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KRA集团东亚区总裁Stanislaw Zurkiewicz(曾牧)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我谨代表DEKRA公司,我们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伙伴,我非常高兴能够参加这次会议,并在此发言。
这样大规模的活动我们有来自各方的参与者,以及我们发言者的演讲、内容和水平都强调了我们现在日益成熟、不断增长的中国汽车工业的能力。我今天简短的重要演讲的内容是测试和认证。
首先我想来介绍一下DEKRA,德国机动车监督协会,我们是90年前成立的,1925年在柏林成立,我们是德国汽车车辆检验协会,它是由汽车行业利益相关者建立了,包括汽车制造业,零部件制造业,物流公司,我们的唯一目的是为新出现的德国汽车工业提供安全的保障。
将近90年以后DEKRA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测试认证、检验、审核以及在汽车领域做技术咨询的这样一家机构,在汽车测试和检测当中我们的规模是排名第二机构的两倍。90年前成立以来,DEKRA一直致力于汽车安全,保障汽车安全,而安全虽然现在它的定义更加广泛了,但是它仍然是我们使命的核心。安全有三个领域的含义,一个是在道路上的安全性以及我们家庭安全,还有安全的工作,我们是通过下面的这些内容来提供安全的。
第一个就是技术和设备,比如说测试和检测汽车,以及汽车部件,这就是一个例子了。还有我们标准和流程的制定,我们积极参与标准化的发展,以及利用我们深厚的专业知识开发我们自己的专有标准。而同时我们也知道国家和国际的一些SDO并没有跟上国际发展的步伐,所以我们要制定自己的标准。另外我们要以人的心态作为一个关键点来去工作,有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种安全的设备,比如说像汽车,但也有可能是一个安全制造的标准和制造过程,可是事故常常是由于人的行为发生的,作为一间公司,要使我们的服务组合完成必须要有培训,在组织教育,还有安全文化,安全领导力这些方面来进行工作,我们要为相关的机构提供这方面的培训。
我们做的是什么呢?我们会测试和批准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我们测试汽车制造商和他们的供应商,我们帮忙OEM厂商建立并优化他们的CPU程序,我们也会根据当局的要求进行事故调查,每一年我们会检查超过2600万辆车辆,在技术融合的时代,技术发展的时代,我们能够重新塑造汽车行业它的大趋势。
如果我们想要分析一下大型汽车制造商的一个策略的话,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如此,这些战略大部分是在三大趋势上体现出来,第一个是从内燃机向电力车进行过渡,但是对于这个采纳的速度是什么,大家还有一个问号,我们在媒体上看到了很多,以后是不是完全纯电力,不用内燃机了,我们在媒体上看到很多的预测,可能有的时候是过激了,有的是过于保守。有一些非常领先的汽车制造商,包括戴姆勒、丰田、本田大家都持续大量的资金,来为轻燃料电池技术投入。中国已经有了一个时间表,禁止新的纯内燃机汽车销售的时间,还有一个连通性,连通性对于汽车工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现在已经有很多优质的企业已经跟各种各样无线的技术连接起来了,比如说蜂窝技术,蓝牙的技术,WIFI和WIFI热点,内置无线电站等等。在未来,事实上我觉得在不久的未来我们的连接就不限于高端的部分,但是拥有内置连接车辆的总数将从今天的10%增加到75%或者到90%。第三个大的驱动就是自主驱动。无人驾驶都是跟交通基础设施有关系的,我们也把它叫做第五级的无人驾驶,也就是整个系统能够承担起完全动态驾驶的任务,完全不需要司机了,这是一个大趋势。而且其中有一些无人驾驶的功能或者是特性已经被特斯拉进行商业化了,还有其他的一些汽车制造商。
我们看一下中国新能源车的市场,我们中国发现中国市场的新能源车增长非常迅速,新能源车占了全球电动车销售的45%,2015年的中国比亚迪已经超过了美国的特斯拉,从销量上来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动车的制造商,而且好几个中国的品牌现在在世界的前20位的榜单上也是榜上有名,我们知道在2016年的时候有9家榜上有名,到2020年的时候全球的电动车的销售将达到300万辆,这种新能源市场对于中国整体的汽车市场来讲,在2016年的时候只占1.8%,根据中国的十三五计划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到2020年的时候中国希望每年新能源汽车销售能够提升到每年200万台,整个新能源的数量将达到500万台,占中国国内市场的5%,到2020年的时候这个市场份额将提升20%。
德国机动车监督协会,现在我们在上海昆山,苏州和台山都有电动车零部件测试设施和装置,我们现在测试了比亚迪、北汽,宝马以及特斯拉,我们现在正在跟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合作,一起为电动车的电缆和连接器设定自有的标准,现在我们知道在电动车的行业当中相当的国际和国际标准都没有制定出来。
下面我们看一下车联网,现在有很多内置的车联网的技术了。现在互联网让我们能够提供非常多的服务,有一些是跟安全相关的,比如说路边的援助或者是自动碰撞检测,另外还有车辆的监督以及控制,比如说基于使用的保险、诊断,性能的参数,还有一些空气系统的更新,另外就是跟位置相关的服务,包括恢复导航,周围地点的搜索,还有交通以及线路的规划,还有通讯,包括免提,电话、WIFI热点,还有把文字变成语音,另外就是一些信息以及娱乐系统,现在很多人都有了内置的连接,而且其中一些性能在得到不断的加强,主要是通过无线系统来实现的,测试认证之后才能进行商业化,而且其他领域的技术也正在快速的发展,所以车联网的标准其实是滞后于技术的发展的。
