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购买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政策。从“黄金周”期间各地市场以及一些细分市场的销售数据来看,该政策的推出得到了消费者的积极响应。
那么,这项为期一年多的刺激“新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会是怎样的?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涛涛不绝》栏目,从产业发展、市场格局和企业走向的高度,对此进行系列解读和分析,今日推出第四篇《涛涛不绝:政策普惠自主SUV谁将脱颖而出》。
与2009年一样,此次的购置税政策也将助推车市增长。其中,SUV将成为政策的焦点之一。政策推动下,占据绝对优势的自主品牌中,传祺GS4、瑞风S3未来或将有不俗表现。
政策普惠之下,合资将享受到和自主同等的待遇,其高于自主的售价甚至让其受惠更加明显。加之消费升级理念的逐渐深入,自主SUV的生存空间会否像轿车一般也会有退无可退的一天?警钟已经敲响!
自2004年以来,中国车市的SUV热潮便一直是有增无减,不曾消褪。2003年13万辆的市场规模,到2010年便增长十倍,达到132万辆。2014年,SUV销量更是突破400万辆,达到407.79万辆,同比增长36.44%。
即便是在今年车市整体放缓,连续4个月产销双降之时,SUV市场依然一枝独秀,保持着较快增长。
中汽协数据显示,1-9月,SUV销量达408.42万辆,同比增长46.68%。占乘用车总销量的28.1%。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销量。
作为中国车市增量的重要来源,炽热的SUV市场,在购置税减半政策带动之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尤其是拥有绝对优势的自主品牌中,谁又将脱颖而出?面对政策普惠下的合资价格下探,自主的优势地位会否发生动摇?
前9月,哈弗H6、广汽传祺GS4、长安CS35、江淮瑞风S3、北汽幻速S3以及哈弗H2销量走势图
SUV成为政策焦点传祺GS4、瑞风S3或将表现不俗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认为,与2009年一样,此次的购置税政策也将助推车市增长。其中,SUV将成为政策的焦点之一。
数据表明,目前1.6升及以下排量SUV约占SUV总量的41%,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此外,SUV售价相对较高,其购置税的优惠幅度也相对更大。
不同于轿车市场,自主品牌在SUV市场坐拥半壁江山,占据着绝对优势。同时,依靠低端车型迅速占领市场的自主品牌,小排量市场更是其主要阵地。
今年1-9月,销榜前十五车型中,自主占据着八席,而符合政策要求的便有六款。分别是哈弗H6、广汽传祺GS4、长安CS35、江淮瑞风S3、北汽幻速S3以及哈弗H2。
从理论上来讲,受惠车型越多,该品牌受惠程度就将越大。同时,涡轮增压动力因其节油增效特性,也将成为加分项。此外,购买小排量车型的消费者对于价格又较为敏感。
综合来看,广汽传祺GS4未来或将会有不俗的表现。8款车型均为1.3T,官方售价9.98万-14.68万元在上述几款车型中虽不算低,但自今年4月上市以来,销量一路看涨,9月更是达到了18900辆,排名销榜第二。
另外,长安CS35、江淮瑞风S3、北汽幻速S3以及哈弗H2的销量走势均处在同一区间。其中,H2虽受惠车型最多,但售价与H6相差不大,且尺寸小于H6,相比之下选择H6的消费者或将更多。
长安CS35、江淮瑞风S3、北汽幻速S3均为自然吸气车型,瑞风S3受惠车型最多,且价格相对较低,其未来走势也将为人看好。
而目前的销售冠军H6,1.5T车型达到12款,加之长期积累的人气、口碑,短时间内或将难以被超越。
哈弗H6、广汽传祺GS4、长安CS35、江淮瑞风S3、北汽幻速S3以及哈弗H2官方售价及受惠车型数量
合资享受同等待遇自主冲高已是刻不容缓
在自主品牌充分享受政策红利之时,我们更应看到合资,乃至高档车品牌SUV也是赫然在列。如途观、奥迪Q3、奔驰GLA等。
例如,今年以来销量逆势大幅增长的奔驰。其每售出的5辆车型中,就有两辆是SUV。1-9月,奔驰SUV的销量同比增长37%,SUV车型的销量占其整体的41%。
政策普惠之下,合资将享受到和自主同等的待遇,其高于自主的售价甚至让其受惠更加明显。加之消费升级理念的逐渐深入,自主SUV的生存空间会否像轿车一般也会有退无可退的一天?警钟已经敲响!
众所周知,尽管自主目前在SUV市场拥有着过半的市场占有率,但均依靠的中低端车型,中高端市场则尽数把控在合资手中。如何将目前的市场优势转化为产品、技术优势,从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向高端发起冲击,对于自主而言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5/10/23082451245160347512249.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