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兰克福国际车展前夕举行的媒体之夜活动上,大众汽车集团CEO穆伦表示:“我们非常清楚所面对的挑战,并将积极应对。这不是含糊其辞的意向声明,而是一项极为郑重的自我承诺,从今天起,集团将以此作为衡量自身成绩的标杆。汽车行业的变革势不可挡,大众汽车将成为这场变革的引领者。”
2016年6月,着眼未来的“携手同心 — 2025战略”发布之时,大众汽车就已将电动汽车视为战略的核心部分,以期到2025年在全球电动汽车领域成为引领者。
大众汽车集团预计到2025年,集团销售的新车中约有四分之一将是纯电动汽车,根据市场发展的情况,集团纯电动汽车的年销量届时最多将达三百万辆。
在今年法兰克福国际车展上发布的下阶段战略“Roadmap E”,不仅将进一步推动集团产品规划,还会大幅加速集团旗下车型阵容的电动化进程。到2025年,集团旗下各品牌将推出共计超过80款全新的电动车型,包括50款纯电动车型及30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此外,正如大众汽车集团所承诺的,最迟至2030年,这一数字还将大幅上升,集团旗下覆盖全球各级别市场的300余款车型均将推出至少一款电动版本。穆伦先生表示:“通过‘Roadmap E’,我们将开启集团历史的崭新篇章,并为电动汽车最终的突破性发展做好准备。接下来,将由用户决定电动汽车能在多快的时间内广泛普及起来。”
大众汽车集团CEO穆伦出席德国法兰克福国际车展前夕举行的大众汽车集团媒体之夜
加大电动汽车投资力度
大众汽车集团在推出“Roadmap E”的同时,也计划加大电动汽车领域的资金投入。到2030年,集团在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化方面的直接投资将超过200亿欧元,这些投资将包括基于两个全新的电动汽车平台生产的新车型;对工厂进行升级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建立充电基础设施,扩大销售和贸易,以及加强集团在电池技术与生产方面的实力。
为了解决电池技术问题,大众汽车集团采取了分阶段的中、长期战略,首先是将整个集团范围内所有电池和模块的研发、采购及质保集中在位于萨尔茨吉特的“卓越中心”进行。此外,大众汽车品牌也将在该“卓越中心”设立第一条试产线,以积累、总结生产领域的专有技术和经验。到2025年,仅满足集团每年的电动汽车车队运营就需要超过150千兆瓦时的锂电池容量。
因此,为了满足这一巨大的行业需求,大众汽车已经启动了一项招标程序,旨在于中国、欧洲及北美市场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而推进各个市场的发展。该项目订单总额超过500亿欧元,是汽车行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采购项目之一,这些资金将悉数用于集团未来基于MEB电动车模块化平台量产车型。
这将满足集团电动汽车战略第一阶段的需求。展望未来,集团已经开始投入研发下一代技术:固态电池。此外,大众汽车集团还计划与合作伙伴一起,致力于提升这一前瞻性技术的成熟度,以最终推向市场。
穆伦强调:“在我们看来,运输方式的转变与能源的转型是需要同时进行的。快速且大范围地在城市和高速公路沿线建立充电基础设施将会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欧洲,尤其是在汽车密集地区—德国,我们需要做出更多改变。只有这样,客户才会不断提升对电动汽车的信任度。也只有这样,电动车才会走出小众市场,并在未来几年达到市场预期份额。我相信,如果政府、能源行业和汽车制造商能够竭诚合作,这一未来蓝图必将成为现实。”
传统动力组合是通往电动化时代的桥梁
在宣布加速电动化进程的同时,集团也强调了进行有序的动力系统转型的承诺--- 现代内燃机是通往零排放时代不可或缺的桥梁。大众汽车集团CEO穆伦说道:“目前,我们正致力于整个动力系统领域的研发 — 包括传统技术和电动技术,为广大客户提供可持续且担负得起的移动出行服务。这并非是武断之举,而是通过理性分析之后确定的方向。”
多个独立调研证明,大众汽车集团目前这一代内燃机已成为业内最清洁、最高效的内燃机。在世界轻型车测试(WLPT)中,大众汽车最新的欧6标准柴油发动机在现实情况下的效能高于测试平均水平。而且,大众汽车在未来数年将继续投资,以不断改进传统的动力系统。
比如,大众汽车集团未来生产的每款新型柴油发动机均标配SCR催化转化器;所有的全新汽油发动机也都将配备微粒过滤器;新一代发动机将从2019年起开始研发,预计将进一步大幅减少能耗和排放;此外,集团还正在研发从可再生能源中合成燃料,从而使内燃机成为碳中和动力系统。与此同时,大众汽车集团也在大力拓展以压缩天然气为动力的车型阵容,并在奥迪品牌的引领下,提升燃料电池技术的成熟度,以最终推向市场。
*版权声明:本文为业内专家原创文章,作者本人对文章观点及内容合规性负责。如有疑义或转载需求,请联系作者。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7/09/12105433543370022866C102.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