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在格力电器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素来以敢说敢做著称的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会上发飙了。网上曝光了两段格力临时股东开会的视频,在这总长5分钟的视频里,董明珠当着全体格力股东的面,对自己不满的地方,进行了炮轰。而在现场的全员股东,则基本保持了沉默的姿态。
此事一出,笔者的微博、朋友圈顿时被各个媒体放出的董明珠怒斥股东的视频刷爆。据悉,董明珠在此次股东大会上与股东起冲突,其原因要追溯到8月份对珠海银隆的收购案。在8月18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公司拟以发行股份方式收购珠海银隆100%股权,交易价格为130亿元。收购完成后,珠海银隆将成为格力电器的全资子公司,并纳入格力电器合并报表范围。格力同时还增发100亿元人民币进行配套融资。而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更是自掏腰包近10亿元人民币参与了这场增发。在这次定增中,董明珠持有的格力股份得到大幅增加。公告显示,在格力电器员工持股计划中出资最高的董明珠,以近9.37亿元人民币的出资额,占到本次员工持股计划的39.52%。而在10月30日晚间,格力电器(000651.SZ)发布公告称,包括《关于公司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议案》、《关于公司募集配套资金的议案》等在内的15条议案遭到公司临时股东大会否决。从中小股东的投票结果看,他们并不太愿意支持格力加入制造新能源汽车的队伍,尤其对摊薄股东利益的配套增发方案持反对意见(如下图)。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的议案虽然通过,却是以66.96%的得票率贴着红线“贴地飞行”。
26项议案15项被否,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格力电器若想继续收购珠海银隆,只能自掏腰包。
对此,笔者认为应从经济视角来看待这一事件。此前,在董明珠的发言视频中,她曾经反复强调:希望股东能够看到格力未来长远的发展,而非短期利益。董明珠表示,格力空调领域市场份额已经达到约40%,“再有增长空间也不大了,是神仙也没办法,必须要扩张”。而收购珠海银隆正是格力谋求多元化的重要棋子。9月9日,董明珠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通过收购格力可以进入汽车业和储能领域,未来将创造格力下一个“千亿级市场”。
那么董明珠和格力谋求多元化,为什么别的行业不选,一定要苦心孤诣地进入电动车领域呢?
从格力电器2015年的年报来看,在政府对房地产进行调控和降温的大背景下,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而格力在空调领域的市场份额也已经达到约40%,确如董明珠所说“再有增长空间也不大了,是神仙也没办法”。在目前中国经济大量行业产能过剩、政府推进淘汰过剩产能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是目前为数不多的高速增长的“风口”,根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统计数据,2016年9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总计销售29699台,同比增长65%;2016年1-9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售209473台,同比增长高达122%。因而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涌入。在这样的背景下,董明珠和格力被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所吸引,希望通过收购珠海银隆进入电动车制造领域应该说并不意外。
董明珠和格力在传统空调业务遭遇增长瓶颈、试图通过多元化“跨界”找到新的增长点并不是头一次,早在2013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的颁奖仪式上,董明珠即和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展开了著名的“10亿赌局”,随后董明珠和格力高调宣布进入智能手机领域。并且放出诸如“我若做手机,肯定能做到3年不用换”、“格力手机未来目标5000万台应该没什么大问题”等言论,但最终结果是雷声大雨点小。小到什么程度呢?小到万能的某宝上代销格力手机的商家还没有一家销量能超过两位数(如下图)。
手机只是格力“跨界”遭遇尴尬的一个缩影,到目前为止,董明珠治下的格力经过了各种“跨界”、寻找新的增长点的尝试,没有任何一块业务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晶鸿冰箱、Tosto(大松)小家电在各自所处的细分领域都属于无名之辈,即便董明珠亲自站台的情况下也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而就在此时,董明珠和格力又要进入汽车领域。在国内家电企业中,格力并不是第一家要造车的企业,此前奥克斯、春兰都曾试水汽车业,然而最后都折戟沉沙。对此董明珠不愿与之相提并论。她表示:其它家电企业进入传统汽车业是百分之百跨界,电动汽车则不痛。电动汽车核心部件电池、电机等都能与格力电器现有产业实现协同发展。或许在董明珠看来,造空调造家电也好,造电动车也罢,玩的都是“电”,本质上没有区别。而目前资本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以及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热捧,也能为抬升格力的股价创造新的概念和题材。
今天的格力已经成为了中国民族制造业企业的一面旗帜。二十多年来,董明珠一手将格力从一个垂死挣扎的国营小厂,打造成全球最大的空调企业。没有董明珠1990年的加入,今天的家电丛林中是否还会有格力这家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国营小空调厂,一定是存疑的。但做事要讲方式方法,控股股东也不能耍野蛮。在技术层面上要做得精巧,要符合大小股东的利益,也要符合公司发展的利益。董明珠在收购珠海银隆和定向增发上显然没做好。中小股东有投票权,没有违反规定,在正常行使他们的权力。至于大股东想要达到什么结果,本应该做充分的解释工作,通过理性劝导、数据说话、逻辑推演等方式去说服股东——或许过往的成功让董明珠这位“霸道女总裁”已经自信心爆棚: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做,谁反对也没用,我也懒得跟你们多废话,反正你们也不懂。最后让很多股东投了反对票,结果很尴尬。这不是一个上市公司正常操作该走的流程。格力作为上市公司中的老牌绩优股,口碑一直不错,但此事对格力品牌的形象来说无疑是减分的。董明珠的一贯强势作风使得她可以在股东的质疑面前用霸道和傲慢的态度“发飙”回应,自然也不会把跨界造车可能会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放在眼里。这恐怕也是目前诸多“互联网造车”企业领导人共同的特点。
然而制造业毕竟不同于互联网,造车也不是造家电。强势、霸道和傲慢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制造业角度上讲,锤子科技就是典型的所谓“互联网思维”驱动的企业:完全无视制造业的本质,妄图用“互联网思维”(罗永浩“网红式”的无耻营销)来“弯道超车”颠覆行业;其结果是不得不一次次陷入被代工厂坑到姥姥家的恶果,而且让自己的员工陷入了进退失据的处境。现在的智能手机集成度要远远高于汽车,创业门槛也要远远低于造车,诸多打着“互联网手机”旗号新进入者要学小米,真正做好手机并且实现盈利尚且面临如此之多的困难和障碍,何况是造更加复杂的汽车呢?在笔者看来,现在大量跨界进入造车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和其它资本正在重蹈这一覆辙: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一颗对于造车的敬畏之心。在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社会资源之后,最终只会留下一片废墟。从历史的经验看,无论是技术革命还是社会革命,在其酝酿和发生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人都很难意识到它是革命或颠覆性的事物;而那些一开始就吵吵自己是“革命”、“颠覆”的事物,最后往往是泡沫,无非是捞取资本炒作的题材罢了。罗永浩把锤子做到这一步,烧光几亿投资人的钱,也并非完全没有正面作用——这几亿可以让一些试图想用“互联网思维”来“颠覆”制造业的人明白:不踏踏实实做好该做的事,光靠吹牛、炒作、凤姐式的营销,打着“弯道超车”的旗号投机取巧,是无法取得真正、长远的成功的。持身不正、持心不纯的人,根本就不是搞制造业的料。在董明珠在电动汽车领域投注押宝中,笔者没有看到其对造车有一丝一毫的敬畏之心,要想取得理想结果,殊为不易。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6/11/030302462466037098211.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