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上海车展精彩纷呈,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却不是各大整车企业,而是从通信和消费电子产业跨界而来的华为。在华为的发布会上,轮值董事长徐直军首次对外公开了华为在汽车端业务布局的全景图,主要是聚焦ICT(信息、通讯技术)技术,成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华为不会做传统汽车所需要的部件,而是做未来智能网联车所需要的部件,如芯片、云计算、5G技术等。
令人欣喜的是,这不是第一次有中国企业,在这些领域进行探索和发展,甚至已取得很大的突破。在汽车零部件领域,也有优秀企业和华为的想法不谋而合。在2016年8月披露的半年报中,代表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最高水平之一的均胜电子就已明确判断出整车厂商的长期定位将是出行服务提供商。在本届上海车展6.2号展馆,均胜电子更是举办了一场技术发布会,并构建车联网生态圈战略联盟,面对汽车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均胜从汽车产业链的角度给出了最强回应。
均胜电子不仅只是协助整车厂商的转型和升级,其本身也将从汽车零部件企业向交通出行服务技术提供商转型,从提供硬件和配套软件为主向关键技术和数据服务升级,即聚焦人如何更安全、智能、环保地使用交通工具。
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和自身定位的清晰认识,均胜可以说和华为的观点也是不谋而合。例如,华为在发布会中提到的“从拥有汽车转变为拥有+出行服务”,未来出行行业,用户拥有一辆车和使用共享出行服务会并行发展,ICT行业和汽车产业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别。过去130多年以来,这两个产业都在为同一个方向努力,就是为了“自由”。ICT在解决人类沟通的自由,汽车行业是为了出行的自由,现在,这两个行业的技术将会共享。
在均胜展台,让人明显感受到,均胜在为解放驾驶者,使他们获得“自由”的系列努力。上世纪90年代以前,驾驶者只能通过各种机械方式去操控汽车,在那个时代,驾驶绝对是一个体力劳动。而均胜(普瑞)在90年代初为奥迪开发的电子空调控制器和车载收音机,拉开了汽车人机交互电子化的序幕。通过多年的发展,随着触屏消费电子产品的出现,均胜又把这一新的交互方式于2011年引入到汽车电子领域,第一次从旋钮和按键到了触摸控制。2013年的手势识别,2014年的语音识别,2015年、2016年的AR-HUD和3D增强现实地图,这些技术都大大简化了驾驶者的操作。2017年至2018年,均胜开发的能够对人的行为进行主动感知并做出反应的DMS系统,更是不用驾驶者的介入,在无感状态下保护驾乘者的安全。可以说,均胜的产品一直都在为驾驶者的“自由”不断努力。
前几天,华为公布的数字汽车化解决方案中,主要包括云服务、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互联和智能能源等几个方面。实际上,均胜在这些领域都已有对应成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在智能互联和网联方面,均胜本身一直是基于5G的V2X国家标准工作组的成员,公司第一代车端的OBU产品已于2018年底完成开发,并于日前成功获得首个V2X量产项目。在这次技术发布会上,均胜与奇瑞、华人运通、辰芯科技、Savari中国、星云互联、同济大学和淞泓智能汽车科技等在各自领域代表最高水平的公司和机构联手,共同创立一个专注于车联网构建的V2X生态圈战略联盟,一起协同和攻克5G V2X发展的各项难点,促进车联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云端,均胜电子有成熟的OTA整体解决方案,能够在各类公有云上为客户搭建服务器应用和数据库,并保证云端的数据和服务的安全。据介绍,均胜具备完整的车端(装有T-BOX、网关等硬件的车机)、管端(基于4G,5G的V2X生态链)和云端(公用云服务器)解决方案。通过OTA服务于整车的远程升级如辅助驾驶的解锁、车机系统和车内APP功能的更新等,均胜最终为用户带来更便捷、更智能的驾乘体验。展会现场的这些前瞻性的技术与服务,让人真正体会到V2X的车联技术给驾乘者带来的新感受。
在电池管理、充配电系统和汽车无线充电、快速充电等领域,均胜电子已成为产业的标杆,为国内外多家车企提供充放电深度一体化解决方案。展会上,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对新能源汽车的电池进行保护的解决方案,它们使新能源汽车不但能使用,更能够安全放心的使用。
面对关于华为跨界进入汽车供应链的问题,均胜的相关人士正面回应:均胜很高兴看到有不同的企业认可并进入其中,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去推动这个产业的变革。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均胜和华为作为在不同领域成长起来优秀中国企业的代表,现在瞄准珠峰峰顶分别从北坡和南坡发起冲击。未来我们希望看到这些优秀的中国企业能够真正实现变道超车,为全球汽车产业链提供中国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9/04/22052507257I70101179C103.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