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成熟市场前的七大特征
编者按: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变局。大家普遍认为,中国属于新兴市场,与成熟市场还有一定的差距。成熟的市场两大最显著的特征是低增长率与高集中度,中国汽车产业这几年都保持比较高的增长率,而且集中度还不是特别高。从这两点看,现在中国市场可能还属于新兴市场,但一些主要的市场特征已经向成熟市场的方向发展了,我们把它定义为“准成熟市场”。在由新兴市场向“准成熟市场”转变的阶段讨论将来可能出现的产业大变局应该很有意义。
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四位专家,其中一位是大家都熟悉的贾新光老师,还有我们业内的专家钟师,另两位是《汽车商业评论》杂志创办人及主编贾可,Global Insight汽车行业高级分析师曾志凌。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参加今天话题的讨论。
盖世汽车网:我们先看第一个市场特征,中国市场新车型推出的速度越来越快,更新换代和改款的周期——也就是车型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我不知道贾新光老师您怎么看?
贾新光:我觉得这是一个表征现象,不是市场成熟的标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家想用更新的产品来吸引消费者。
盖世汽车网:十几年前桑塔纳很少推出新车型,现在市场情况是怎么样的?
贾新光:成熟市场的特征是基数很大,增长缓慢。另外一个就是有较固定的更新频率。第三是二手车交易超过新车。中国旧车市场还没有超过新车,说明基数还不够大,只是增长比较快。新车投放是市场竞争激烈的表现,不能说明市场已经成熟。
钟师:就像越穷困的家庭就可能越多生子女,但是劳动力素质未必就很高,我觉得与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比较相似。
贾新光:对,就是说城市养两三个很吃力,但是农村十个八个还能养,这不是正常状态。
盖世汽车网:曾老师您怎么看?新车型的推出速度加快,车型生命周期减短,是不是说车企对市场的判断是必须这么做才能保证他在这个市场的地位?07年大概推出了多少新车型,比06年增长了多少?
曾志凌:去年我们光轿车这部分大概有50多个新车型推出。在国外的成熟市场,一般是五年换一次。我们国内的速度比国外快,是因为小改款多一些,像刚才贾老师讲的表征现象多一些。实际上这种所谓的换代,底盘和发动机不会做很大的更改。
贾新光:我想再补充一下,美国现在的汽车企业也就十几个,每年每家可能推出十个车型。中国轿车企业四十多家,平均每年每家推出三四个车型,新车型就会比国外的成熟市场多了。就是说一个公司新产品的数量,和全国总的车型数量有这么个关系。另外在所谓的新车型里面也有很多小改款车型。第三,新车型的增加和某些刚进入这个市场的公司有关,他们先是投放一两款试水,然后逐步增加。
盖世汽车网:不知道曾老师有没有比较国外的情况,例如欧美新车型的推出速度是不是更快周期更短。车型换代快是不是成熟市场的一个特征?
曾志凌:很多车型的更新换代,跟其全球更新换代是一致的,我们所看到的新车型很多都是在国外推出一年左右就进入中国。以后的更新换代速度可能会越来越快,甚至于趋向同步。这样国内车企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对资金比较薄弱的企业来说,两三年换一个车型的收入相对于新车型开发费用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盖世汽车网:把车企的能力撇开,市场竞争环境的倾向性如何,也就是说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是倾向推出全新车型还是小改款车型?
曾志凌:我觉得还是以每年的小改款为主。真正意义的新车型在成熟市场里四到五年的生命周期还是必要的。
盖世汽车网:不管未来更新换代速度会不会进一步加快,现在的速度已经够快的了。如果跟不上这个更新换代的节奏,老是推改款新车型的企业面临不断出现变局的市场,可能会处于不利的地位。
贾可:我觉得新车型推出速度加快是一个市场萎靡信号。刚才曾老师也说了,国外的新车型推出来需要四五年的时间,国内更多的就是小改款。
最近我们看到的桑塔纳VISTA,比以前的2000或是3000超越者感觉是越改越难看。但是他为什么要改?是因为车本身的品质、性能比较好,而且还有市场空间,只是车型档次从中端不断往下降而已。新车型推出速度越来越快,说明中国汽车市场还没有成熟,至少对消费者来说是不够成熟,消费者觉得只要改一点新鲜一点的诱惑更大一些。
消费者不知道判断车品质的标准,只是想着有点变化会更有吸引力,厂家也就抓住了这个能够把消费者吸引住的办法,把前脸,车尾等看得见的地方改改。给大家造成一种假象,实际上车型的生命周期容易很快缩短。国内一些合资厂家至今也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同步。将来可能会做到,但那时市场已经基本上成熟。而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
盖世汽车网:很有道理。那么仅仅车型的外观变化会不会让没能够跟上换代节奏的企业越来越显得被动?
贾可:推出新车型不是最终目的,推出的车型是不是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才是关键。中国人更讲求外观,这个车型是否符合消费者品味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因此在车型会有一个较长的生命周期的情况下,不能光以换代速度来衡量该企业对市场的把握如何。
盖世汽车网:丰田在推出皇冠、锐志、凯美瑞之前在中国只推出了一款花冠。是不是在不同的细分市场推出各种车型,然后再加快旗下新车型推出的节奏,就会加强在市场的主导地位?
