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2024第四届汽车智能底盘大会
  • 2024第五届汽车电驱动及关键技术大会
  • 2024第二届中国汽车与CMF设计大会
  • 2024泰国汽车市场深度考察(第二期)
  • 第六届汽车新供应链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智能网联 > 正文

车载芯片的江湖混战:五大“玩家”谁主沉浮?

盖世汽车 熊薇 2018-07-31 08:02:58

车载芯片的江湖混战:五大“玩家”谁主沉浮?

7月26日11:59,高通收购恩智浦一案终于迎来了关键性的时刻。由于中国政府未对此次收购做出明确答复,该起收购案“被迫”按照之前的计划告吹——如果在美国东部时间7月25日晚上11:59(北京时间2018年7月26日11时59分),得不到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将终止该交易。至此,这起备受业界关注的全球第一大半导体收购案正式落下帷幕。

据悉,高通对恩智浦的并购意在进军汽车电子、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削弱对智能手机市场的依赖性。因为高通此前的业务重点是生产手机等设备芯片,而恩智浦主要业务是汽车电子、智能识别、家庭娱乐、手机及个人移动通信等领域,借助收购高通可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特别是汽车电子,受自动驾驶、车联网及智能座舱等需求快速增长的刺激,近三年带动全球车用芯片市场正以超过年复合增长率30%的速度增长,而在未来几年,该市场还将迎来一个大的发展浪潮。

因此,除了恩智浦、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瑞萨、博世这样传统的汽车芯片供应商,近两年包括高通、英特尔、英伟达、赛灵思等在内的老牌芯片企业,零跑汽车、特斯拉、现代汽车这样的整车厂,以及四维图新等科技公司,都在加紧布局车载芯片,寻找传统业务之外新的利润增长点。甚至还催生了一批初创企业,譬如地平线、寒武纪、西井科技、深鉴科技等,与传统势力一起角逐车载芯片市场。

老牌芯片厂商的“汽车梦”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芯片行业的规模大约为4122亿美元,同比增长22%,从细分市场来看,虽然智能手机芯片市场规模要远远大于智能汽车芯片市场,但后者更有成长潜力。据IDC预测,2015年至2020年间,汽车芯片的平均增速将达到7.7%,而手机芯片领域2017年的增长则不足2%。故可以看到,很多传统芯片制造商都开始将目光从传统的电脑和智能手机市场转向智能汽车领域。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手机芯片巨头高通,由于其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利润空间不断遭到苹果、三星、华为等竞争对手的挤压,与此同时车载芯片已经开始呈现诱人的发展前景,高通便欲通过收购当时车载芯片领域的“老大”恩智浦,进军汽车市场。

按照高通的设想,如若收购恩智浦成功,可将其在汽车以及其它可连接设备上的收入从目前的8%(总收入中的占比)显著提升至29%,从而为公司带来超过100亿美元的收入。然“人算不如天算”,高通的“汽车梦”因其最终没有得到关键市场——中国监管机构的许可,无奈终止此次收购,而高通也不得不另觅它路来布局汽车这一重要的蓝海市场。

车载芯片的江湖混战:五大“玩家”谁主沉浮?

赛灵思对深鉴科技的收购,很大程度上也是整合后者的汽车业务。7月18日早间,国内AI芯片创业公司深鉴科技和FPGA巨头赛灵思双双发布消息称,赛灵思已经正式完成对深鉴科技的收购,今后深鉴科技将在赛灵思的“庇护”下,深度聚焦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

作为一家AI芯片创业公司,深鉴科技自2016年3月成立就与赛灵思保持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一直基于赛灵思的技术平台开发机器学习解决方案,并已经完成面向自动驾驶/高级辅助驾驶领域的技术整合及商业布局,实现了方案落地及产品转化。此次被赛灵思收购,无疑会进一步加强深鉴科技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综合实力,同时赛灵思的汽车业务也将得到强化。据悉,赛灵思一直很重视汽车市场,其产品与方案在汽车中应用非常广泛,有统计数据显示,到2018年赛灵思的芯片已经被运用到29个汽车品牌,111款车型中,且未来这个数字还会继续扩大。