车联网带来了很多的好处,但是它也能够给我们带来挑战,无论是司机、乘客,还是其他相关的人,因此我们需要解决这些挑战和困难,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安全性,以及车的功能的安全性的问题,现在我们处在一个新的情况当中,那就是说通过无线连接起来的系统应该是安全,而且能够正常的运行的,这个对于乘客以及司机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另外就是车载系统的可靠性,这些相互连接的系统一定要能够在所有的情况下正常的运转。另外一个挑战就是跟环境正确的交互,很多的服务必须要通过测试和认证才能够提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汽车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越来越融合起来,所以我们德国机动车监督协会能够给从业人员和从业的各个公司提供支持,因为我们能够提供测试以及认证的服务,一方面能够给汽车行业提供这样的服务,也能够给移动通讯行业提供这样的服务,我们充分的认识到了系统的复杂性,因此我们能够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来测试这些系统,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互操作性,因为现在车辆道路的基础设施,还有设备都在一辆车里面进行交互,这样的话他们必须要能够相互交谈,他们能不能够理解彼此的语言。比如说有一些比较简单的例子,不同的手机它们能不能跟你的车载娱乐系统无缝的连接起来。
另外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例子,我们把它叫做汽车的通讯或者是交流,如果一个车要跟另外的车以及其他的基础设施交流的时候,有没有一个互操作性的问题。另外一个考量就是安全性,现在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如果我们要部署无线技术一定要考虑安全的特性,在欧洲的电子呼叫的系统,还有一个避免碰撞系统。一辆车除了本身要安全以外,要让用户知道这个车是安全的,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在所有的天气气侯条件下,所有地形条件下,所有的无线系统它们能不能以可靠的方式进行运行,而且这种可靠性不能够因为使用或者是时间的而受到影响。
第三个考量的因素就是网络安全,现在的无线系统是不是足够强大,而且有没有提供足够的保护,使得车辆或者是这个系统免受黑客的攻击,这种网络上的攻击会带来一些安全上的影响,特别是当它们攻击跟有关的网络,比如说电子呼叫,制动,还有转向的影响。另外就是会不会影响到隐私的信息,另外就是跟财产有关的安全性,车辆会不会被盗窃,会不会加快燃料的消耗等等。另外是跟客户和用户体验有关的,我们的数据吞吐量或者是输出量能不能够满足用户的期望,使用起来是否方便。最后一点就是无线共存,现在我们车里面有各种各样无线的系统,他们相互之间是在一起运行,一起工作,它们相互之间会不会造成干扰,比如说我们现在正在跟无线联盟一起来合作,来测试现在的WIFI还有LET的系统,它们相互之间是不是共存,一起运作?所以不仅仅是不同的无线系统相互之间和平共处的问题,如果周围的车它们也有类似的无线的系统,这个系统之间会不会形成干扰,它们相互之间能不能共存。还有周围可能会有一些互联的交通灯以及道路标志,这些都是需要进行考虑的。
现在我们觉得在中国很多大城市当中,可以看到无人驾驶的技术也在快速的发展,其实现在中国的无线的技术应该说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无论是电商技术,打车的应用,共享单车还是移动支付,中国已经超过了世界上很多国家。最近很多的研究也显示出,在无人驾驶这个领域,中国的消费者们体现出了很强烈的意愿,他们以后能够为这种技术而支付、而付费,跟世界上其他类似的人群相比,大概80%中国的消费者都愿意使用无人驾驶的某些功能,而且在中国政府也非常愿意推动和支持某些技术的应用,而且能够为它提供一些激励的措施,电子出行也是其中一块。
我们协会有知识,也有经验能够支持中国汽车制造商来发展高度自动化以及自动驾驶的技术,而且通过一种安全的方式进行商业化。现在我们已经拥有并且持续投资欧洲最大的网联车的测试中心,其实我们要测试的不仅仅是软件以及无线的技术,我们也支持OEM以及制造商,向他们提供服务,可以满足他们不同的要求,包括化学物质的测试,但我们的重点还是自动驾驶、车联网以及最新的一些技术。
我们把自己这里的服务带到了中国,我们成立了一个非常广泛的网络,而且我们的业务也覆盖了整个亚洲的范围,我们能够有一些基础设施,能够支持中国汽车的行业,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我们在全球都有非常强劲的实力,而且我们在本地也建立起了一些合作关系,比如说我们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外我们也跟中国的质量中心建立起了一个合作的关系,我们在上海跟国家质量中心一起建立起了国家智能互联汽车试验区,在浦江的创新论坛上为这个试验区揭幕。
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嘉宾审核。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7/09/20015536553670023511C102.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