合。
你可以看看整个汽车电子的趋势和未来,一个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辅助系统开始普遍化,ADAS功能从一开始的几项到现在20、30项,功能已经是各家定义的都不太一样,也在普遍化。普遍化有什么好处?生存越来越多,生活的场景不断掉,它的生活服务的载体,所以一定是互联网化的。
所以整个汽车电子都是朝着,怎么样让它更懂我。它们彼此之间做连接,交互,再一个就是互联网化,
这个生态指的是什么?更多指的是怎么让一个开放出去,一个结合进来,所以我们希望无缝连接,比如现在的汽车和手机这两个,很多人现在进了车就把手机放上去,最好就是进到车以后忘掉手机,手机不要拿出来,为什么每次拿出来的原因是车还不够智能,没有智能手机耗用,没有这个效率,所以最大的冲突点,在于把车内部的娱乐系统或者是智能驾舱一直跟手机在做对比,我的观点是,这没有什么好对比,因为它的载体,用的东西是移动,车也移动,哪一个是手机比不上的?比如说它的音响,它的安全舒适的感觉,整体的效果感觉,为什么去看电影而不是去拿手机去看?体验感不同,大家慢慢的不一样,大家就会慢慢的不看手机了,假设方向盘指示很好,慢慢很多的东西会被取代掉,一切都因为现在还不足够好。
最后,我们看看趋势的产品是什么?在看的过程中有一个重点,刚刚讲的,趋势第一个可能是开放,联网,第二刚刚讲的,在更多的互动上,在产品上,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建议?无非是开张明题提到的情感,智能+情感=智慧,让自己的产品很智慧的话,我们认为从这几个方面,这个智慧不是我说了算,我们做的更多的是共算产品设计。过去像我们公司得到整车厂的明确需求以后开始动,但是现在我们不是这样,现在更主动的是业界需求、动态,甚至是提案,给到汽车或者是硬件公司早期的规划设计里面,一起去共创产品,因为现在的迭代更新已经更快了,因为互联网造车一年就要把车搞出来。
那么手机呢?以前的手机,也是一年,1、2台,现在一年可以十几个机器,每一个开发周期1、2个月就搞定。所以共创最主要来源是谁?铁粉粉丝,跟我们一起去营造这个产品,这个产品至少有第一批用户用了。
为什么提到千人多面呢?做到千人千面太难了,我们更多是千人多面,人还是分几类嘛,像星座就十二个,我们认为,现阶段3、5年来,不管数据怎么算,可以做到千人多面,这几面的人是这样的习惯,去做集合,也会让用户产生黏性。
第三现实,真实世界是工程,虚拟世界是一个高富帅的公子哥,所以现实虚拟用层面去呈现。虽然在现实世界中,说到我的形象,假如说是高富帅形象,车在踩下去的时候,虽然我开的是低端的经济型用车,但是脚踩下去的声音是跟法拉力一样的声音,这样的效果,是不是可以营造起来?不管开什么车,但是虚拟环境里面有不同的感受的。比如说现在的手机,很多人买步步高,但是是苹果的外壳,人家看起来像苹果。
整体的信息的互动,还有拟人交互,所以说我们认为,交互不是单单一个语音很强,更多是不要接电话,影像识别是不要的意思,也听到语音是讲不要的意思,整体讲三四个一综合起来,就是不要了。讲话一样,三四个不同的声色,给用户的感觉,拟人的效果。
所以说,我们希望在整体的产品上,更多是协助硬件公司,然后提供更好的整合,把更多声色的信息整合在一起,提供更拟人的交互,拟人就是智慧,智慧就比较容易黏住,最后观赏一下我们公司在车上未来变化的改革。
(本文来自2019世界车联网大会,根据现场速录整理而成,如有错漏,敬请告知。)
敬请关注盖世汽车“2019世界车联网大会”直播专题!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912/5I70144104C601.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