与上面两家企业类似,英特尔进军汽车领域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并购。据了解,过去两年里英特尔先后收购了包括意大利无人驾驶和机器人芯片公司Yogitech、俄罗斯计算机视觉公司Itseez、硅谷计算机视觉芯片公司Movidius、以色列自动驾驶技术公司Mobileye在内的多家企业,来增强其在汽车安全、远程控制以及视觉感知等方面的能力,将业务从PC芯片领域拓展至智能汽车领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ADAS巨头Mobileye的收购,不仅让英特尔拥有了“CPU+FPGA+EyeQ+5G”构成的强大计算平台和通信能力,过去一段时间Mobileye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数据分析、定位和制图开发方面积累的成熟技术,与主机厂建立的深度合作关系,近70%的ADAS市场份额,以及芯片和算法协同开发带来的低成本优势,也都是英特尔布局自动驾驶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正因为如此,英特尔不惜高溢价收购Mobileye。

车载芯片的江湖混战:五大“玩家”谁主沉浮?

幸运的是,后续进展证明英特尔当初这一决定是对的。据盖世汽车了解,在完成收购后近一年的时间里,英特尔的自动驾驶项目有了明显的进展,包括在耶路撒冷的高速公路上进行L4级别的自动驾驶测试,发布发布责任敏感安全模型RSS,获欧洲汽车制造商800万辆自动驾驶订单。与此同时,Mobileye ADAS产品装车纪录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到目前为止,全球搭载Mobileye ADAS安全方案的车辆已经超过了2700万辆。Mobileye表示,该公司计划在2021年批量化实现L4-L5级别的自动驾驶应用。

此外,还有很多过去深耕消费电子领域的传统芯片厂商,也在加紧布局自动驾驶车用芯片,以获取新的增长机会,譬如英伟达、联发科、全志科技等。不过,鉴于汽车行业一直以来也有自己的芯片供应商,相较于从其他领域转型而来的玩家,这些供应商由于深耕汽车产业多年,更了解汽车行业的规律,并且拥有稳定的客户资源,实力不容小觑。

况且汽车和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相比有着更高的安全要求。正如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何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专门针对自动驾驶需求的SOC芯片的计算性能极高,需要高度集成。”而诗航智能CTO刘振宇也表示:“对于现在的芯片界来讲,没有一家可以保证自家的算法是百分之百没问题的,自动驾驶芯片需要更大的算力。”因此这些“跨界”而来的芯片巨头能否在汽车市场重塑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的辉煌,还有待时间去验证。

整车厂和科技公司也来“凑热闹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研发芯片一直被认为是芯片公司的事情,作为主机厂,只要做好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及整车的集成工作就行。然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大潮的兴起,汽车复杂度越来越高,车企对芯片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于是部分主机厂纷纷走上了自主研发芯片之路,以保证未来芯片之于智能汽车不会像过去发动机、变速箱之于传统汽车一样,被其他企业尤其是国外芯片企业扼住咽喉。

车载芯片的江湖混战:五大“玩家”谁主沉浮?

零跑汽车就是这样一家“有想法”的车企。基于其母公司——安防行业巨头大华股份的背景,零跑汽车很早就在规划研发AI自动驾驶芯片,其也是国内首家提出研发自动驾驶芯片的新造车企业。

2018年亚洲CES上,零跑汽车宣布与大华股份联手研发的首款国产AI自动驾驶芯片“凌芯01”已进入集成验证阶段,2019年第二季度进行实车测试。据悉,得益于大华股份在芯片领域十数年的经验和积累,这枚AI自动驾驶芯片“凌芯01”具备深度学习、算力达业内领先水准、定位上更精准清晰、成本更低等多重优势。

更早一些的时候,“网红”车企特斯拉也表示正在研发AI芯片。去年下半年,在特斯拉和AMD合作研发无人驾驶芯片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之际,马斯克在某次活动上承认:“特斯拉正在开发专门的人工智能硬件,而且将是全球最好的硬件。”与此同时,马斯克还带上了特斯拉负责硬件的副总裁Jim Keller一起出席活动,而Keller加入特斯拉之前曾是AMD的芯片架构师,这难免让人“想入非非”。

不过好景不长,今年4月26日,Jim Keller宣布从特斯拉离职。作为马斯克“认证”的芯片大神,同时也是特斯拉专用AI芯片研发项目的负责人,Jim Keller的离开,在很多人看来可能直接导致特斯拉“自造芯片”的计划的破产。而此后也确实没有关于特斯拉AI芯片更多的消息传出,仿佛这件事根本就没有发生过。

车载芯片的江湖混战:五大“玩家”谁主沉浮?

