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晚,上海某小区内一辆比亚迪新能源SUV车型唐发生了燃烧事故,经媒体报道以后随即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截止11日晚,起火原因还在调查之中,但网络上却出现大量疑似比亚迪公司“水军”活动,试图转移大家的视线、推卸比亚迪唐的责任。比亚迪自封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导者,技术领先与否暂且不论,面对负面事故的处理方式,实在难符其名。新能源汽车市场刚刚起步,自主品牌掌握了先发优势,我们实在不希望这样的优势被个别企业不负责任的行为所抹杀,作为行业的“领导者”,比亚迪此时更应该做的,是反思并进一步提高自身产品的安全性。
4个月新车发生自燃,险些再次烧死驾驶员
据媒体报道,4月9日晚9时30分,车主王先生回家停车,将档位挂好、按了一下一键启动按钮(通常是为了给整车断电,笔者注),发现发动机舱开始冒烟。王先生在决定离开车辆时,出现安全带半天未能打开的情况,差点被困车内。之后王先生转到副驾驶一侧,希望从车内救出放置于手套箱内的保险材料等物品,过程中双手被火灼伤。
用车主王先生的原话就是,“我差点出不来了”。
实际上,这并非比亚迪旗下新能源产品第一次发生火灾事故,此前已经有过烧死驾驶员案例。
2016年2月18日0时50分许,在江西省抚州市区安石大道与文昌大道十字路口,一辆比亚迪秦与一辆货车相撞后,发生燃烧事故。虽然货车司机和过往车辆司机进行了施救,但由于秦的驾驶员被困车内而被活活烧死。
疑似水军大量活动,推卸责任转移注意力
原本车辆自燃事故并不鲜见,各个品牌、各个价位的产品或多或少都发生过自燃事故,消费者对这样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论坛上却出现了不和谐的一幕,即便有确凿的视频和采访证据证明,是比亚迪唐发生自燃,并引燃了旁边的大众牌轿车,比亚迪及唐的网络论坛中,还是出现大量颠倒黑白的网帖,将事故原因引向大众牌轿车,称是大众牌轿车自燃引燃了唐。个别网帖的点击量巨大,严重影响了网民对事件认知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甚至有网帖声称,车主在事故第二天就接受采访,十分蹊跷,认为车主是故意纵火。以及声称这是比亚迪元上市前竞争对手故意构陷比亚迪。
同时,疑似水军的人员还采用谩骂的方式,指责对自燃事故、对其颠倒黑白行为提出疑问的网民,企图扰乱视听。
新能源市场需要呵护,“领导者”更应以身作则
截止目前,自燃原因尚未调查清楚,比亚迪一方面声称等待调查结果,一方面却坚称自己的电池没问题,即便在自燃视频中,比亚迪唐出现过疑似电池爆燃现象。这同样令我们不解。
另外,混合动力车型核心技术除了电池,还有电池控制系统(BMS)和电机。这两项技术的重要性甚至高于电池。例如特斯拉所使用的电池安全风险更高,但通过BMS的控制使得实际发生火灾的风险大大降低;而上汽旗下的新能源公司同样自主开发了自己的BMS管理系统,在他们看来,BMS是保证电机、电池安全的最重要保证。
这是因为电机与发动机、高压线路等被放置在前舱内,也就是此次自燃事故的起火点。因此不能排除电机存在短路风险或高压线路存在短路风险。但不论是哪里短路,都与BMS脱不开关系,因为如果真的是短路引发的自燃,那么说明BMS未能及时切断电源,“放任”了短路引起自燃。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短短数年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包括比亚迪、上汽、北汽、奇瑞在内的自主汽车厂商纷纷响应号召,推出自己的新能源产品。而且得益于牌照、补贴优势,及各新能源厂家的大力推广,新能源产品逐渐受到消费者的认可。
但消费者的信心是脆弱的,安全问题自始至终伴随新能源产品左右,尤其是新能源动力电池易燃的特性,让许多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心存芥蒂。过去几年以来,仅比亚迪旗下发生的新能源汽车燃烧事故,就至少发生了三起,其中两起分别造成3人和1人死亡。这无疑极大地打击了消费者对于新能源产品的信心。
一直以来,比亚迪都以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导者”自居,处处标榜自身的技术先进和销量领先。因此其新能源产品发生燃烧事故甚至致人死亡,往往也受到更多的关注。比亚迪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疑都会严重影响国人对新能源产品的认知和信心,因此我们希望中国新能源的领导者是那种负责任、有担当的“领导者”,小心呵护中国的新能源市场;而真正热爱比亚迪的粉丝们也应该用更加理性与健康的方式去支持企业发展,如此,才是长久发展之道。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6/04/1305340634660357536295.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