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盖世访谈
盖世汽车:2016年佛吉亚创新的战略重点将体现在哪些方面?
蔚蓝:首先对于市场层面,近些年佛吉亚增长喜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业务来推动的。在增长数额方面,国内汽车客户的业务有两位数增长,而国际汽车客户业务的增长放缓。而在过去7年当中平均25%的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就是国际客户在中国市场的增长,还有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增长,也就是说未来中国市场是我们的大力投入的。
其次,在创新战略层面,我们看到整个汽车行业的转型正在加速,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技术、车联网的互联互通技术,都是推动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讲到具体的创新战略,通过2015年提出的“驾驭幸福”主题,将轻量化技术、汽车排气控制技术、整体化内饰概念以及互联互通技术等满足客户的需求。
盖世汽车:佛吉亚的环保方案和轻量化的方案,它跟成本是一个什么关系?
王琼:具体您的问题我想分为两个方面回答。因为针对节能车和新能源车我觉得可能是不一样的问题。
在节能汽车领域现在的功能和未来是一样的。我们大力推行轻量化,价格肯定比现在还要低,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新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等解决方案使得我们减轻了重量,也降低了成本。其次通过内部成本、工艺成本的降低、原材料成本的降低,使得未来轻量化技术能够保证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快速扩大市场份额。
在新能源车方面,对整个主机厂的零部件供应商,我们觉得这个是价值链有可能变化的,未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排气动能回收系统将和车身轻量化同样重要,无论是高强度钢、铝合金还是碳纤维材质未来的价格都将是降低趋势。
盖世汽车:现在中国对于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未来佛吉亚将怎样应对?
马思棋:自从大众尾气门事件之后,欧洲政府对于汽车排放变得越发严苛,更是提出了“复合性因子”的概念。所谓的复合性因子就是说你要看在测试循环当中你所测量到的排放数据和车在路上跑的时候它实际的排放数据之间的一个关系。目前我们看到这两个数字之间是有很大的偏差的。
中国现在推出的国六的标准就是对应于欧六的标准,其实是已经跳过了传统的立法流程当中一些无效的部分,直接跳到了强调“高复合性因子”的这个步骤。所以目前中国政府的监管标准是强调车辆在实际行驶过程中的排放。为了应对于此我们将进一步增加检测传感器的灵敏度,利用收集到的大数据来实现实时的排放监控,这个也是未来佛吉亚要做的。
盖世汽车:我这有个问题,之前佛吉亚宣布和国内的发动机厂合作,要与今年发布城市车辆WHTC的公告,现在有没有什么最新的进展?
马思棋:这个项目目前进展得非常顺利。事实上我们发现这个项目中有一些结果是我们在启动前没有预见的,尤其是在轻型商用车的领域。我们知道现在在中国很多主机厂都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当前普遍使用的发动机达不到国六排放的相应标准,即便这个商用车里面有非常好的后处理的技术和设施也没有办法达到国六的标准。而我们通过这个项目升级了ASDS技术,使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的ASDS就是氨存储与输送技术,这个系统能够在保证老款车型不更换发动机的情况下达到国六的排放标准。
盖世汽车:对于今年的“坐享互联驾舱”这个方向,佛吉亚是否在内饰方面向互联网靠拢?
蔚蓝:在近期主推的“坐享互联驾舱”计划当中,我们主要强调的是在内饰领域加速互联网技术和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其中就包括互联网 的相关技术,这也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大方向。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将可以实现互联互通的产品重新设计,当然这个技术还在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相信随着这个技术不断地演进,我们可以逐渐地最终实现无人驾驶这样一个目标。
盖世汽车:我们之前看到佛吉亚和吉利汽车合作共同打造博瑞的内饰市场反响很好,那么未来佛吉亚与中国车企的合作有哪些展望或者布局?对于新能源汽车厂商的合作又是怎样的?
蔚蓝:是的,现在的(中国)自主车企很注重汽车内饰的设计和用料,我们在传统汽车领域和很多的中国本土主机厂签署了合资、合作协议,目前正处于合作关系的车企有长安集团、东风集团、吉利集团等。
对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我们更多的是与上述品牌的电动车部门进行合作,相信我们为特斯拉设计制造的经验可以更好地服务中国本土主机厂。而且,我们也很关注中国新兴的互联网车企,比如乐视、蔚来等,对于他们我们也期待未来的接触合作。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6/07/0606203220326036290812.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