另据最新消息,Jim Keller 离开特斯拉后,加入了英特尔,担任英特尔技术、系统架构和客户端事业部高级副总裁兼芯片工程事业部总经理,领导系统芯片的开发和集成工作。

事实上,特斯拉“觊觎”汽车芯片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早在2016年底,特斯拉就被曝与韩国科技巨头三星电子签订协议,共同开发自动驾驶功能芯片。彼时,三星刚刚发布公告称斥资80亿美元收购美国汽车零部件厂商Harman,意欲向汽车电子、车用芯片等领域进军。从这一点上来讲,此次合作不仅表明特斯拉布局车载芯片之心早已有之,也凸显了三星想要成为汽车芯片供应商的决心。

而差不多同一时间,三星电子还与奥迪达成了合作协议,宣布将从2018年开始,向奥迪供应无人驾驶所需的Exynos处理器。2018年初,三星电子表示该产品有望在2018年底实现量产,产品主要用于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数字仪表板(digital dashboards)、抬头显示器等设备中,客户除了之前公布的奥迪,还有哈曼,毕竟通过哈曼丰富的产品线来销售汽车芯片也是三星壮大芯片业务一个不错的方法。

车载芯片的江湖混战:五大“玩家”谁主沉浮?

与三星自研芯片不同,四维图新则是通过收购国内车载娱乐芯片市场的龙头企业杰发科技,将产业链成功延伸到了汽车关键的芯片环节,完成“芯片+算法+软件+地图”的全面业务布局,从而为四维图新智能驾驶布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提升盈利水平。

据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度,四维图新实现营业收入 21.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35.92%。深入分析,四维图新业绩增长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来自对杰发科技的收购,新增了芯片业务,为四维图新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同样看好车载芯片的还有百度。在7月初举办的2018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CEO李彦宏首次向外界公布了百度的自研芯片“昆仑”,据悉该芯片除了常用深度学习算法等云端需求,还能适配诸如自然语言处理、大规模语音识别、自动驾驶等具体终端场景的计算需求。而另一科技巨头谷歌则被曝正联手戴姆勒展开量子处理器的技术研究,将谷歌的量子计算芯片拓展至汽车领域,以攻克目前CPU在AI技术以及5级无人驾驶汽车应用中的运算瓶颈。据悉,目前戴姆勒已经着手准备基于该处理器进行自动驾驶汽车的设计。

初创企业鱼贯而入

随着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赋予芯片在汽车上更大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多的车企及芯片厂商都看到了芯片之于下一代汽车的重要性,并纷纷投身其中。与此同时,一批新的芯片初创公司也由此诞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约有30多家初创企业正在开发能够为语音识别和自动驾驶汽车等任务提供动力的芯片,而且很多都是从AI芯片着手,展开智能汽车相关研发。

车载芯片的江湖混战:五大“玩家”谁主沉浮?

譬如地平线,早在2017年底就正式发布了其基于第一代BPU架构——高斯架构的“征程”1.0处理器,该处理器主要面向智能驾驶,以及另一款面向智能摄像头的旭日(Sunrise)1.0处理器。在今年北京车展上,该公司又面向公众展示了其新一代自动驾驶处理器——征程2.0架构,并发布了基于征程2.0处理器架构的高级别自动驾驶计算平台Matrix1.0,该平台可支持L3及L3+自动驾驶系统。

