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通用五菱与驭势科技在柳州莲花山庄举行了主题为“新时代 新出行”的宝骏E200智能泊车交付,暨上汽通用五菱-驭势科技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共同开启智能驾驶新时代,迎接全新的出行方式。此举是业内首款L4级无人驾驶-智能泊车产品的落地交付,也是中国无人驾驶技术迈向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第一步。
活动现场,由上汽通用五菱与驭势科技共同向用户交付了首批搭载无人驾驶-智能泊车服务的宝骏E200,该车由双方合力研发完成,无需人工介入的智能泊车功能真正为用户解决了日常停车难的问题。与此同时,上汽通用五菱与驭势科技在现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双方在智能网联领域达成战略合作,未来将围绕无人驾驶项目,采取联合运营模式,在柳州市特定区域开展试运营服务,共同推动无人驾驶项目的大规模商业化量产。
L4级无人驾驶黑科技提供便利出行
在活动现场,粉丝们体验了一把宝骏E200的无人驾驶-智能泊车技术,全程无需人工操作,车辆可自主完成无人停车、智能汇合的功能。
用户从E200下车,在手机APP上选择一键停车,车辆自动寻找车位,完成停车后,自动熄火。当用户需要用车时,不需要像以往一样在停车场内寻找车辆,只需打开APP,选择一键用车,车辆便会自动点火上电,顺利驾驶出泊车位,并且行驶到用户所在的上车点。整个停车和召车的过程,只需通过APP下达指令,车辆远程接受命令后执行,在驾驶过程中,车辆会自动避障,规划合适的自动行驶路线。
活动现场的粉丝们在日常使用的场景中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无人驾驶黑科技所带来的出行便利,而黑科技的来源便是驭势科技的无人驾驶系统予以的技术支持。
此次由上汽通用五菱和驭势科技共同开发完成的智能泊车方案,不依赖于高成本的激光雷达,而是采用了摄像头和超声波传感器的组合。摄像头用于车辆的定位,同时与超声波传感器共同判断障碍物。驭势科技自主研发的HMI人机交互系统将手机端收到的指令传递到云端,云端再将指令传输到车端,车辆展开自动招泊车。
双方的合作从研发到落地历时2年之久,进行了上万次无人驾驶功能的密集测试,以确保最终交付的车辆能够完美地呈现智能泊车功能,用L4级无人驾驶黑科技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出行。
无人驾驶开启量产商业化模式,剑指开放道路L4级无人驾驶
实现中国路况条件下的开放道路无人驾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上汽通用五菱与驭势科技此次车辆的交付是业内首款L4级无人驾驶-智能泊车产品的落地,并且具备商业化推广价值。这意味着,驭势科技作为无人驾驶行业领跑者,其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量产商业化的步子将大步迈开。
在此次发布的智能泊车功能之外,未来车辆将通过系统升级逐步放开其他自动驾驶功能,直至最终实现开放道路上的L4级无人驾驶。随着越来越多的车辆进入联合运营,让更多的人体验到各种无人驾驶功能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以更快的速度和更明确的需求推动技术的迭代和升级。
在未来的出行中,随着减少人力成本、缓解交通压力、绿色出行等需求的增加,无人驾驶的车辆将为用户提供越来越多的出行服务。然而,无人驾驶解决方案的大规模商业化落地前仍需要面临多重的考验。
硬件上最重要的是必须要达到车规级别。驭势科技自主研发了专为L3-L4级自动驾驶提供高性能、高集成、车规级的智能驾驶控制器,可运行环境感知、融合定位、实时决策、车辆控制等任务,经过车规要求的严苛测试后,该产品成为业界首款可规模量产的智能驾驶控制器。
软件上则是要求无人驾驶要有强大的“云脑”。驭势科技的云端大数据平台,通过运营运维服务平台,端到端仿真系统,人机交互系统和数据管理平台等几大模块实现对车上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及分析流程自动化,不断优化无人驾驶算法、系统安全性及用户体验,对系统组件做实时和预测性的运维,支持无人驾驶应用的运营和管理。同时远程监控系统可以进一步增强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运营能力。
驭势科技2016年2月成立至今,已经与上汽通用五菱、上汽大众、奇瑞新能源、一汽等多家主机厂合作,在多个场景下实现了商业化落地。高可靠算法、车规级系统和量产线控改造能力等融合而成的产品力,以及低成本综合方案带来的量产能力,成为了主机厂选择驭势合作的关键之一。
上汽通用五菱与驭势科技此次合作是中国无人驾驶技术迈向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重要一步,未来双方计划向用户逐步批量交付至上千台具备无人驾驶功能的宝骏E200,该举措势必会加速无人驾驶商业化量产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8/11/130823422342I70072420C601.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