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有句俗话,叫“是个车都会有问题”,即车辆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故障,所以应该以平常心看待这些问题。这个说法和理论当然是有道理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有些问题的出现却属于完全不应该,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折射了厂家的态度和能力,例如刚刚上市的本田CR-V刹车失灵门。
有用户投诉刹不住 本田CR-V刹车问题引关注
8月12日,汽车之家本田CR-V论坛出现了当事人爆料,新购买一周的本田CR-V在高速上正常行驶时出现了刹车失灵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刹车“踩不动、仪表板多项报错”,幸好低速行驶可以挂N挡靠边停车。
不过该爆料由于“无图无真相”,没有被广泛关注,而两天后“有图有视频有真相”的爆料则坐实了刹车失灵的问题。然而目前相关视频已经被“和谐”。
而且从论坛不断爆出的信息看,类似的事故并不是个案,根据论坛热心认证车主的统计,以及其他途径的可靠爆料,全新本田CR-V上市一个月后,至少发生8起类似的故障。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问题不仅仅出现在国产的本田CR-V上,早在半年之前,就有美国消费者投诉其爱车出现类似的刹车失灵问题,据其描述的症状与国内车主爆料别无二致。
如果说刹车失灵尚属于概率问题,全新本田CR-V的另一个刹车问题则是更加普遍的,即刹车踏板虚位。
按照理想的状态,驾驶员踩下刹车踏板车辆获得制动力,制动力大小与踏板踩踏深度线性相关,驾驶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准确控制刹车力度,在获得足够的刹车力度同时,还能保证刹车时的舒适性。
然而根据车主反馈,新上市的全新一代本田CR-V的踏板前段存在明显的虚位,即踩下踏板后并无制动力。驾驶员必须更深地踩踏刹车踏板,才能获得制动力。这样的设计导致驾驶员难以把握刹车力度,造成刹车不足或者刹车过度,前者影响制动安全性,后者影响驾乘体验。
实际上,已经有驾驶员因为全新本田CR-V的刹车踏板虚位问题导致了事故,考虑向厂家进行索赔。
刹车问题,本田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在以理性探讨出名的社区网站知乎上,不少人就刹车失灵给出了自己的判断,这些判断大多把问题指向全新一代本田CR-V所搭载的电控刹车系统(EBB),这套系统的供应商则是博世,同时暗示“本田又一次被供应商坑了”
实际上,不论最终查实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本田自己的锅是甩不掉了。
与消费者希望产品尽可能完美的情况不同,汽车产品在开发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很多问题,主机厂综合考量成本、市场定位、问题严重程度等方面因素后,会选择解决其中成本低、影响严重的问题。而这种做法不可避免会出现新车“带病上市”的情况,只不过从主机厂的角度看,他们认为已知的潜在设计问题要么解决起来成本太高不可接受,要么这些问题不会引起消费者的过分反弹等等。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做并不会有太严重的问题,毕竟多一个异响不会有安全问题。
但我们回到此次CR-V刹车失灵的问题上,在美国市场已经出现了类似故障的情况下,本田在把全新一代CR-V引入中国市场过程中,实际上已经知道了该问题的存在。然而在华上市后仅一个月便接连出现至少8起刹车失灵事故,说明本田在CR-V国产化过程中,并没有努力去整改这个问题,取而代之的是放任刹车失灵的风险,置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
而在刹车踏板虚位的问题上,同样展现了本田无视消费者权益的一面——在全新一代CR-V国产前,新车一定会针对中国市场和消费者偏好进行适应性的优化,对于本田这样以技术出名的老牌车企完全不是问题。而且早在2013年本田在华就设立了研发机构,同时各个合资公司内部也均设有技术中心,他们的主要工作之一的就是国产产品标定工作。然而最终的产品表现说明,这些在华技术机构形同虚设,连消费者最先接触到的刹车踏板问题都无法发现或者解决——当然,我们尚不知道是本土技术人员未能发现和解决问题,还是他们的意见被外方否决了。
截止目前距离首个爆料过去已经接近一个月,本田方面依然没有针对该事件进行任何的回复。故障原因的排查当然需要时间,但如果从美国爆出的首次刹车失灵时间算起,该问题已经存在至少半年之久,我们想知道的是,本田真的仅仅是没有能力找到问题的原因么?本田在全新一代CR-V开发阶段没有测试出该问题的存在么?在找出问题原因和解决问题之前,全新一代本田CR-V的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该如何保证?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7/09/070802082870022492C102.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