贾可:我觉得丰田他实际上是一个布局,他现在想把各个细分市场都分兵占领。
盖世汽车网:也就是为了抢占更多细分市场,车企们就不断的推出新车。而所有车企的联动就造成有很多新车型不断推出来。
贾新光:实际上国内新车换型和国外也是有差异的。国外新车换型主要体现在技术的进步上,日本车企在导航技术上表现得很明显,欧美车企关注安全技术。而中国消费者关注的是一些时尚元素,例如前脸,车灯,内饰等。因此国内的消费者还是不成熟。
盖世汽车网:钟老师您认为呢?
钟师:关于成熟不成熟的话题,实际上再研究下去比较复杂,我觉得存在即合理。
贾新光:但是中国合理的存在不了。
钟师:中国的市场不是复制西方的成熟市场,因为我们用几年速度在追赶别人几十年才形成的格局,所以一般的东西都是没法用市场的观点来看,所以说我们只能站在中国汽车消费发展的坐标里面看这些问题比较好一点。
盖世汽车网:中国汽车市场里有太多的外资成分。不管是丰田还是福特,在市场真正成熟之前都需要通过细分市场来破题。这也就造成了新车型或是改款车型的推出速度越来越快。这反过来又要求车企具备较强的改型能力。不知道哪位专家能够解读这个悖论?
贾新光:我觉得关键是消费者需求究竟是什么?这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消费者能够告诉你的,另一部分需要你自己去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表面上消费者好象追求时尚,实际上不完全是这样。我觉得,消费者对汽车的一些最基本需求是安全性、动力性这些适用的东西。这也就是桑塔纳销量高居榜首的原因。
钟师:新车型推出的频率加快也不是将来汽车厂家的出路,需要掌握更新速度和资源的平衡。实际上出现了一些将单一品种的份额越做越大的品牌。比如捷达,每年都做到相近二十万的销量雅阁年销量做到到十七八万,在别的任何国家都是相当不错的一个经济指标。很多品牌都在不断走量和上规模,所以我觉得新车推出种类太多不是出路。每一款都能做成规模效应,是真正破局的关键。
曾志凌:中国表面上看起来车型非常多,但实际上因为我们的车企很多。各个细分市场都要进入造成新车增多的表象。为了追求某一个细分市场的规模,不断的进行小改款。这样形成了在一个共同平台技术的停滞不前,难以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好车。在技术、法规等变化较快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如果还不更炫更张,接下来将很快被淘汰,这也有利于今后市场集中度的提高。
盖世汽车网:总结一下,在企业还比较多、集中度还不高的情况下,各个细分市场的集中度在提高——因为畅销车型将会越来越畅销,这一趋势可能会导致整个市场的集中度逐渐提高。另外,现在大家不认为新车型推得越来越多与市场准成熟能很好挂钩,但是他确实是现在竞争激烈的一个特征,可以加速市场成熟。现在我们来看第二个特征,市场进一步被细分,越来越细分市场,各个细分市场现在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产品和竞争,这个观点是不是同意?
钟师:这个同意。
盖世汽车网:贾新光老师您先来看这个问题?
贾新光:我认为大家不会有异议,市场越来越细化,这是竞争深入的表现。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二)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三)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四)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五)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六)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七)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八)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九)
(关于第二个特征的深入探讨,敬请关注明天的热点话题)
盖世汽车网:原创 转载请联系:021-51699066-859
附:盖世汽车网专家简介
贾新光 1978年开始在北京汽车工业公司搞政策研究,1994年调到中国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搞市场研究,1998年调到机械部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后出任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现为汽车业界为数不多的知名独立汽车分析师,言谈犀利,嬉笑怒骂不受拘束。
钟师 早年曾在研究所从事6年技术工作。九十年代初进入韩国大宇集团北京办事处任职7年,负责大宇汽车在中国的市场开拓、主管大宇汽车对华大宗政府进口贸易和日常汽车相关业务的管理。九十年代末开始以汽车业独立撰稿人的身份在中国主流经济媒体和主要行业媒体发表大量涉及汽车行业各方面的文章,并参与过许多对行业有影响力的文章策划。间或应英国、法国的行业和综合类杂志约稿撰写过专题文章。
曾志凌 Global Insight汽车事业部中国区代表、高级分析师;曾在福特汽车工作。Global Insight由标准普尔汽车事业部DRI和美国的沃顿经济计量协会WEFA合并而成,做汽车行业的分析和预测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提供全球80多个国家与地区汽车市场未来15年左右的分析和预测。
贾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曾获中国新闻奖特等奖,曾为《环球企业家》杂志资深经济新闻报道者。为更好记录汽车产业的历史,贾可辞职创办自己的汽车专业杂志《汽车商业评论》,获业内好评。他长期关注中国汽车行业变迁,不仅对汽车产品本身颇感兴趣,更对围绕汽车的人与事、公司与产业、现实与未来充满激情的关注和严肃的剖析。
专家所述不代表盖世汽车网观点 仅供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701/27I17817C302.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