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科技平权:汽车生态整合进入2.0时代
  • 2025第六届软件定义汽车论坛暨AUTOSAR中国日
  • 2025第五届中国汽车人机交互与体验设计创新大会
  • 2025第五届汽车计算大会
  • 2025第三届AI定义汽车论坛
  • 走进上汽提质增效&创新驱动论坛暨
  • 2025第三届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海高峰论坛
  • 第八届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系统国际研讨会
  • 2025第四届中国车联网安全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评论 > 正文

一句话点评3月合资品牌:日系车几时击败德系车?

每日汽车 文 / 石劼 2019-04-29 15:53:55

市场概述:周期律,不仅决定着物质运动,同样也在塑造着人类历史。

国内汽车行业中,拥趸最众的两大合资系别——德系与日系,双方的交锋与比拼便恰恰呈现出周期律的特征。

上个月,德系和日系国产车型批发销量份额分别占据狭义乘用车22.45%和21.33%比重,仅相差1.12个百分点,成为近几年来差距最小的一次。要知道,去年同期的3月份,两者还分别以20.32%和16.90%相差3.38个百分点,第一季度更是差4%以上。

一句话点评3月合资品牌:日系车几时击败德系车?

或许业界已经习惯了“2017年大众汽车集团和整个日系车在华销量持平”,似乎在这个国度德系超越日系体量成为必然。但如果将观察历史的目光拉伸到十年以上,不难发现德系和日系在过去十多年里其实是交替领衔合资阵营。

在上个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大众汽车集团第七任董事长卡尔·H·哈恩独具慧眼,押宝东方这片土地,而日后跃居全球第一汽车市场的中国,在上海大众正式投入运营的1985年,私家车保有量才区区28.5万辆。狼堡连续牵手上汽和一汽,第一批对手如北京克莱斯勒和广州标致却自废武功,大众后来成为中国市场合资车企的霸主也便不难理解。

中国私家乘用车的真正爆发应该从2001年入世之后开始。在2002年,德系车以40.39%的市场份额一骑绝尘,当时自主系别也才占据24.93%比重,而日系彼时仅占有15.24%。但随着东风日产等一批车企加入战局,2003年德系份额便跌至32.20%,而日系却攀升至20.53%。

分水岭是在2005年,这一年东风本田和东风日产拉开了连续数年销量同比翻倍的序幕,而桑塔纳家族(普桑和桑塔纳3000)对大众的支撑却减少了5万辆,这对当时年销量二三十万辆的上海大众来说不啻于当头一棒。因此,日系成功地攀升至25.08%,而德系却跌落20%大关,仅收于17.78%。日系并未放松脚步,2006年,广汽丰田首款车型凯美瑞上市,挟早年进口佳美的势头又缔造了一代加价神车。到2008年,日系抵达了30.79%的峰值。此后由于刺激政策拉动了自主的发展,合资份额受到整体压缩。

变局又一次发生了,这次是“政治影响经济”意味颇为浓厚的2012年。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日游行,给日系车在国内带来的创伤远高于上一年的3·11大地震。日系车市占率跌至19.17%,而德系车却反超至21.70%。后面的故事或许大家都很熟悉了,日系经过几年的复苏,陆续在2016年突破400万辆(含进口车)、2017年抵上整个大众在华销量(420万辆),而到今年则重归20%以上。

一句话点评3月合资品牌:日系车几时击败德系车?

丰田稳步前行,本田爆发猛冲,日产商乘并举,使得小型日本车企在华受挫成为“次要矛盾”,日系正在整体向前迈进。而实力仍然强劲的德系,一方面受到上汽大众渠道困扰和内部竞争的拖累,另一方面又力求拓展入门品牌(捷达)和高端细分市场的盘子,处于正反力量对冲的状态。至于德国和日本现在都同中国靠近,则在宏观层面为两个系别都铺平了道路,能够相对自由公平地竞争。

当然,不可忽视的是,日系的高歌迈进、德系的勉力支撑、韩系的摇摆复苏,都是以美系法系萎缩为背景。恰如2012年之后福特加码便大幅提高美系份额一般,如今的涨跌起伏,也都有着自己的因果。

日系能不能在这一轮再回到八年前的份额地位?德系又会怎样还以颜色?其实放在历史长河里都没有那么重要,毕竟再一个十年后,此刻的预测也不过成为故事。但车企始终不可忘怀的,是踏实耕耘这片市场的诚意与初心,以及对中国的尊重与对行业规律的敬畏。

一句话点评3月合资品牌:日系车几时击败德系车?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9/04/290353555355I70102573C302.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