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关于俄罗斯封杀中国车的事件越演越烈,似乎对我们很不公正,但我们一定要反思问题,不可盲目怨天尤人。
中国汽车出口是长期的战略,而非战术性目标,因此要求出口的节奏和重点有所控制。否则欲速则不达。
1、俄罗斯为何封杀中国车?
A、中国车与俄罗斯本土车辆的利益碰撞。
我们目前出口俄罗斯的轿车并非先进的产品,主力车型与俄罗斯本土车型形成直接的竞争,这必然遭其反抗,类似碰撞门、偷税事件等很正常,抵制中国轿车合乎俄罗斯利益。
随着近几年中国汽车进入俄罗斯数量日益增多,俄罗斯“国产汽车”与“中国汽车”的矛盾,正在逐步公开化,甚至局部升级为正面冲突。
上半年俄罗斯汽车销量增长28.7%(包括进口二手车),达118.4万辆。其中,国产汽车销量为30.47万辆,占国内市场销量的25.7%,大大低于去年同期的41.3%。
1至8月,外国品牌汽车在俄销售同比增长66%,达到100.5万辆。其中,增幅最大的是中国奇瑞轿车,增长5.8倍,销量达24866辆。增幅第二的是美国道奇,增加3.1倍,销量为1662辆。
从上面两组数据看,中国的出口成为抑制俄罗本土汽车的发展的一个替代因素。从俄罗斯媒体上看,中国汽车被宣扬为俄罗斯的汽车衰落的替罪羊。
B、中国其它商品出口的阴影
中国的出口已经成为世界的价格稳定器,中国东西太便宜了,前期的俄罗斯烧中国鞋事件就体现出中国的超低价竞争的恶果。
C、中国车辆出口的不规范性
国外消费者受到中国小批量出口车的影响较大,服务跟不上,成为投诉重点。由于企业规模小以及处于控制风险的考虑,很多国内汽车企业不敢在出口国投资建立销售和维修渠道,大多授权给当地代理商买断经营,这种模式带来的后果导致国内企业和出口国消费者之间存在脱节,无法在第一时间沟通消费者意见,中国车的品牌形象由此严重受挫。而且无从获取售后服务带来的利润。
2、俄罗斯封杀的车型-中国乘用车
目前听到的封杀事件主要针对于乘用车,而商用车的封杀事件很少,矛盾不激烈。我们商用车的国际竞争力超强,产品受到俄罗斯的认可远高于乘用车。乘用车企业要反思为何不同待遇。
3、自主品牌轿车的强心剂--海外市场的分田分地
自主品牌的优势在于国内外两个市场均有较大的机会,而合资品牌受到的制约很大。在国内市场合资品牌快速下压的背景下,自主品牌快速发展海外市场是明智的战略。
A、但目前的急躁心理很危险。
目前几乎所有的自主品牌据轿车企业言必称出口。甚至刚上市的轿车就宣称要有一半的出口。
我们会造轿车吗?肯定会!但差的很远。我们的设计还有很大的缺陷,需要持续的改进,需要耐住寂寞。不能刚造出来就忙于出口。甚至国内还没上市,出口的计划已经落实,把国外消费者作为实验品很危险。
B、狗熊掰棒子-糟蹋市场
前期的海外市场表现如何?前期的中东、北非市场的自主品牌出口表现很好,近期怎么没人提了?不是市场的问题,而是我们没有站稳,没有有效的做大。
自主品牌的出口仍然是以开辟新市场为主,但世界市场可被开垦的将越来越少,传统海外市场并未形成有效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新市场的开拓也必然是过度开拓。
4、自主品牌需要在国内市场真正做强
国内市场是竞争的主战场,其竞争远比海外市场强烈。自主品牌真正的竞争力是靠国内市场锻炼出来的。
新进入轿车企业慎谈出口。国内市场的沟通环境好,车辆的问题能够及时的改进弥补,减小对消费者的伤害。动不动就是出口领先型战略,最终是糟蹋市场,也是糟蹋自己。
单纯开发海外市场成就不了百年老店,随着未来的国内竞争激化,国内市场被淘汰,海外肯定没有活路。
5、新品必须国内上市半年后才能出口
新品的问题很多,大家都心知肚明。目前不管是洋品牌还是自主品牌,新车问题太多。因此出口海外的必须是经过国内市场验证的可靠产品。新品牌在国内上市6个月后才能出口是合理的要求。
6、自主品牌强化俄罗斯市场的产销体系建设,需要共同的努力
俄罗斯的工业化组装的许可证是提升中国汽车企业对俄罗斯市场有效布局的重要步骤。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未来国际竞争力会快速提高,对俄罗斯市场的开发需要长远眼光。10月我们乘用车出口俄罗斯6161台乘用车,其中轿车4700台,这个数字似乎很大,但如果持续类似目前的出口方式,俄罗斯产销体系建设问题不得到解决,我们将把俄罗斯变成第二个中东、北非等游击市场,这将是自主品牌最大的损失。
我们自主品牌厂家必须强化自律,逐步的在俄罗斯的体系建设上取得突破,否则怨天尤人或者游击式开发都很危险。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701/28I12221C302.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