地平线透露,目前基于征程1.0处理器,该公司面向智能驾驶的ADAS产品——地平线“星云”即将量产上市,这款产品能够同时对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车道线、交通标志牌等多类目标进行精准的实时监测与识别,并可以满足车载设备严苛的环境要求,以及复杂环境下的视觉感知需求,支持L2级别ADAS功能。与此同时,基于征程2.0架构的新一代处理器——征程2.0也正在研发中。而伴随着多项产品的发布,地平线与奥迪、长安等整车企业,博世这样的顶级Tier1的合作也在同步推进,以加快AI在汽车产业落地。

商汤科技比地平线成立的时间略早,该公司大约从2017年开始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此前则主要专注于金融、商业、安防及其他一些互联网产品应用。2017年底,商汤科技与本田签下为期5年的联合研发协议,双方将基于本田的车辆控制技术系统,融合商汤科技的视觉算法,联合研发更高层次的自动驾驶技术,使交通工具能在路况复杂的市区行驶。不仅如此,商汤科技还将为本田提供用于自动驾驶的芯片和嵌入式系统。

车载芯片的江湖混战:五大“玩家”谁主沉浮?

据商汤科技透露,伴随着相关产品和技术在智慧城市、智能手机、互联网娱乐、汽车、金融、零售等行业的快速落地,2017年该公司已实现全面盈利,业务营收连续三年保持400%同比增长。商汤科技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资本的关注,日前知情人士透露,软银旗下愿景基金正在寻求向商汤科技投资近10亿美元,目前双方还在进行磋商。而在此之前,商汤科技总融资额已超过16亿美元,估值超过45亿美元,是目前全球总融资额最大、估值最高的AI独角兽公司。如果此次软银愿景基金与商汤科技的10亿美元投资交易达成,商汤科技无疑将再次打破融资记录,估值也将再攀新高。

比较之下,同为新创公司的寒武纪则略显“神秘”。该公司虽然也于2017年11月披露了其面向智能驾驶领域的 1M处理器,并于今年5月正式发布 1M处理器,但目前仅知该款芯片延续了寒武纪前两代 IP 产品(1H/1A)的完备性,可支持 CNN、RNN、SOM 等多种深度学习模型,以及SVM、k-NN、k-Means、决策树等经典机器学习算法的加速,帮助终端设备进行本地训练,从而为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任务提供高效计算平台。据悉,寒武纪需要投入上亿美元规模的资金用于1M的流片,目前该产品已经签约打造。

上面几家只是众多芯片初创公司中的代表,据盖世汽车了解,此外还有西井科技、眼擎科技以及由滴滴无人车团队开创者何晓飞创立的飞步科技等,都在或者有计划开发自动驾驶芯片。而伴随着这些初创企业的进入,目前国内车用芯片市场竞争格局正面临重塑,由过去国际芯片巨头“独大”,转而进入自主、外资同台竞技的新时代。特别是目前一些初创企业已经与国际主机厂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表明“中国芯”崛起已势不可挡。只不过在此之前,国内汽车产业可能还得依靠国际芯片供应商的产品,开展一段时间的产品研发。

盖世小结:由于国内芯片市场起步晚,加之缺乏核心技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车载芯片市场几乎被国外芯片厂商垄断。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兴起,无疑给“中国芯”崛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可以看到近两年包括传统车企、科技公司及初创企业在内的多方势力,都开始在该领域频频发力,或自主研发,或通过开展合作借力。国际市场亦如此,甚至为了分得更多下一代汽车发展红利,昔日的芯片巨头和传统车载芯片供应商们,还展开了频繁的投资、并购及合作,并先后推出自家的智能汽车用芯片产品,意欲抢占这块大蛋糕。

“不过,从目前来看,国产芯片要在汽车电子行业取得突破,可能从后装市场向前装市场的途径。前装是指在整车规划时,被列入整车厂的采购计划。后装类似于行车记录仪、流媒体后视镜、导航仪等后装入车内的产品。相对而言,后装比前装的要求低很多,应用的突破也更快。”中科院微电子所新能源汽车电子研发中心主任王云表示。

至于这五方势力最后究竟谁才是主市场沉浮的角儿,还有待市场的验证……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8/07/31080259259I70053947C601.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