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渠道的传闻汇集,“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燃油税,将在明年出台细则,业界已经认为燃油税一旦开征,初期肯定将对国内汽车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然而,环保总局有关人士宣称,正在与有关方面研究制订“排放税”的有关政策,还是足以让业界吃惊,因为这意味着在油价上升、增加车船使用税之后,国内用车成本今后还将进一步升高。
姑且不谈排放税和燃油税是否存在重复征收的问题,单就目前消息灵通人士声称,排放税很有可能将直接面向终端使用者征收,即在消费者用车加油的时候一并收取,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和如何操作,都是很值得商榷的。连燃油税这样国外早已有先例的税收,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择时开征,以至于错过了低油价的黄金时机,使得燃油税鼓励节能和环保的目的迟迟不能体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现在回头看,燃油税的推迟,甚至是国内小排量汽车市场一直不能快速提升的根本动因。而在目前,由于国际油价高启和经济过热的大环境下,增加燃油税后,拉动社会整体运输物流成本、交通费用的上升,甚至影响核心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变化,这样的负面效应足让政策决策者投鼠忌器,从而影响了燃油税的出台时间。因而,排放税可能也是一个由讨论到评议的过程,最后真正出台时间,可能也真的要到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所说的2010年了。
排放税不可能是简单的从量计税的模式,否则高排放标准的用车者和低排放标准一样按照某种数量和比例征税,会产生不公平现象。因此正如一些财政税收专家所表述的,排放税的税率、征收对象和减免原则都存在诸多难点问题,不会一蹴而就。可能到真正成熟时,并非仅仅象如今透露出风声这样在加油站征收的简单办法。从用车的角度上看,增加税收当然不受欢迎,如果从环保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来看,排放税可能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并且报告中,有多个部分提出对环保工作的具体要求,因此排放税的酝酿,并尽快确定其细则,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以政策制订者的立场来看,排放税既然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税种,开征是为了减少污染排放。但毕竟,在使用者污染后课税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排放税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只有在源头上制订发展清洁能源和低排放的汽车产业政策、提升机动车的环保标准、对使用高标准排放汽车消费者给予适当的补贴和鼓励,才是汽车节能减排的根本做法。还有,既然是排放税,政府能否将这部分税收进行专款专用,并形成一个机制,用以奖励和刺激高排放标准汽车产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这样如果能产生良性循环,才会促进汽车产业发展,并不会违背政策制订的初衷。
而从汽车产业的主体,汽车生产商来看,在进一步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燃油税也好,排放税也好,真正开征的时间可能并不会很久。在如今已经不算便宜的油价上再提升30%-50%,最终国内汽油10元/升的含税零售价将很快就能成为现实。这样的结果,从短期内会对汽车消费产生相当的抑制作用,但由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带来巨大的汽车消发展费需求是不可抑制的,因此尽快研发和生产高品质、高技术含量的小排量和清洁能源汽车产品,已经变得越来越紧迫了。而刚刚发展起来的自主品牌们,更应该站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前沿来思考,到底哪种技术和节能减排手段才是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并能以较低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的。
还有就是汽车消费者,由于国内汽车消费心理的不成熟,一味求大求全是目前消费者在选购汽车时的普遍心理,这样的心态在没有外力的影响下是很难改变的,即将在明年开征的燃油税,将会带来此带来不少影响,而真正能让小排量和低排放汽车产品受到他们的青睐而大行其道,可能要等到10元/升汽油时代的真正来临了。另外,媒体和舆论上也应当对“大就是美”的不良消费倾向进行引导,毕竟随着汽车的普及,汽车作为人们代步工具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人的价值不能简简单单地以开什么车来评价,汽车作为个人和家庭的“面子工程”可以休矣。这还要求政府官员、社会公众人物能起到良好的带头和示范作用,这样才能形成“小而实用”的用车氛围和导向,这其实也是很多人一直在呼吁的。
排放税好也罢,不好也罢,作为一种社会财富进行再次分配的手段,肯定是要上的,至于何时开征,怎么征和向谁征,可能还要有一个不短的过程来讨论。相关各方应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和部署,至少不能象燃油税一样由于久拖未决而带来很多尴尬。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701/22I12142C302.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