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T行神州总第51站在广州举行,本次活动以“ADAS和智能驾驶的商业模式”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搜狗地图、SBD、德州仪器、泛亚、德尔福、德赛西威、东风汽车、凯立德、中兴智能汽车等多家企业专业人士的参与,在现场发表主题讲演,并围绕人机交互方式、无人驾驶汽车感知技术、高精度地图以及智能驾驶汽车信息安全等热门话题展开研讨。
在SBD的Victor Zhang看来,ADAS之于车企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它大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在市场上出现,但一直到2012年之前,发展都比较缓慢,因为要实现ADAS相应的功能需要额外的传感器,而传感器对于OEM来说是额外的成本,且在消费者来看,安全也只是汽车的一部分,他们均不希望为此进行额外的支付,由此一定程度上阻碍了ADAS的普及推广。
大约从2012年开始,不断有人发现推广ADAS的使用及发展自动驾驶可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降低交通事故,加之百度等科技公司也开始进行自动驾驶相关研究且成效显著,同时政府也逐渐了出台一些政策来引导支持,那之后ADAS的整体市场开始有一个非常快速的上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增,特别近两年增长尤为迅猛。
据SBD预测,到2020年左右,由ADAS和自动驾驶技术产生的相关收入将达到100亿美元。而随着规模的大幅增长,未来ADAS将从最开始仅配备在中高端车型上,慢慢下放到低端车型上,且功能会进一步丰富。不过要实现汽车完全的自动化,Victor Zhang认为,在各方面还有很多挑战,车企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这里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技术问题、责任的划分,还涉及到法律法规层面。首先技术上来看,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面对各种各样的传感器该如何结合?如何证明通过这些传感器制定的自动驾驶方案是有效的?其次,责任划分来看,一旦自动驾驶汽车出现交通事故,到底责任应该归属谁,是车主还是OEM抑或供应商?再者,法律法规方面,因为不同国家、地区对自动驾驶的发展路径图、标准或要求都不一样,当一个OEM开发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或者自动驾驶车辆的时候,该如何适应不同国家的要求?最后,商业运营方面,当自动驾驶真正落地之后肯定会有第一批用户,对这一批小范围的用户来说,车厂应该如何定价呢……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
来自凯立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中心总经理刘志坚也表示,要真正实现无人驾驶可能还需要10~20年的时间,他从高精度地图技术着手谈了一下自动驾驶商业化问题。他认为,在物流这一块可以提前使用高精度来进行无人驾驶商业化,包括其他一些封闭的区域,比如石化加工片区,因为这当中有很多安全要素是不能用人去操作,无人驾驶刚好可以派上用场。
骏创汽车科技何鹏程的观点与凯立德刘总类似,他也认为自动驾驶不大可能像谷歌他们说的那样三、五年之内就可以投入市场,批量生产,他甚至认为十年八年也不太可能大批量投放,而是至少得二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实现。会上他透露,他们公司对于自动驾驶的研究,目前正处于L1阶段,主要是图像处理技术。
来自中兴智能汽车的汤新宁则主要从自动驾驶汽车信息安全方面,阐述了对于自动驾驶的一些思考。据他介绍,随着汽车逐渐演变为继手机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智能终端,汽车正变得更加脆弱和易受攻击,因为汽车趋于自动化和智能化后,其内部与外界沟通的渠道非常多,如USB接口、蓝牙等,这些接口都会存在一些漏洞,在此背景下,目前由汽车信息安全而导致的恶性事件正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那么有没有什么有效的解决办法呢?汤总在会上介绍了中兴智能汽车的一些做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建立软硬结合的安全可信技术,通过硬件进行数据解密、校验等功能,保障数据传输实时高效,并通过etsec包裹不可信的车联网通信协议,保障传输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第二,建立一个安全可信的体系架构,然后对架构进行业务分区,最底层会有一个核心的计算机,功能少,代码规模少,保证开发质量,而又对外可攻击表面为最小,上层则把非核心功能及智能节点业务进行隔离,实现强制访问控制。第三,随机多样的移动目标防御决策,即更改攻击过程中所依赖的系统规律,通过编辑器产生具有随机、多样性特征的多变体,使可能的攻击路径也呈现为随机、多样性的特征,从而达到无需增加防御流程便可实现系统主动防御的功能。
“目前,智能驾驶已经到了机遇期,在这里面我们中兴要做一个智能驾驶汽车综合解决方案、智慧城市交通综合解决方案和智能驾驶信息安全解决方案。”最后,汤总介绍了中兴涉及汽车领域的初衷及远景。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7/06/1508430443470015468C601.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